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易經(jīng)學習第三定律

 yupp 2017-07-27

易經(jīng)學習三大定律

整體性與人生六大階段

陰陽性與行為思維節(jié)奏

實踐性與經(jīng)書史料結合



第三定律的特點

易經(jīng)學習第一定律:把握整體性,掌握人生六大階段。

讓我們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易經(jīng),以及如何用易經(jīng)指導我們走好完美的人生。

 

易經(jīng)學習第二定律:把握陰陽性,掌握行為與思維的對應關系。

讓我們了解了什么是““的易經(jīng),以及從下往上、左右對照解讀易經(jīng)原文的方法。

 

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解決的是學習掌握易經(jīng)的方法論。

真正要做到知行合一,把易經(jīng)理論真正用到生活實踐中,必須要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自己邊學習邊實踐。這種方法是觀頤書院今后要對學員提供后續(xù)人生指導的主要項目。

 

另一種是邊學習邊用前人的事跡對易經(jīng)各卦加以印證。

這種用經(jīng)書內容和歷史資料相結合,提升我們的認識與實踐能力的方法,就是我們本文要講述的易經(jīng)學習第三定律:實踐性與經(jīng)書史料結合。


毛澤東的三大理論著作

《易經(jīng)》的高大上,一直被社會認可與追捧。

在中國,逐漸形成一種習慣,那就是那些社會上能力特別強的人,都被冠以“懂易經(jīng)“的大帽子,特別是一些開國帝王。

毛澤東同志(這種說法是我們本朝的定的規(guī)矩,對領導人叫同志,甚至是直呼其名。要是按照中國傳統(tǒng),對開國帝王應該叫太祖的,這是一種禮法。但這種禮法被毛自己破壞掉了,在重新恢復之前,我們入鄉(xiāng)隨俗,叫同志吧,偶爾也直呼起名。)也被冠以懂《易經(jīng)》的帽子,民間也編排出一些難以考據(jù)的傳說。

 

對于這些傳說,我們不便去考察論證其真?zhèn)巍?/p>

但我們這里可以講,毛澤東同志能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他的智慧和理論水平是非同常人的。

其中,馬澤東主要有三部專著是其智慧與理論的結晶,指導黨和人民經(jīng)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最終取得勝利,建立新的國家。

毛澤東的這三部專著是:《論持久戰(zhàn)》、《矛盾論》、《實踐論》。

 

從這三部著作來看,毛澤東對《易經(jīng)》掌握的深度和水平我們未可知(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毛澤東對《易經(jīng)》的傳承部分知之甚少,否則也不會因為接班人問題晚年那么糾結。)但他無意中暗合了我們這里講述的易經(jīng)學習三大定律。


論持久戰(zhàn)》對應我們的第一定律:易經(jīng)人生六大階段。

立身、會盟、持強、守柔、改命、傳承就是人生一場從弱逐漸強大起來的持久戰(zhàn)。

基本上,我們可以這樣講:

立身會盟對應戰(zhàn)略防御

持強守柔對應戰(zhàn)略相持;

改命傳承對應戰(zhàn)略反攻。


 矛盾論》講的就是對立統(tǒng)一,恰恰就是我們第二定律中闡述的兩卦一對看,前卦行為和后卦思維的對立統(tǒng)一,以及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原則。


實踐論》闡述的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正是我們本文要闡述的經(jīng)書(理論)和實踐(歷史案例)相結合的易經(jīng)學習第三定律。

也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相呼應。


好,我們現(xiàn)在就展開《易經(jīng)》和歷史的篇章,開始一段集合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和歷史的學習歷程吧。


