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初,美國國防部擁有戰(zhàn)略導彈和戰(zhàn)略轟炸機等核武器運載工具超過800件,核彈頭4480枚。美國在2009年9月公布的核彈頭數量為5113枚,至今,美國削減了約633枚核彈頭。 美國核武庫中的大部分核彈頭并未真正部署,而是處于儲備狀態(tài)。據估計,美國目前部署約1740枚核彈頭,其中約1590枚戰(zhàn)略核彈頭部署于彈道導彈上和美國轟炸機基地,其他150枚戰(zhàn)術核武器部署于歐洲。剩余2740枚核彈頭約占總數的61%,處于儲備狀態(tài),以應對技術或地緣政治的突發(fā)情況,其中相當一部分核彈頭計劃在2030年前退役。 除國防部核武庫內的核彈頭外,美國能源部還監(jiān)管約2300枚已退役未拆解核彈頭,因此美國共擁有約6780枚核彈頭(參見表1)。 根據新版《戰(zhàn)略武器削減條約》的規(guī)定,美俄雙方每6個月公布一次戰(zhàn)略核武庫部署情況。截至2016年9月1日,美國擁有戰(zhàn)略導彈和戰(zhàn)略轟炸機等核武器運載工具681件,攜帶1367枚戰(zhàn)略核彈頭。核武庫數量降低的原因是美國移除了部分發(fā)射井內的洲際彈道導彈,減少了幾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發(fā)射筒數量,同時對幾架B-52H轟炸機進行了去核化。自2011年2月新版條約生效以來,美國共削減433枚戰(zhàn)略核彈頭和201件運載工具。 預計約50枚“民兵Ⅲ”洲際導彈已從發(fā)射井移除,因為新版《戰(zhàn)略武器削減條約》要求美國將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數量從450枚削減到400枚。但是50座發(fā)射井并不會被摧毀,而是將會被正常維護以便在需要時重新部署導彈。沃倫空軍基地的空置發(fā)射井以及范登堡空軍基地的4處試驗發(fā)射井原計劃分別于2016年和2017年完成拆除。 據估計,由于從2016年3月至今,美國一直在對B-52H進行去核化改裝(不再攜帶核巡航彈的改裝),所部署的戰(zhàn)略轟炸機減少了10架。共有30架已部署和12架未部署B(yǎng)-52轟炸機將被改造成為非核配置轟炸機,從而使2018年美國部署的戰(zhàn)略轟炸機數量能夠少于60架。 美海軍已經開始將每艘核潛艇的導彈發(fā)射筒從24具削減至20具。據估計已經有10艘核潛艇完成了改造,整個改造計劃將在2017年上半年完成。總目標是在2018年前,將部署的潛射彈道導彈削減至240枚以下。 ▲美國核武庫中的大部分核彈頭并未真正部署,而是處于儲備狀態(tài),以便在需要時能夠加載到導彈或飛機上,同時核武庫中的很多彈頭在未來將會退役 美國正在對其核武器進行全面的現代化改進。未來10年,美國政府計劃投資3500億美元升級并維持現有核力量和相關設施,包括新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具備核打擊能力的新型遠程轟炸機、新型空射核巡航導彈、新一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新型具備核打擊能力的戰(zhàn)術戰(zhàn)斗機、全速生產W76-1核彈頭、初始生產B61-12核航彈和W80-4核彈頭,對核指揮控制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進,建設新的核武器生產和模擬設施。 除此之外,美國還計劃重新設計彈道導彈彈頭,改進后的彈頭將具備通用性。計劃基于現有武器設計,結合不同彈頭的部件進行大幅改進,研發(fā)一種全新的彈頭。根據國家核安全局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第一型改造后的通用彈頭代號IW-1或W78/W88-1,美軍將為其研制一種通用核裝藥。