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寧的發(fā)現(xiàn)
錢寧早年在美國留學,1954年回國于清華大學任教,后調水利部黃委會工作。1958年,黃河河床掘出一處唐棺,他察看,發(fā)現(xiàn)墓壁沉積的全是0.025毫米以上的粗沙(細沙都被水沖到海里了)。這就是說,造成黃河河道淤積,成懸河的罪魁是0.025毫米以上的沙。
這一發(fā)現(xiàn),找到懸河的病根了。然而,這種粗沙是從哪里來的昵?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錢寧教授被下放到山西忻州,他自費徒步走遍了晉西和陜北、部分內蒙地區(qū),考察了這個地區(qū)所有黃河的支流,終于找到了粗沙的產區(qū)——延河、無定河、窟野河……。 錢寧進一步考察研究試驗發(fā)現(xiàn):黃河下游河流挾沙能力(沖淤)臨界值在20~25公斤/米3,每1立方米水含沙低于20公斤則沖刷,高于25公斤則淤積。 現(xiàn)在黃河水每立方米含沙37公斤。所以每年4億噸泥沙淤積在鄭州以下的河道里,形成高于地面12米的懸河?,F(xiàn)在(1984年)平均每年黃河入海量324億立方米,如果能使黃河水量增加維持2800~3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年入海量達到680億立方米以上,那么黃河就不會淤積而可強沖刷,16年左右即可消滅懸河,讓黃河下游成為低于地面約18米的槽河。黃河作為害河的帽子被永遠摘掉了。 所以當后來他聽到郭開講大西線方案時非常高興,講了自已的發(fā)現(xiàn),郭開按其發(fā)現(xiàn),調整了規(guī)劃設計:大西線建設成功后,能向黃河年輸水2006億立方米,保證黃河永不斷流,常年徑流2500~2900立方米每秒,年入海680億~900億立方米。當每年入海量達到680億~900億立方米時,每立方米水的含沙量將降到5~10公斤以下,河道不再淤積轉而沖刷,而且是強沖刷,16年(如輔以大型挖泥船在河床攪拌效率更佳,8年即可)使河床下降15~20米,消滅懸河。屆時,黃河鄭州到河口將成一條寬600~1000米,水深13~15米的平流河,可通航10萬噸級船。當黃河鄭州以下懸河消失河床低于地面16~18米時,也就是從現(xiàn)在的95米降到76米,比降小了,流速緩慢,沖刷也就停止了,形成不沖不淤的良性的狀態(tài)。到此黃河就達到真正根治了。這樣一個河槽瀉洪能力高達4萬立方米/秒,就是萬年一遇的洪水也不會泛濫成災。省了每年150萬人上堤防洪,幾千萬人可以高枕無憂,睡好覺了。 造成這樣一條河槽增益無窮:第一,現(xiàn)在黃河寬5~20公里,成了槽河寬不過1公里,省出大量河灘地和泄洪區(qū)土地;第二,現(xiàn)在黃河是懸河,高出地面很多,由于滲漏使附近地下水位抬高,土地鹽堿化。一變成地下槽河,又能挽救一大批田地;第三,這樣一條槽河,要沖刷200億噸泥沙入海,這些泥沙淤積填海又能造出許多新地。以上三項估計新造和開發(fā)2000萬畝良田。這可是一大筆了不得的永久性財富??! 然而,這還不是最大利益,最大利益是:現(xiàn)在黃河口離10米深海線僅3公里,等這條河槽形成時,黃河口延伸到了深海區(qū),淤積就永遠停止了,造陸也停止了。因為泥沙一到深海區(qū),水深不易堆積,海流強烈很快就沖走了,形不成陸地。而由于海水的頂托,黃河流水沖刷作用也停止了,河槽固定下來,成為直通深海的深水航道——黃金水道,10萬噸海輪直泊濟南、鄭州,萬噸輪船通航西安、寶雞,且上溯萬家寨,聯(lián)通朔天運河,中原繁榮,黃河文化再度輝煌。 錢寧又說:我是搞泥沙的關心黃河泥沙,但我更關心長江泥沙,因為長江水量比黃河大20倍,而且比降小,一旦發(fā)生下游河道淤積危害可就太大了!長江下游河道也和黃河一樣擺動,從錢塘江口一直到連云港,以九江湖口為基點,形成一個大三角洲——這就是長江泥沙淤積后果。長江形成今天這樣的河道,只是幾千年的事。上海的崇明島是3500年長江淤積的結果,這是因為以前的長江水清。如今長江泥沙大增,有人說快成第二黃河了,所以50年即可再造一個崇明島,堵塞長江口,回水入黃埔江,提高水位3米多,上海泡湯,后果不堪設想。不過有了朔天運河雅黃工程在長江上游建了那么多大水庫,可以截流長江洪水泥沙,把它們引到西北灌溉沙漠,一舉兩得:既解除了長江水沙之患,又改造沙漠成綠洲,功德無量! 