外勞宮穴位位置外勞宮位于手背中央,第二、三掌骨間,掌指關節(jié)后0.5寸(指寸)凹陷中,與掌心勞宮穴相對處。
外勞宮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患者伏掌取穴,外勞宮穴在手背側,第二、三掌骨之間,掌指關節(jié)后0.5寸凹陷處取穴。 生理解剖外勞宮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第二掌骨間背側肌和第二骨間掌側肌。分布有橈神經淺支。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2骨間背側肌。 穴區(qū)神經,血管:淺層有橈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網(wǎng)分布;深層有尺神經深支和掌背動脈分布。 外勞宮穴的功效外勞宮穴的作用可以通經活絡,祛風止痛。 主治病癥落枕穴主治落枕,手臂痛,偏頭痛,小兒急慢驚風,指不能伸(手指屈伸不利),指掌麻痹,頸椎病,手背紅腫,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谷不消,腹痛泄瀉,胃痛,腹瀉便溏等。 落枕穴主治消化不良、腹瀉便溏、小兒急慢驚風、落枕、指不能伸、指掌麻痹等。 外勞宮主治落枕,五谷不消,腹痛泄瀉,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兒臍風,手背紅腫發(fā)痛等。 頸項?。郝湔恚i椎病。單用本穴治療落枕時,活動頸部是治療的關鍵。 手?。菏直臣t腫,手指麻木,手指屈伸不利。 兒科病: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谷不消,腹痛泄瀉。 其他病:偏頭痛。 外勞宮補腎法外勞宮補腎所做法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靜止的,即每晚入睡前將雙手放在兩腎部位,雙手手背直接接觸皮膚,緊貼腰部仰臥,保持10分鐘;一種是拍打式的,即每天早晚散步時,雙手手背同時貼住腰部腎臟區(qū)域,然后輕輕拍打或反復按揉。 靜止的“外勞宮補腎氣”健身法,一度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兩手手背緊靠腰部10分鐘后,熱感會逐漸傳遍全身,腦門會滲出汗珠,雙腿也會感到輕松靈活。有人還引經據(jù)典指出,夜晚亥時到子時,地氣最旺,地氣通過內勞宮吸入,穿過外勞宮,直接注入二腎,伴隨二掌的熱量和五行之氣,溫煦了二腎,將腎內的虛寒之氣逼出,變成汗水排到體外。 這兩種方法都涉及人體的兩個部位:一個是手背側的外勞宮穴,一個是后腰部的腎臟區(qū)域。外勞宮穴在手背側第2、第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jié)后0.5寸處,因與手掌側的勞宮穴相對,故名“外勞宮穴”。后腰部的腎俞穴、腰眼、命門等都在腎臟區(qū)域,拍打或按揉后腰部時這些穴位自然都包括其中。 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性,心情舒暢地飲食、鍛煉,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直刺0.3~0.5寸,或向腕部斜刺0.3~1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外勞宮穴的意義外勞宮(wàiláogōng EX-UE8)為經外奇穴名。出《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后人又稱為項強穴。在手背側,第2、3掌骨之間,掌指關節(jié)后0.5寸(指寸)。主治落枕,手臂痛,偏頭痛,小兒急慢驚風,指不能伸(手指屈伸不利),指掌麻痹,頸椎病,手背紅腫,小兒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糞白不變,五谷不消,腹痛泄瀉,胃痛,腹瀉便溏等。 穴位出處《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 文獻摘要《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外勞宮,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谷不消,肚腹泄瀉。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外勞宮,奇穴。手背中央。針二至三分。灸三壯。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兒臍風,亦治手背紅腫發(fā)痛。 |
|
|
來自: 寂寞的季節(jié)314 > 《穴位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