該彈頭將于2020年開始正式研制,2030年首批交付,一直生產至2040年,成本將超過150億美元。IW-2將結合W87和W88彈頭的相關技術,計劃于2023年開始研制,2034年首批交付,成本將超過170億美元。IW-3將是W76-1的改進型,成本將超過180億美元。 但是目前還不清楚美國國會將選擇批準投資這一昂貴項目,還是選擇延壽改進現有彈頭。此外,IW需要重新設計,這可能會違反2010年美國《核態(tài)勢評估報告》做出的承諾。該報告表示美國將不會發(fā)展新型核彈頭,而是考慮全面延壽項目,包括對現有彈頭進行翻新、重新利用不同彈頭的核部件、更換核部件?!逗藨B(tài)勢評估報告》還指出,延壽項目僅使用基于現有試驗設計改進的核部件,并不得用于支持新的軍事能力。引入新的或改進后的特征,可能會提升武器的軍事能力,但是是否違背承諾還取決于對“新”軍事能力的定義。可以預見的是,美國將會提升核武器的精度,以降低改進后彈頭的當量,并提升性能。 ▲根據新版《戰(zhàn)略武器削減條約》的規(guī)定,美俄雙方每 6個月公布一次戰(zhàn)略核武庫部署情況。截至 2016年 9月1日,美國已將戰(zhàn)略核彈頭數量削減至 1367枚 根據2013年6月24日發(fā)布的第24號總統政策令,美國國防部和戰(zhàn)略司令部對核戰(zhàn)爭計劃進行修正。國防部消息稱核規(guī)劃的更新已經完成,即將出臺新計劃。 為了實踐與對計劃進行調整,美軍在2016年進行了幾次核打擊演習。其中包括了美國戰(zhàn)略司令部在4月進行的“全球閃電16”核指揮控制演習,演練了戰(zhàn)略轟炸機的快速發(fā)射。 此后美軍連續(xù)進行了6次遠程導彈試射。2016年2—3月,五角大樓進行了3枚潛射彈道導彈、2枚洲際彈道導彈和1枚空射巡航導彈的試射。 美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在8月再次進行名為“極地咆哮計劃”的轟炸機試驗,出動6架B-2A和B-52H飛越北極、北海、波羅的海和北太平洋上空,模擬打擊演習。 10月和11月,美軍戰(zhàn)略司令部的“全球雷鳴”演習對進攻性核打擊行動的指揮和控制進行了演練,同時還在美國各地對其他任務進行了演練。 ▲正在進行測試的B61-12核航彈,該彈將是美國未來戰(zhàn)術核武器的主要型號 美國空軍目前擁有400枚井基部署的“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分屬于3個空軍聯隊:懷俄明州沃倫空軍基地第90導彈聯隊、北達科他州米諾特空軍基地第91導彈聯隊和蒙大拿州馬爾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第341導彈聯隊。除了這400座有導彈的發(fā)射井,還有另外50座發(fā)射井可以在必要時裝載導彈。每個導彈聯隊包括3個中隊,每個中隊負責50座發(fā)射井,由5所控制中心共同控制。 美國洲際彈道導彈部隊預計共有800枚彈頭,但在通常情況下僅有400枚被部署。“民兵-3”能夠攜帶兩種類型的核彈頭:一種是Mk-12A再入飛行器攜帶的當量為33.5萬噸的W78彈頭(“民兵-3”可攜帶3枚);另一種是Mk 21再入飛行器攜帶的當量為30萬噸的W87彈頭(“民兵-3”可攜帶1枚)。目前每枚“民兵-3”導彈均攜帶1枚核彈頭。 為使“民兵-3”導彈能夠服役至2030年,美國10年耗資數十億美元,于2015年完成對其的現代化延壽改進。盡管美國沒有部署新型洲際彈道導彈,但是改進后的“民兵-3”導彈基本上除殼體外已經是全新的導彈。 改進工作包括翻新Mk-12A和Mk-21再入飛行器的保險、引信和擊發(fā)部件。對外宣布的上述改進工作的目的是延長再入飛行器的服役時間,但是實際可能還包括改進“爆炸高度補償”,從而提升彈頭打擊精度。改進的首要工作是更換Mk-21的引信,此項工作在2013年8月進入6.3階段??哲娪媱澒哺倪M693枚引信,計劃成本為8.3億美元。該項成果也被應用于海軍W76-1/Mk 4A和W88-1/Mk 5彈頭的引信升級。 