張沖和 云南地理水文考察隊的發(fā)現(xiàn) 張沖是原國民黨上將,長期在川滇康(西康省即今天西藏昌都林芝地區(qū),四川甘孜,阿壩地區(qū))地區(qū)工作,對青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脈,地理水文非常熟悉,對孫中山引江濟河思想十分崇敬,發(fā)誓身體力行。他積極倡導“開河十萬里,引水五千億”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并率領云南地理水文專家工程技術人員,遍查滇康川地理水文,有重大發(fā)現(xiàn)。 首先,他發(fā)現(xiàn)獨龍江水源豐富。這條不見經傳,很少有國人知道的小河,其徑流總量590億立方米以上,比黃河還多。第二,他發(fā)現(xiàn):怒江古河道和今天不一樣,而是在中林卡直接南流烏熱沖玉河即桑曲—察隅河—魯希特河—布拉馬普拉河。 第三,他發(fā)現(xiàn):利用金珠藏布引帕隆藏布入獨龍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虎跳峽,……引水2000億立方米,這就是早期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方案。 以上三項發(fā)現(xiàn),對形成郭開大西線調水方案起了重要影響,特別是郭開設計的副線,基本上是這條線。 左大康的發(fā)現(xiàn) 左大康是大科學家,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就是他領導的地理研究所寫出了《朔天運河可行性報告》,他和副所長廖克等專家合作,還繪制了一本《青藏高原地圖集》,為朔天運河大西線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地理研究所許多年來為大西線做了不少工作,郭開說他深有記憶,然而人太多,幾十上百,不能一一說及,只說所長左大康。左大康有兩大發(fā)現(xiàn)。 第一,他發(fā)現(xiàn)西藏除雅魯藏布江外,還有11條河流入布拉馬普特拉河。它們是巴霞曲、察隅河、丹巴曲、洛扎曲、錯那河、卡門河、庫魯南河、杜來河、奔湯河、阿莫河、曲羅河,這11條河也叫藏南諸河,每年流出境的水量2300億立方米,加上雅魯藏布江水1886億立方米,就是4186億,再加獨龍江、怒江、瀾滄江,西藏(包括滇西北)“每年有6000億比黃金還珍貴的水,白白外流,西北、華北干旱缺水,億萬人受渴……太遺憾了!我所以支持朔天運河,就因為你最終目的是大西線,引藏水到北方?!保ㄗ蟠罂嫡Z) 藏東南離印度洋近(600余公里),又在西風帶上,所以大量水汽沿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水汽通道而來,碰在念青唐古拉山形成大量降水。年總量在2萬~8萬億立方米,形成徑流8989億立方米,流出國境6000億立方米,從中調水2006億立方米,不過1/3,天經地義,誰也不能說什么。何況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河(雅魯藏布江全部在我國境內,出境入魯希特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到孟加拉國叫賈木納河,流到達卡附近入恒河,注入孟加拉灣。雅魯藏布江是三級支流和松花江一樣是中國內河),不是國際河,調水更不受影響。 左大康第二發(fā)現(xiàn)是調水可增加調入區(qū)大氣降水,調來的水蒸發(fā)到大氣中,不僅自己凝結成水滴,而且捕獲或結合大氣中原有的水分子,一起落下,大大增加降水,改善生態(tài)氣候。當然調水要達到一定規(guī)模(萬畝,每畝300方連續(xù)十年)降水可增加30%~40%,連續(xù)40年干旱區(qū)可以變成濕潤區(qū),如果現(xiàn)??梢源蟮?00萬平方公里,整個北方成江南。水體是調溫調濕的,隨著水體的增加,水總量的增加,地區(qū)溫度濕度也增加,當大氣降水達到1000毫米,氣溫平均15攝氏度,不就是宜人的江南風光嗎? 最后左大康用竺可楨的話結束了陳述:“季風是我國降水主要因素,但季風時空變化很大,故形成降水在時空分配上很不平衡,因此大規(guī)??缌饔蛘{水,勢在必行……如果調劑好,我國水是夠用的。