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其中 中藥一:共48節(jié) 藥一:49節(jié) 中藥二:共83節(jié) 藥二:57節(jié) 中藥綜合:56節(jié) 藥學(xué)綜合:95節(jié) 藥事法規(guī):40節(jié) 第二節(jié) 中藥的性能 【要點提示】 1.寒涼性、溫?zé)嵝运拘в眉皶r臨床用藥的指導(dǎo)意義。 2.辛味、甘味、酸味、苦味、成味所示效用及臨床應(yīng)用。 3.氣味配合與療效的關(guān)系。 4.沉降性、升浮性所示效用及臨床應(yīng)用。 5.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 一、概述 1.中藥性能是中藥效用的基本性質(zhì)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包括四氣、五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等。 2.中藥防治疾病的機制 藥物之所以能夠針對病情發(fā)揮作用,是因其各具獨特的性能,前人也稱之為偏性。 藥物治病是以藥性之偏來糾正病性之偏,即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復(fù)臟腑功能的協(xié)調(diào),糾正陰陽偏盛偏衰,就是“以偏糾偏”。 3.中藥效用 4.臨床應(yīng)用原則充分利用中藥治療作用,避免毒害作用的發(fā)生。 二、四氣 1. 含義 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反映了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 2.平性 不涼不溫之謂,實際仍有偏涼或微溫,不過其寒熱偏性不濕著而已。 3. 確定依據(jù)、所示效用、不良作用及陰陽屬性
4.對臨床用藥的指導(dǎo)意義 (1)據(jù)病證的寒熱選擇相應(yīng)藥物,治熱病投寒藥.治寒病投熱藥。 (2)據(jù)病證寒熱程度的差別選擇相應(yīng)藥物。 (3)寒熱錯雜者,則寒熱并用。 (4)真寒假熱,用熱藥;真熱假寒,用寒藥。 三、五味 1.含義指藥物因功效小同而具有辛、甘(淡)、酸(澀)、苦、咸等味。 2.確定依據(jù)一是藥物的真實滋味,二是藥物的功能。 3.所示效用及臨床應(yīng)用注意
4.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5.氣味配合 (1)意義 氣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 (2)氣味配合與療效的關(guān)系
四、升降浮沉 1.含義 指藥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 2.確定依據(jù) (1)藥物的質(zhì)地輕重。 (2)藥物的氣味厚薄。 (3)藥物的性味溫?zé)?、辛甘淡主升浮,寒涼、酸苦成主沉降?/span> (4)藥物的效用 3.所示效用 (1)升浮類藥能上行向外,有升陽發(fā)表、祛風(fēng)散寒、涌吐、開竅等作用。 (2)沉降類藥能下行向內(nèi),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zhèn)安神、潛陽熄風(fēng)、消積導(dǎo)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作用。 4.臨床應(yīng)用 (1)順其病位選藥。 (2)逆其病勢選藥。 (3)據(jù)氣機運行特點選藥。 <注>前胡、胖大海有升浮和沉降二向性,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 5.陰陽屬性升浮屬陽,沉降屬陰。 6.影響因素 (1)炮制。 (2)配伍。 五、歸經(jīng)
六、有毒與無毒 1.“毒”的特性 (1)狹義 是指藥物的不良反應(yīng)。 (2)廣義 一為藥物的總稱,二為藥物的偏性。 2. 確定有毒無毒的依據(jù) (l)是否含毒性成分。 (2)整體是否有毒。 (3)用量是否適當(dāng)。 3.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 (l)用量要適當(dāng)。采用小量漸增法投藥,忌初用即給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嚴(yán)格。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嚴(yán)格把住采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杜絕偽品。 (3)用藥要合理。杜絕亂用濫投,孕婦、老幼及體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4.引起中藥不良反應(yīng)的原囚 品種混亂、誤服毒藥、用量過大、炮制失度、劑型失官、療程過長、配伍不當(dāng)、 管理不善、辨證不準(zhǔn)、個體差異、離經(jīng)悖法等。 |
|
|
來自: 山河教育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