同時美國空軍還正在對洲際彈道導彈的指控系統進行升級,從而實現從“軍事星”(MILSTAR)到新型“先進極高頻衛(wèi)星”(AEHF)的轉變。改進工作包括對發(fā)射控制中心的發(fā)射控制終端進行升級。發(fā)射控制中心從國家最高指揮部接受緊急行動指令。改進后的發(fā)射控制中心能力得到擴展,改善了操作人員的控制,使用先進安全構架,極大地提升了緊急行動指令的傳輸速度,同時洲際彈道導彈工作人員可以使用軍事星和新型先進極高頻衛(wèi)星兩種衛(wèi)星。 美國空軍已經開始研制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名為陸基戰(zhàn)略威懾系統(GBSD),計劃于2028~2035年開始替代“民兵Ⅲ”系統。該項目于2016年8月通過里程碑A,標志著該項目正式進入技術成熟與風險降低階段。空軍計劃采購666枚導彈,其中400枚用于部署,剩余的用于試驗發(fā)射和備用,預計30年壽命周期的成本將達850~1000億美元。空軍表示陸基戰(zhàn)略威懾系統將滿足目前作戰(zhàn)需求,同時兼具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不斷升級改進,從而服役至2075年。新導彈的射程將優(yōu)于“民兵-3”導彈。陸基戰(zhàn)略威懾系統的有效載荷將選用目前的Mk-12A和Mk-21再入飛行器,同時配置單彈頭和多彈頭,采用新的引信提升瞄準能力。21世紀30年代,Mk-21將用于攜帶通用彈頭IW-1。為此,GBSD需要重新配置有效載荷艙,并且需要比“民兵Ⅲ”導彈更大的投擲質量。 “民兵-3”系統在2016年進行了5次實際發(fā)射和多次模擬發(fā)射。前2次測試發(fā)射在2月20日及25日,“民兵-3”從米諾特空軍基地第91導彈聯隊的發(fā)射井發(fā)射。試射由奧福特空軍基地第625戰(zhàn)略作戰(zhàn)中隊執(zhí)行,發(fā)射指令是由空中指揮所E-6B飛機發(fā)出,試驗由部署在范登堡空軍基地的第91導彈聯隊的工作人員配合完成。每枚導彈搭載1枚模擬單彈頭飛行約6758千米,落入太平洋夸賈林環(huán)礁的彈著區(qū)。這是美國空軍連續(xù)第2年在1周內進行2次洲際彈道導彈試射。 第3次試射也在范登堡進行,使用了來自馬爾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第341導彈聯隊的1枚洲際彈道導彈。這枚導彈同樣未搭載核彈頭,最終落入賈林環(huán)礁。此次試驗發(fā)生在“三叉戟Ⅱ”潛射彈道導彈在大西洋試射的5天后。 除了從范登堡基地發(fā)射的3枚“民兵Ⅲ”導彈外,空軍還進行了2次電腦模擬的發(fā)射:第一次于2月9日在沃倫空軍基地進行;第二次于9月21日在米諾特基地進行,此次模擬發(fā)射還使用了E-6B空中指揮機向導彈中隊成員轉發(fā)發(fā)射指令。 ▲“民兵Ⅲ”導彈發(fā)射井。為使該彈能夠服役至2030年,美國持續(xù)10年時間耗資數十億美元,對其進行現代化延壽改進,并于2015年完成 ▲英國海上核威懾能力的核心來自于美國提供的“三叉戟”系列彈道導彈。圖為英國海軍前衛(wèi)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美國海軍共有14艘“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其中8艘部署于班戈海軍基地附近的太平洋海域,6艘部署于金斯灣基地附近的大西洋海域。通常14艘核潛艇中有12艘處于部署狀態(tài),2艘處于檢修狀態(tài)。但是12艘部署狀態(tài)的核潛艇中也有部分進行小幅維修,因此一般實際的部署數量為8~10艘,其中4~5艘在各自巡邏海域處于高度警戒狀態(tài)。 為滿足新《戰(zhàn)略武器削減條約》到2018年部署運載工具不超過700件的要求,美國海軍開始將每艘“俄亥俄”級潛艇上的導彈發(fā)射筒數量從24具減少到20具。