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發(fā)山
或許有人會跟我一樣,知道英國著名劇作家、詩人莎士比亞,知道他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卻不知道翻譯莎士比亞劇本的譯者姓甚名誰。前幾天到浙江嘉興出差,偶然走進了朱生豪故居,方才了解了朱生豪,知道他是中國最早翻譯莎劇的人,我頓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感到羞愧。相對于其他一些名人故居,朱生豪故居面積要小許多,只有幾間房子。當天下著小雨,淅淅瀝瀝的樣子,游客也不多。這樣的天氣,這樣的地方,很容易使人放慢腳步,沉靜下來。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嘉興一個沒落的小商人家庭。兄弟三人,他為長子。不幸10歲喪母,12歲喪父,孤兒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顧。他學習勤奮,被保送杭州之江大學。1933年7月大學畢業(yè)后去上海世界書局工作,任英文編輯,著手翻譯莎士比亞劇本。1937年,因日軍侵華,失業(yè)倒還事小,他收集的全部資料與譯稿全部被毀。他寧愿貧窮至死,不愿為敵偽效勞,閉門不出,僅依靠兩本字典,全心投入翻譯工作。僅1943年一年譯出莎劇18種。1944年帶病繼續(xù)翻譯,因病醫(yī)治無效于12月26日離開人間,年僅32歲。據統計,他一生累計共譯莎劇31部半,通過資料,我們不難發(fā)現,這31部半是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完成的!
是什么精神支撐朱生豪忍受著炮火的侵襲和病體的折磨癡心翻譯,最后連命都搭上了?是興趣愛好,還是事業(yè)心?在他給當時還是戀人的宋清如的信里,我找到了答案。朱生豪說:“因為某國人曾經說,中國是無文化的國家,連老莎的譯本都沒有?!睆倪@里可以看出,是他的強烈愛國心所致。連他的弟弟朱文振也這樣對他說:“翻譯莎劇是一項為中華民族爭光的偉大工程,如果你能夠全部翻譯出來,你就是民族英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朱生豪真的就是民族英雄,他不但為國人爭了光,還讓國人進入莎士比亞的精神世界,感知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享受著一道道精神大餐。
新文學史上有四大經典情書,分別出自沈從文、魯迅、朱湘和徐志摩之手。但是朱生豪的情書,比他們更真摯、更有趣、更動人,算得上是情書中的極品——“我愿意舍棄一切,以想念你終此一生”“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要是世上只有我們兩個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負得哭不出來”“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一定很可愛。而且,假如你老了十歲,我當然也同樣老了十歲,世界也老了十歲,上帝也老了十歲,一切都是一樣”“我們都是世上多余的人,但至少我們對于彼此都是世界最重要的人”“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邊看螞蟻,看蝴蝶戀愛,看蜘蛛結網,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覺”“如果不是因為這世界有些古怪,我巴不得永遠和你廝守在一起”,等等。盡管我們不是宋清如,但是讀到這些信件,都會為之心動。據說,現在還有不少戀愛中的男女發(fā)微信時直接把朱生豪的情話信手拈來。但愿他們的愛情也能像朱生豪和宋清如一樣,成為一個個人間佳話。
朱生豪值得我們敬仰,他的妻子宋清如同樣值得我們敬仰。宋清如出身名門望族,祖上曾出過“兄弟狀元”“龍虎大將軍”,小時候父母給她訂了娃娃親,許配了給當地一個富家公子。初中畢業(yè)后,家里不準她繼續(xù)上學,她登報解除婚約,“不要嫁妝要讀書”成為流傳至今的美談。與朱生豪相戀整整十年才結婚,婚后兩年,孩子十三個月大,朱生豪病逝,她該何去何從?我在朱生豪故居的墻壁上看到了宋清如的照片,照片泛黃,卻極為清晰,她容貌清麗,幽雅嫻靜,雙眸含笑,氣質高貴。正當年華,卻遭遇如此命運,她沒有頹廢,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精心撫養(yǎng)幼子,認真出版朱生豪遺作。1997年,這個孤獨一生的女人與朱生豪分離53年后,終于追隨他的靈魂而去。當下閃婚、離婚的男男女女,你們是否知道朱生豪和宋清如?如果了解到了他們的愛情故事,不知道你們作何感想。
在朱生豪故居的另一面墻壁上,我還看到了這樣一份資料:1954年,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出版了,宋清如收到了2億元(舊幣)稿費,她把其中5000萬元捐給嘉興政府,捐贈朱生豪的母校1000萬元,留下了1.2億元購買了國債,支援國家建設……1987年,宋清如將朱生豪的31部莎士比亞戲劇翻譯手稿無償捐獻給嘉興市人民政府。
走出朱生豪故居的大門,門口塑了一尊朱生豪和宋清如的連體雕像,宋生豪臉龐微側,朱清如深情凝視,他們在交流什么呢,是在議論莎劇的某個情節(jié)?還是街頭的世俗?細雨紛紛,更增加了那種高貴、肅穆、神秘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