用六大階段

解讀周王朝興衰史

首先,我們按照經(jīng)史結合的方式,講述一下學易第一定律的人生六大階段。

為了更好幫助有志向的人了解掌握《易經(jīng)》人生六大階段,我們換一種方式,用倒敘的方法,講講一個王朝是如何衰落的規(guī)律過程。

那些經(jīng)常問我國運問題的學生,正好從下面的講述中,發(fā)揮自身靈性,可自己感悟并找到答案。


圣人主導下的傳承建立

治國理念遵從圣人制定的禮樂

周朝的建立,源于文王對武王和周公很好地做到了精神財富的傳承

特別是武王去世后,周公輔政,并制定禮樂,使這套文化得以樹立與傳承。

周公是后世公認的圣人

周朝的強盛與延續(xù),是得益于圣人周公的治國理念。

周公的理念不僅成為周朝的文化信仰,而且還影響到了孔子。

孔子就是周公禮樂的傳承人,而孔子的儒家學說影響中國幾千年。

應該說,周公是世界上立教并傳播時間最長的教主。

只有文化的傳承,才能保證一個王朝、一個民族的代代延續(xù)。


丟失傳承  下降到改命

圣人亡而禮崩樂廢,權力歸于自負的天子。

一個王朝的延續(xù)時間,在于傳承。

當初武王拿下天下,傳位給幼小的孩子,幸虧有周公輔政,才得以穩(wěn)定的延續(xù)。

同時周公制定禮樂,在文化上保證了王朝的延續(xù)。

歷史上,很多王朝敗落,就是傳位不當造成的。

王朝敗落的另一個征兆就是禮崩樂廢:文化沒有得以傳承。

這個時候,主導國家的不是圣人或圣人制定的禮樂與文化,而是權力歸于天子,天下的事情決定于天子的喜好,天子自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英明的領袖。

這些天子的杰出代表有防民于口的周厲王,好色而輕視諸侯的周幽王(就是烽火戲諸侯的那位)等。

這個階段的特點就帝王統(tǒng)治,上沒沒有了文化與信仰,充斥朝廷和天下的,只有當政那位自以為是的帝王思想。

表現(xiàn)的形式就是帝王不是深居宮內,就是到各地巡查指導工作,國家不斷在強調加強制度和法制建設,而忽視文化和信仰。

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里面不僅是周厲王和周幽王,還有隋煬帝和明崇禎皇帝。


丟失改命  下降到守柔

天子名存實亡,權利歸于諸侯。

天子不是像周幽王一樣烽火戲諸侯和下屬開玩笑,就是像周桓王一樣對手下重臣(鄭莊公)猜忌,導致諸侯和天子相互離心離德,各自為政。

鄭莊公一氣之下割了周王室的麥子,并假借周王的名義討伐宋國,周桓王一看沒面子,就叫上幾個小伙伴去圍毆鄭莊公,沒想到被鄭莊公打了個大敗,自己肩膀還中了一箭。

鄭莊公也不好撕破臉皮,派人送藥過去給周桓王,借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從此諸侯國學壞有了鄭莊公這個榜樣,表面上給周天子個面子,內心不再把周天子當回事。

至此,春秋時代拉開了序幕。

戰(zhàn)國拉開序幕的是三家分晉,下一節(jié)我們就要講到。

 

這個時候,天子變成擺設,春秋五霸陸續(xù)出現(xiàn)。

天子的地位靠各個時期霸主來維系面子,天子就是個擺設,實權都落在諸侯手中。

但諸侯也不敢太過分,時不時要站出來要維護一下天子的地位,也不敢輕易滅了別的國家。

這就是齊桓公主導的“尊王攘夷,興滅國,繼絕世“,諸侯不敢稱王稱霸的守柔階段,史稱春秋。

春秋時期,天子名存實亡,天下的權利歸于諸侯。

這相當于國家的權力操控在幾大家族或省一級的割據(jù)軍閥、節(jié)度使手中。


丟失守柔  下降到持強

諸侯名存實亡,權力歸于家臣。

慢慢地,追求進步的諸侯也頹廢了,權力自然就歸于這些諸侯的家臣。

如晉國就被自己家的六個大夫瓜分了,慢慢最后被最強大的趙魏韓三家瓜分,姜子牙的齊國最后被家臣田氏所篡,燕國也一度被子之竊取了權利,魯國被三桓統(tǒng)治。

諸侯畢竟過去是忠于天子的世家,內心還有禮樂的道德約束,因此大家就是玩玩尊王攘夷的春秋,基本上相互忍耐,相互照顧面子,很少去發(fā)動滅國戰(zhàn)爭的。

到了家臣,素質不高,就沒那么多禮數(shù)和客氣了,開始不講究了(老炮說的沒了江湖規(guī)矩)。相互攻打成了家常便飯,上演的就是相互攻伐的戰(zhàn)國了,國際大格局就是各自的持強。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名存實亡,權利逐漸歸于強臣。