據估計已經有10艘核潛艇完成了改造,剩余的4艘潛艇將在2017年完成改造。據海軍和德雷伯實驗室表示,從2017年開始,“三叉戟Ⅱ”D5潛射彈道導彈將會被延壽型的D5LE替代,該彈配置的新型制導系統能夠“更加靈活地支持新的任務”,同時還能夠提升導彈的精度。D5LE在剩余服役期內(到2042年)將會裝備在“俄亥俄”級的潛艇上,同時也會被部署在英國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上。到2018年,美軍彈道導彈核潛艇部隊將僅部署240枚潛射彈道導彈,而2年前的部署數量為288枚。 每枚“三叉戟Ⅱ”D5潛射彈道導彈最多能運載8枚核彈頭,但是通常只搭載4~5枚,因此每艘潛艇會裝備約100枚彈頭。所有部署的潛艇理論上都會裝備相同數量和類型的核彈頭,但是為提供最大限度的瞄準靈活性,每艘潛艇上不同導彈的有效載荷會存在非常大的差異。通常,在部署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上共攜帶900~1000枚彈頭,但是由于個別潛艇的維護狀況不同,實際的數量可能更低。 美國潛射彈道導彈目前裝備2種基準核彈頭的3個型號,即10萬噸級的W76-0(已經逐漸退役)、新型10萬噸級的W76-1(W76-1為W76-0的改型,提升了安全措施)和45.5萬噸W88。此外攜帶W76-1的Mk-4A再入飛行器裝備了新型保險、引信和擊發(fā)裝置,相對于老式Mk-4/W76系統,它具備更好的瞄準能力。約1600枚W76-1彈頭正在德克薩斯州潘特克斯工廠進行全速生產,目前已經完成75%,預計2019年全部完成。據估計,目前彈道導彈核潛艇上部署的W76彈頭均為W76-1,所有剩下的W76-0作為備用彈頭以及生產W76-1的原材料。一旦W76-1的生產完成,W76-0將會全部退役,W76的庫存將會減少一半。 美國還向英軍彈道導彈核潛艇提供Mk-4A/W76-1彈頭。英軍核潛艇裝備的彈頭被認為是W76的微調改進型。 自1960至今,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已經進行了4050次海上戰(zhàn)備值班。在過去的15年中,潛艇的戰(zhàn)備值班次數下降了一半,從1999年的64次下降至2015年的26次。多數潛艇目前執(zhí)行所謂的“優(yōu)化警戒”任務,即將戰(zhàn)備值班與演習相結合,偶爾還會返回母港。 大多數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戰(zhàn)備值班周期為77天左右,但是有時會持續(xù)得特別久,有的巡邏持續(xù)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最初設計的90天。2014年6月,“賓夕法尼亞”號(SSBN-735)核潛艇在經歷140天的戰(zhàn)備值班后返回基察普海軍潛艇基地,這是“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最長的一次戰(zhàn)備值班任務。2013年的幾次戰(zhàn)備值班時間也都超過了100天。 冷戰(zhàn)時期,大部分戰(zhàn)備值班都在大西洋海域進行,而今,60%以上的戰(zhàn)備值班都發(fā)生在太平洋海域,這反應了美國增加了威懾中國和朝鮮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軍核潛艇定期訪問韓國港口。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之間,美軍核潛艇偶爾造訪歐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qū),而如今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通常不會訪問外國港口。