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素問》曰:“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這句概括了中醫(yī)養(yǎng)生的法則及中醫(yī)的病理和醫(yī)理。 中醫(yī)認為人們之所以會感染疾病就是因為體內的正氣不足,邪氣才會乘虛而入,或者體內邪氣打敗正氣。所以,中醫(yī)認為治療疾病就是要扶正祛邪,幫助改變體內正邪的勢力對比,幫助正氣增加,祛除邪氣使其減少或消失。 ![]() 一般來說,扶正祛邪根據情況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個小原則,即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和扶正與祛邪并用,這三個原則適用的病癥不同,我們可以按照具體情況選用。 祛邪以扶正 這個原則主要是用于體內邪氣旺盛的病癥,是邪氣在和正氣的較量中占上風的情況,所以我們要祛除邪氣,邪祛就是扶正。對于這種情況中醫(yī)一般運用消解、發(fā)表、瀉下等治療方法來祛邪,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治療一些急性病。 扶正以祛邪 這個原則主要適用于體內正氣虛或者單純的正氣不足而并無邪氣,比如一些體虛昏迷、腹瀉等癥狀。針對這些病癥,中醫(yī)一般采用滋陰、養(yǎng)血、補虛等措施。 扶正與祛邪并用 這個原則適用于正邪勢力相當的情況,邪氣不如急性病那樣旺盛,正氣也呈現出虛弱的態(tài)勢。扶正與祛邪并用,既可以補正氣之虛,也可以攻邪氣之盛,這樣釆取兩方面共同治療可以大大提高治療疾病的效率。比如治療肝硬化腹水,我們既可以祛邪即活血化瘀,也可以扶正即用些補益藥。 總之,無論用什么方式來祛邪扶正,要特別注意調動病人自己的治療疾病的積極性,以使其增加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這樣才能更快地康復。 ![]() 臨床應用 扶正 扶正適用于以正虛為主,而邪不盛實的虛證。如氣虛、陽虛證,宜采取補氣;陰虛、血虛證,宜采取滋陰、養(yǎng)血法治療。 祛邪 適用于以邪實為主,而正未虛衰的實證。臨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熱、利濕、消導、行氣、活血等法,都是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根據邪氣的不同情況制定的。 先攻后補 即先祛邪后扶正。適用于雖然邪盛、正虛,但正氣尚可耐攻,以邪氣盛為主要矛盾,若兼顧扶正反會助邪的病證。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證,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應先活血化瘀,然后再進行補血。 先補后攻 即先扶正后祛邪。適用于正虛邪實的虛實錯雜證而正氣虛衰不耐攻的情況。此時先祛邪更傷正氣,必須先用補法扶正,使正氣漸漸恢復到能承受攻伐時再攻其邪。如臌脹病,當正氣虛衰為主要矛盾,正氣又不耐攻伐時,必須先扶正,待正氣適當恢復,能耐受攻伐時再瀉其邪,才不致發(fā)生意外事故。 備注:以上內容根據張成老師喜馬拉雅FM課程整理而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