北方干旱地區(qū)的缺水問題,只能靠調入水解決(調水,只能調藏水,別處沒有能解決北方干旱的充足水源),當?shù)兀ㄎ鞅保┩跐?,?jié)水不行?!?BR>郭開根據(jù)左大康的發(fā)現(xiàn),做了長時間研究,又結合南水北調東線調水預測和美國田納西試驗,內蒙河套灌區(qū)的實測進行的系列推算,大西線每年調水2006億立方米到北方,連續(xù)十年可以綠化沙漠10億畝,使降水增加到600毫米;再連續(xù)10年,再綠化沙漠10億畝,降水增加到800毫米;再連續(xù)10年,增加森林10億畝,增加降水達1000毫米,干旱盡除,沙漠難見,年均氣溫15攝氏度,無霜期250天以上,處處稻田,村村魚鄉(xiāng),北國成江南。 中國千百年的北國江南夢,可以實現(xiàn)了。這意義多么偉大呀! 考察隊的最新發(fā)現(xiàn)
1999年我們“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方案”考察隊到西藏八松湖考察,正碰上電力部考察人員用GPS定位系統(tǒng)測量得出數(shù)據(jù):八松湖水面高程3474米。
一看這個數(shù)據(jù)郭開大叫一聲“太好了!”這是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走八八邊怒線了?!笔裁唇邪税诉吪€,就是八松湖—八蓋水庫—邊巴縣—怒江。 八松湖是雅魯藏布江北岸支流尼洋河支流巴河上游的雍塞湖,成東北西南一長條,寬約2公里,長19公里,加上河谷西南東北向長90公里,過山(約14公里)即易貢藏布八蓋水庫,向東北偏東有一條溝川到邊巴縣直入怒江。這條線路是把雅魯藏布江水調入怒江最近的線路。那原來為什么不走這條線而要走林波松怒線(林芝—波密—松宗—怒江)又遠又困難呢?……因為原來地圖上和一些資料上都標明八松湖高程3535米,這樣超方段達一百多公里,全面開挖工程量太大,沒有辦法。今天發(fā)現(xiàn)八松湖高程僅3474米。根本不用開挖,可以自流。這樣一來不僅縮短了流程,而且放棄了林波松段(林芝—波密—松宗)300公里險路,就避開了大塌方(拉月)大泥石流(古鄉(xiāng))大地震(察隅—波密)區(qū),放棄了落差千多米的6大翻水(倒虹吸)難度極大的工程。把那些反對大西線的人極力攻擊的“缺點”都避開了。所以考察歸來,經過多方論證查對,郭開確定放棄原大西線方案中的“林波松怒”線,而改走八八邊怒線。 決定走八八邊怒線,那么林波松怒線的360公里朔林大渠(從朔瑪灘至林芝的大盤山渠)也就沒有必要了。應開鑿66公里的朔工大隧洞直接到工布江達——八松湖。 這個問題在我們考察隊里爭論很大,大部分人都主張上隧洞,特別是我們的隧道專家們認為應該上隧洞。 理由是朔林大渠在山腰開鑿,十分困難,360公里,造價達108億元,而且即使開通了,高邊坡問題也很難處理。而66公里隧洞穿越郭喀拉日山凹腰部,埋深淺(200米上下)打支洞容易,打32個支洞,就成33段,每段都兩頭對打。如今隧道技術非常成熟。世界上有單洞139公里的成功例子。我國煤礦幾千公里長,地鐵幾百公里。秦山大隧洞20多公里,就是我們鐵道兵打的。現(xiàn)在激光測距技術可以做到,兩頭對接誤差不超過幾毫米。所以兩頭對開打隧洞沒有問題。這樣我們可以安排66個作業(yè)班,一個班才1公里。就以我們作業(yè)班最低進度日進尺10米(世界紀錄日進尺77米,我國紀錄33米)1年還能開鑿3000米以上。我們投入66個作業(yè)班,66公里隧洞,我們一年絕對拿下(如果采用盾構機和掘巖機,速度更快),66公里造價40億元,比筑360公里大渠道省下68億元,而且縮短流程300公里,何樂而不為!爭論結果,郭開采納了我們的意見,第一期工程決定上朔工大隧洞,從朔瑪灘直向北偏東,穿越郭峰拉日山到工布江達—八松湖。 總之,大西線南水北調方案的形成和日益完善,絕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國眾多科學家長期穿山越嶺,跋山涉水考查、科研、發(fā)現(xiàn)的集大成,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的實地考察結果也證明:大西線是惟一能徹底解決我國黃河斷流和西北、華北缺水問題的最科學、最可行的方案。大西線是一條天然的引水大道,是大自然厚賜給中華民族的一條寶貴生命線。其發(fā)現(xiàn)者,實在要比我國遠古的大禹還偉大,讓我們永遠銘記上述這些發(fā)現(xiàn)者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