但是在2015年和2016年,有2艘潛艇在蘇格蘭的法斯萊恩核潛艇基地進行了訪問。2015年的訪問是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自2003年來第一次訪問外國港口。有分析認為,這次訪問是美國向俄羅斯傳遞的一個強烈信號,表明其能夠為北約提供安全保障。2016年10月下旬,1艘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訪問了關島,這是自1988年后美國核潛艇首次訪問關島,向朝鮮展示了美軍的延伸核威懾能力。 目前美軍正在設計新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X,計劃于本世紀20年代末期替代“俄亥俄”級。新潛艇已定名為“哥倫比亞”級,其排水量與“俄亥俄”級相比增加了2000噸,導彈發(fā)射筒數量由24具減少至16具。SSBN-X項目造價高昂,預計將占用未來30年內海軍造艦經費的1/6,預計總成本約為970~1030億美元,平均每艘潛艇的單價為81~86億美元。首艇計劃于2021年開始采購,2031年開始部署。在其服役期的前10年內,新潛艇將裝備“三叉戟Ⅱ”D5LE潛射彈道導彈。美國海軍已經開始新一代潛射彈道導彈的初期設計研制工作,新型導彈將最終取代“三叉戟”導彈。 2016年美軍從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上試射了4枚“三叉戟Ⅱ”導彈。首次試射于2016年3月14—16日在太平洋海域的某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上發(fā)射3枚導彈,試驗代號為FCET-52(后續(xù)作戰(zhàn)飛行試驗),這是“三叉戟Ⅱ”導彈自1989年以來的第158、159和160次連續(xù)成功發(fā)射。第4次試射于8月31日在位于大西洋的“馬里蘭”號(SSBN-238)上進行,試驗代號為DASO-27(演示與實地飛行試驗),也是“馬里蘭”號完成中期壽命反應堆換料大修之后的鑒定試驗。 ▲美國空軍實際部署的16架B-2A轟炸機全部位于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 ▲美國空軍現役的AGM-86B空射巡航導彈,計劃于本世紀30年代被LRSO替代 美國空軍目前擁有20架B-2A轟炸機和89架B-52H轟炸機,其中18架B-2A和70架B-52H具備核打擊能力。美國空軍實際部署60架(16架B-2A和44架B-52H)執(zhí)行核任務??哲娹Z炸機分屬于5個轟炸機聯隊下的9個轟炸機中隊,部署在3個空軍基地:北達科他州米諾特空軍基地、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達爾空軍基地和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 每架B-2A可攜帶16枚核航彈(B61-7、B61-11和B83-1)。而每架B-52H轟炸機可攜帶20枚空射巡航導彈(AGM-86B)。正常情況下,B-52H轟炸機將不再攜帶核航彈。據估計,轟炸機分配有1038件核武器,包括528枚空射巡航導彈。但是部署在轟炸機基地的武器數量約為300件,其余700件集中存儲于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柯特藍空軍基地。 美國正在通過改進現役轟炸機的核指揮控制能力實現核轟炸機部隊的現代化升級,同時改進核武器(B61-12和LRSO),并研發(fā)新型戰(zhàn)略轟炸機。 轟炸機在規(guī)劃和執(zhí)行核打擊任務時所使用的核指揮控制系統的改進項目包括“全球機組人員戰(zhàn)略網絡終端”(GlobalASNT)。它是一種新型固定與移動核武器指揮控制終端網絡,采用了高空抗電磁脈沖加固措施,可為聯隊指揮所、任務部隊、彈藥補給中隊和機動支援團隊提供強生存能力的地面通信服務,能夠接收發(fā)射指令,并將指令轉發(fā)給轟炸機、加油機和偵察機的機組人員。