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鎮(zhèn)樓詩 《與諸子游校湖》 校苑新詩興,因公早見招。弱湍風簇水,青壁柳沾潮。 籬角葵初發(fā),松陰暑半消。生平愛幽趣,未覺路程遙。 本教程采用尹氏注音法,具體如下: ○表平聲 ●表仄聲 □表可平可仄 ◎表平聲韻 ◆表仄聲韻 第一講 古音中四聲、平仄和音切的概念 在這一講之前要說明一點:古音和如今普及的現(xiàn)代標準普通話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因此,我們在朗誦古人詩賦的時候,很可能會覺得拗口,甚至感覺到古人的詩歌并不押韻。這是正常現(xiàn)象,下面會進行說明,望諸位初學者適應。 言歸正傳。之所以在第一講學習古音,是由于我們學習詩詞肯定不是閉門造車的,一定會涉及到對古詩的研究。而古詩都是用古音寫的。因而熟悉古詩的基礎就是熟悉古音。 與現(xiàn)代漢語類似,古音有四個聲調(diào);不過,這四個聲調(diào)并非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一二三四聲,而是: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下面圍繞這四個音調(diào)進行討論: 1. 平聲。平聲原本是單獨的一個聲調(diào),后來經(jīng)過一系列的演變,分化為陰平(標準普通話中第一聲)和陽平(標準普通話中第二聲) 2. 上聲。上聲后來演變?yōu)闃藴势胀ㄔ捴械牡谌?br/>3. 去聲。去聲后來演變?yōu)闃藴势胀ㄔ捴械牡谒穆?br/>4. 入聲。入聲是一個比較特別的聲調(diào),特點是發(fā)音短促。標準普通話中已經(jīng)沒有入聲這個音調(diào)了,而原本的入聲字如今不同程度地變?yōu)榱似胀ㄔ挼囊欢穆暤淖?,例如“黑”“白”“尺”“?cè)”在古音中都是入聲字,而在標準普通話中,有的演變?yōu)榈谝宦?,有的為第二聲,等等?br/>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論述并非是絕對的。例如“是”,古音中為上聲,普通話中卻為第四聲;“筒”,古音中為平聲,普通話中卻為第三聲,等等,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如今,中國北方地區(qū)的方言中已基本沒有入聲了,而南方某些地區(qū)的方言還保留著入聲,如南京方言、閩南方言及粵語。 據(jù)此,古人把音調(diào)分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平聲就是平聲。仄聲則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柏啤保▊?cè),有不平的意思。古人寫詩,講究平仄聲的交替,以求韻律鏗鏘有力。 (現(xiàn)代漢語中,我們可以認為平聲為第一二聲,仄聲為第三四聲。) 不過,我們目前為止只了解到古音的音調(diào),那么古音中如何表示一個字的讀音呢?這就要涉及到音切。音切,又稱“反切”“反語”或“反音”,是我國給漢字注音的一種傳統(tǒng)方法。用兩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兩個字中,前者稱反切上字,后者稱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聲母和清濁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diào)跟反切下字相同。如:功,沽紅切。取沽的聲母g,紅的韻母ong,便構(gòu)成“功”音(gong)。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古代,同一個字在不同時期的讀音也很可能不一樣。例如“?!保瞥幾氲摹短祈崱分袨槭醒蚯?,而在宋朝的《集韻》和元朝的《韻會》中卻為辰羊切。另外,即使是知道了音切,用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音合成出的入聲字的發(fā)音也并非全是準確的。不過,大多數(shù)情況下,音切是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映出一個字古代的發(fā)音的。 |
|
|
來自: 昵稱4201252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