這類似流亡到南方的東晉,慢慢墮落,權利逐漸歸于出身草莽的劉裕劉寄奴了。


丟失持強  下降到會盟

篡權后的家臣越來越平庸,權力歸于名士。

通過篡權謀取位置,自然新上任的君王和他的后人普遍多陰謀詭計,缺乏膽識魄力,下面任用的也都是飽食終日的無能之輩,因為他們是篡權上來的,自然防著手下本事大的人。

這個時候,真正的權力就歸于蘇秦、張儀這樣的民間舌辯之士,或者如戰(zhàn)國四君子一樣的賢明貴族。

這個時期,雖然各個諸侯國都開始稱王甚至是稱帝(都是名不副實的虛名虛位),但主導整個世界格局的是如蘇秦、張儀、戰(zhàn)國四君子這些合縱連橫的文化人,當時稱為士人,也就是比平常老百姓志向、素質高的社會精英。

他們動不動就建立一個聯(lián)盟,如合縱、連橫,和其他國家對抗,各國的君王由于無能懦弱,一切國策聽命于這些士人。

這個階段的國際形勢就是會盟狀態(tài)。

特點就是雖然國王(權臣們建立或控制的國家,如燕國、趙國。韓國。魏國。楚國、齊國)遍天下,但天下的權力歸于士人

 

如果把整個地球比作當時的中國,現(xiàn)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格局就是個戰(zhàn)國后期的會盟階段。

一些國際說客組織各個國家的領導人(相當于諸侯,周天子就是大家不把他不當回事的聯(lián)合國。)一會搞個歐盟,一會舉辦個APEC,大家混在一起,求個踏實和存在感。

各國總統(tǒng),包括美國總統(tǒng)核心工作是討好好選民和大企業(yè),保證下屆選舉能上位就不錯了。

哪里有什么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丟失會盟 漸顯立身

新興力量崛起,名士的游說沒有了市場。

名士可以用他們的聰明才智臨時把大家拼湊起個聯(lián)盟,影響當時的政治格局,左右著各個君王的思想。

但是這種聯(lián)盟是臨時的,而且名士們的才智也是有限的,很快聯(lián)盟破裂,名士如蘇秦一般,不是身敗就是身死。

很快,主導整個社會的就歸于秦國這樣真正善于自我強大的力量了,這種新生力量的崛起源于對人才的任用和不斷改革發(fā)展。

世界格局慢慢顯現(xiàn)出,真正的實力開始說話了。


丟失立身 產(chǎn)生立身

有人會失去,但總有人有人得到。

有人失去了立身,包括失去了國土、地位、財富甚至是生命。

但在這個社會上,永遠有新的力量產(chǎn)生,去填補前人留下的空缺,占有他們過去擁有的土地、財富和地位。

這些新生力量,如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一樣,不斷繼承前輩的傳統(tǒng),善于聽取他人意見,懂得任用賢能,積極推動各項改革,積極進取,最終踏踏實實,一步步通過會盟、持強、守柔,最終實現(xiàn)改命和傳承,建立新的王朝。

當時的秦國,就是在周天子、各國諸侯逆《易經(jīng)》之道墮落之際,順六大人生階段而逐步發(fā)展,最終統(tǒng)一天下。


縱觀周朝從文王、武王、周公建國,經(jīng)歷春秋、戰(zhàn)國直至滅亡,體現(xiàn)的就是由于失去傳承和信仰,社會各個階層上位之后又被取代,國家民族最終分崩離析的過程。

大家根據(jù)這段歷史,學會逆看人生六大階段,對分析判斷一個國家、一種宗教、一個大企業(yè)的興衰,非常有幫助。

之所以教給大家這套知識,不是讓大家看后高談闊論的,而是希望大家學會把握時局,有針對性地積極調整人生戰(zhàn)略改變命運之用的。


用六大階段

講述秦國的崛起

講完了逆向的六大階段,我們再看一下同時期那個正向發(fā)展的國家:秦國。

立  身
平王東遷 始為諸侯

秦朝的先輩,原本就是給周王養(yǎng)馬、趕馬的普通大夫,當初世界上最著名的馬車夫造父就是秦朝的始祖,曾經(jīng)替周穆王趕車千里之外去會西王母。

由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都城陷落,平王向東遷都,周天子就把周朝故地就封給了造父的后人秦襄公,這樣從大夫升格成為諸侯,秦國才開始有了自己的領地,實現(xiàn)了立身。