GlobalASNT預計將于2019年形成全面作戰(zhàn)能力。 另一項指揮控制系統改進項目為FAB-T(先進超視距系列終端)。該項目將取代現有的用于與MILSTAR星座通信的核指揮控制系統。新型FAB-T極高頻終端可以實現與多個衛(wèi)星星座的通信,包括AEHF衛(wèi)星。FAB-T將為核部隊和常規(guī)部隊提供受保護的高數據速率通信,包括所謂的總統國家語音會議??哲姳硎?FAB-T將通過MILSTAR、AEHF衛(wèi)星和增強型極地系統為國防部各種平臺(戰(zhàn)略平臺和空中/地面指揮所)提供高度安全的一流通信能力。FAB-T終端還支持MILSTAR、AEHF衛(wèi)星和增強型極地系統衛(wèi)星的重要指揮控制任務。 同時美國還在對戰(zhàn)略轟炸機攜帶的核武器進行改進。研制首款防區(qū)外核航彈B61-12,按計劃B61-12將從本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全面取代所有現有的核航彈。該炸彈將會使用現有B61-4核航彈戰(zhàn)斗部的改進型。B61-12已經在B-2A轟炸機(和多種戰(zhàn)術戰(zhàn)斗機)上進行過綜合投擲試驗。B61-12同時還具有鉆地功能,粗略預計,480枚炸彈將花費約100億美元。 美國空軍還在研制一種新的名為遠程防區(qū)外巡航導彈(LRSO)的空射核巡航導彈。該導彈將于2030年開始替代現役空射巡航導彈AGM-86B。LRSO將采用現役空射巡航導彈W80-1彈頭的改型——W80-4彈頭。該導彈原計劃于2016年8月通過里程碑A,但由于未知原因推遲。該導彈的支持者稱,對于未來潛在敵人的新型空防體系,核巡航導彈需要使轟炸機能在盡可能安全的距離攻擊目標,這能為美國在地域限制的情況下提供靈活的作戰(zhàn)方式選擇。反對者認為現有的巡航導彈也具備防區(qū)外打擊能力,而且其他核武器也足已完成類似任務。 LRSO本身是一種全新的導彈,與空射巡航導彈相比,其在軍事能力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射程更長、精確性更高,同時隱身性也有所提升。但是這違反了白宮在2010年做出的保證,即“美國不會追求核武器的新能力”。2015年2月美國政府發(fā)布LRSO發(fā)動機信息征詢書,對三種發(fā)動機方案進行了信息征詢:一是在基于現有發(fā)動機技術,對現有亞聲速發(fā)動機進行改進,將性能提升5%;二是性能提升15%~20%的先進亞聲速發(fā)動機;三是超聲速發(fā)動機。 目前的空射巡航導彈僅能搭載在B-52轟炸機上,而LRSO將同時適用于B-52、B-2和新一代遠程打擊轟炸機。LRSO項目的研發(fā)成本約為200億美元,首枚導彈計劃于本世紀20年代末開始部署??哲娪媱澆少?000枚,但是僅有500枚裝備核彈頭,剩余500枚將用于30年服役期內的飛行試驗,或作為備用導彈。此外,已經有數百枚現役空射巡航導彈被改造成常規(guī)武器(AGM-86C/D),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表示計劃同時發(fā)展核常兩型LRSO。 考慮到美國已經部署了多種遠程常規(guī)巡航導彈,并且還在研發(fā)更先進的型號,因此目前尚不確定空軍能否說服國會投資常規(guī)型LRSO。事實上,空軍已經決定使常規(guī)空射巡航導彈退役,而采用增程型聯合空對地防區(qū)外導彈。如果國會沒有通過發(fā)展常規(guī)型LRSO的提議,那么該導彈的購買數量可能會從1000枚下降到幾百枚。 2016年9月,空軍宣布新一代戰(zhàn)略轟炸機命名為B-21“突襲者”。B-21將于21世紀20年代末開始服役,30~40年代開始替代目前的B-52H和B-1B轟炸機。B-2A將會持續(xù)服役至本世紀50年代??