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歡吃渣!我喜歡吃渣!給我留著!” 父親出去站崗的同事回來了, 看到正要扔下的渣怒吼道(在東北“渣”等同于奶子), 于是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在他的語境中“渣”說的是炸雞排(其實就是雞骨架裹上面)的時候, 一部分面會成顆粒狀散落在袋子里與孜然辣椒形成一種更美味的沖擊感——窮。 雖然窮只是原因之一但“渣”的味道還真的是妙不可言。 這就是小時候最期待的食物炸雞排(架)。 那個時候炸雞排還是5元錢兩個, 那個時候的工薪階層都差不多, 雞肉是不能常吃到的, 那一年過年的時候雞腿還是搶手貨, 只有小孩子和老人可以分到, 老人又舍不得吃, 多數(shù)還是給了小孩子, 一家年夜飯基本上就3、4個孩子, 只有兩個雞腿怎么辦? 這個時候家長就會說翅膀根也是雞腿, 這樣孩子們就都能吃到了。 因此雞排(架)的出現(xiàn), 簡直是家里的福音, 如果自己做還能更便宜。 一家三口兩個雞排(架)五塊錢, 足夠吃的很幸福。 沒過幾年, 東北的大街小巷炸雞柳就出現(xiàn)了, 雞胸脯肉撕下一小條裹上面油炸, 給它起了一個優(yōu)雅的名字“臺灣炸雞柳”, 先不說臺灣有沒有炸雞柳, 就算有,也未必適合東北的口味。 還有一種炸雞柳是把雞肉裹上面做成香腸大小炸。 一目了然, 因此臺灣雞柳便火爆了起來, 配上蔬菜,剩下的雞骨架也能炸一下, 按斤兩賣賺得狠。 在還沒有可樂雞翅的時候, 我是很喜歡吃雞翅尖的。 醬肉店里有賣的,還不便宜。 只要成績考得好總是向父親要這個吃。 當然諸如雞爪子、雞頭之類的打牙祭之食, 小時候也是相當便宜的, 母親十分愛吃, 我記得雞頭曾經(jīng)可以賣到1元錢買到5個到6個, 去夜市的時候總要買上1塊錢的解解饞。 有了可樂雞翅我才知道當年吃過的雞腿都是雞翅?。?/span> 記得上了初中有一次老師問同學誰沒吃過肯德基(開封菜)啊。 我們班有五個人舉了手, 當晚父母便覺得我好可憐, 于是去KFC買了一個漢堡一份雞塊。 父母看著我大快朵頤的申請, 流露出了舐犢之愛, 那是家長為了滿足孩子幼小自尊心的舉動, 每每回想起來,都覺得父母真是偉大! 上了高中, 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好了起來, 由于雞肉的養(yǎng)殖技術(shù)進步, 大量的雞肉食品充斥著大街小巷, 尤其在食堂和校外的快餐也經(jīng)常能夠看到雞肉的存在。 土豆雞塊,咖喱雞,烤肉拌飯,還有那不變的炸雞柳。 雞骨架淡出了江湖,但是江湖總有它的傳說。 假期來到北京玩耍, 第一次見到雞排原來可以全都是肉! 臉大的肉排,配上飲料吃起來很爽。 奧爾良雞腿、美式炸雞、黃燜雞米飯... 雞的做法有一百萬種么? 沒有。 但是每一種都是記憶。 |
|
|
來自: yaoegtm8o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