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華陽洙泗 “道”起源論和“元氣”起源論是道家宇宙生成論的核心思想。道家認為“道”不僅是宇宙的起源也是宇宙萬物必須遵循的法則。老子率先提出“道”生宇宙萬物的觀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論及“道”起源論的代表性論斷。宇宙起源于“氣”的思想經由戰(zhàn)國時期的稷下道家的《管子》而表現出來,到漢代用元氣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已經成為當時宇宙生成論的主流。
宇宙起源(資料圖) 《管子》:“凡物之精,化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是故民氣,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薄熬舱?,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蓖醭湟嘈Q:“萬物之生,皆稟元氣?!?/p> 《淮南子》則于卷三《天文訓》闡述了其宇宙生成思想,《淮南子·天文訓》:“天墜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闭J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是一個無形無象,迷茫混沌的世界,這種狀態(tài)叫“太昭”,道便存在于空虛遼闊的“虛霩”之中。由于道的運動,虛霩發(fā)展為宇宙萬物。
天地萬物(資料圖) 《淮南子》這種宇宙發(fā)生模式,基本上繼承先秦道家“道→氣→物”的模式,但也有所發(fā)展,即在道氣之間加進了“虛霩”、“宇宙”兩個變化階段。道教繼承了漢代黃老道,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生成的。 道教史上,談到以氣為本體的宇宙生成論思想時,大家說得較多的是《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河上公將《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論思想“道→虛霩→宇宙→氣→天地”簡化為了“道→氣→天地→萬物”。不過,在這一簡化中又將“道”和“氣”互釋互訓,從而極大地凸現了其以“氣”為本體的宇宙生成論思想。實際上,有名而無形的“氣”是不能和無名也無形的“道”等同看待的,“氣”是“道”的顯化,是“近道之物”。
以氣為本體(資料圖) 因此,河上公的氣論思想處于道家和道教的連接點上。此后,道起源論和元氣起源論的思想互相雜糅,難以分辨。有時甚至“道”“氣”兩詞互釋互換。從道教史來看,道教的思想家常常徘徊在道論與氣論之間。不過,總的說來,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充滿了科學和理性的精神,他們認為宇宙的形成并不是由神或者是由超越于物質之上的什么精神來主宰的。
超越存在(資料圖) 道家的宇宙的道起源論和元氣起源論的思想都為后來的道教所繼承,不過出于其宗教神學思想的需要,道教不斷地對道家的原來的宇宙的道起源論的思想加以改造。(編輯:正瀾) |
|
|
來自: 勝武工作室 > 《佛釋儒道墨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