哲娪媱澲辽俨少?00架B-21,每架飛機的成本為5.11~5.5億美元(包括研制和工程費用),官方尚未公布該項目的總成本,按照以往轟炸機項目情況,該項目成本極有可能超標。 B-21的設計和B-2非常相似,但是預計機身更小,武器搭載能力稍有降低。核武器包括B61-12核航彈和LRSO。B-21也能搭載多種常規(guī)武器,例如JASSM-ER巡航導彈。 近年來,美軍戰(zhàn)略轟炸機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并且作戰(zhàn)范圍更加廣泛。為了支持“大西洋決心行動”,美國歐洲司令部已經將戰(zhàn)略司令部轟炸機保障和威懾任務納入北約演習,增加了轟炸機在歐洲的任務頻率。美國轟炸機還在歐洲參與了一些其他的演習,例如2016年8月的“極地咆哮作戰(zhàn)”,2015年的“極地怒吼”。在上述兩次演習中,B-52轟炸機一度部署到空射巡航導彈的預設發(fā)射點,這是一種侵略性展示,美國戰(zhàn)略司令部方面表示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后首次出現。 美國核轟炸機在2016年還參加了其他幾項演習,包括3月在挪威和西班牙的“冷回應行動”,4月在北美進行的“保持警惕行動”和“全球閃電行動”,6月在波羅的海和北歐的“波羅的海行動”,9月在北美的“草原警戒行動”,10月、11月在北美的“全球雷鳴行動”。 ▲意大利組裝的首架F-35A已于近日完工下線 美軍核武庫目前只擁有一種戰(zhàn)術核武器,即B61核航彈。B61核航彈有3種型號,分別為B61-3、B61-4和B61-10(B61-7和B61-11為戰(zhàn)略型),共計500枚。其中150枚(B61-3和B61-4)部署在5個歐洲國家的6座空軍基地:意大利阿維亞諾和蓋迪、德國比歇爾、土耳其因契爾利克、比利時克萊恩·伯格和荷蘭沃爾凱爾。該數字表明美國自2009年來單邊減少了30枚核航彈。 比利時、荷蘭、土耳其、德國和意大利空軍的戰(zhàn)斗機均可攜帶美軍戰(zhàn)術核武器以執(zhí)行核打擊任務。在正常情況下,戰(zhàn)術核武器由美國空軍管理,只有經過美國總統授權、北約批準后方可實戰(zhàn)使用。 北約已經批準對歐洲核武器進行全面現代化(包括彈藥、飛機和武器儲存系統)。計劃21世紀20年代早期在歐洲部署B(yǎng)61-12,屆時B61-3和B61-4將被美國召回。B61-12采用B61-4的核裝藥,最大當量可達5萬噸,換裝了精確制導組件,可提升命中精度和防區(qū)外作戰(zhàn)能力,能夠幫助決策者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起爆當量,減少附帶損傷。B61-12具備鉆地能力,增強了其打擊地下目標的能力。 美國空軍已經開始啟動B61-12核航彈與F-15E、F-16等戰(zhàn)斗機的整合工作。自2015年起已開展多次飛行試驗,當年11月在托諾帕靶場的1架F-15E戰(zhàn)斗機上進行了全制導投放試驗,集成工作將持續(xù)到2018年。F-35A將于2024年具備B61-12的投擲能力。 目前幾個承擔核打擊任務的北約盟國都計劃采購美制F-35A戰(zhàn)斗機。荷蘭已經接收了首架F-35A;意大利的首架F-35A在2015年9月進行了首次試飛;土耳其的采購計劃正在進行;比利時正在F-35A和法國“陣風”之間進行選擇;德國計劃將執(zhí)行核打擊任務的EF-2000戰(zhàn)斗機的服役期延長至本世紀20年代。 北約在過去4年內正在籌備武器貯存安全系統延壽計劃。這項工作將會升級6座活動基地(阿維亞諾、比歇爾、蓋迪、克萊恩·伯格、因契爾利克和沃爾凱爾)和1座訓練基地(拉姆施泰因)的指揮、控制和安全系統。 北約年度核打擊演習“堅定正午”于2016年9月在比利時沃爾凱爾空軍基地舉行,參加演習的包括來自比利時、德國、希臘、意大利、荷蘭、波蘭、土耳其和美國的飛機。其中希臘和波蘭空軍作為非核支援力量參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