會  盟
穆公任用賢能稱霸西戎

當時中原會盟稱霸的是齊國、晉國和楚國這些實力強大有影響力的大牌諸侯,一般不帶地處偏僻的秦國玩,中原各國甚至把秦國當成夷狄。

在秦穆公時期,開辟了任用賢人的傳統(tǒng),重用百里奚、余由等賢人治國。

但由于基礎太差,和中原拼了幾次,都失敗。

之后轉向西方,稱霸西戎,成為西方十二國的霸主,也就是盟主。


秦國的故事告訴我們,會盟不一定是要參加到那些社會主流盟約體系中。

核心是通過會盟增強自己的整體實力,而且還要當大哥,不是給別人拎包當小弟。


持  強
秦孝公與商鞅變法

秦孝公通過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增強。

建立咸陽城,被周天子封為諸侯伯長,從孝公、惠文王、武王時期,攻城略地。

直到持強的秦武王被鼎砸死,秦國才停止了攻伐的步伐。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過渡持強者必折。

這也是當初會盟稱霸的霸主們,特別是吳越爭霸時期的吳王夫差,最終衰落的原因。

當代很多大的民營企業(yè),就是衰敗于過度持強而不知守柔的規(guī)律中。

至于搞政治的官員們,更應這個歷史和易經(jīng)的規(guī)律。


守  柔
秦昭襄王年幼即位 宣太后執(zhí)政

昭襄王年幼,太后主政。

攻伐勢頭暫緩,甚至還退還諸侯的部分領土,派出張儀破壞合縱。

宣太后懷柔義渠戎王,穩(wěn)定權貴,使內亂得以控制。

趁蜀國內亂,占領了巴蜀,從此有了強大的糧食基地。

秦趙的長平之戰(zhàn),秦國也大傷元氣,進攻乏力,開始采取范雎的遠交近攻的策略,甚至是通過行賄來瓦解對方而不是單純依靠武力。


守柔有時看似是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個階段。

只要做到足夠強,上天就會通過各種安排去遏制我們持強的勢頭,導致事業(yè)走入低谷。

很多國家、企業(yè)(家)就是在這個守柔過程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守柔各卦就是教會大家,在這個強大后的低谷階段,做哪些事情,才能使自己在低谷中完善自己的不足,獲得更多的人心,最終走出低谷,邁向輝煌。


改  命
秦王親政  統(tǒng)一六國

不僅秦朝在秦昭襄王時期經(jīng)歷了一個守柔時期,嬴政也從一個12歲登基開始,守柔十多年,最終解決了母親趙姬、仲父呂不韋、假父嫪毐的制衡,開始親政,并發(fā)動對六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最終建立秦帝國。


凡是能最終改命的人,都是經(jīng)歷過潛龍勿用飛龍在天的歷練過程。

不僅是秦始皇,這里還有成吉思汗、康熙等。


傳  承
傳給二世  三世而亡

傳承是每個帝王最大的痛,秦始皇也不例外。

秦始皇把傳承精力錯誤放在尋找長生不老,和制定一套政治制度上,以期待在這種制度保障下大秦帝國能傳二世、三世甚至是萬世。

事實證明,長生不老不僅不存在,而且還被徐福愚弄。

再好的制度,沒有培養(yǎng)好或選定好接班人,也不會長久。

傳承,不是長生不老和完善的制度,而是精神財富和文化的傳承。

而文化和精神財富的傳承,不是帝王定的事情,這是圣人專屬的統(tǒng)領。

由于秦始皇的認識還停留在帝王的層面,僅靠自己之力,重用的文化人都是煉丹求仙的方士,因此只傳三世。


文明的階層

上圖是社會的階層,與易經(jīng)人生六大階段的對照。

人類的文明程度,是由階級決定的。

階級層次越多,人類社會越文明。

階級層次越少,人類社會越原始。

當然按照易經(jīng)的原則,最多不要超過六層。

 

人類進步到這個階段,任何消滅階級的鬼話,都不要聽信。

歷史證明,凡是消滅階級的,在理念上是在否定人類的文明,在現(xiàn)實中必然是屠殺、貧窮和極端的獨裁。

 

關于社會的階級劃分,是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

柏拉圖的《理想國》,理想地把社會分成哲學王、保衛(wèi)者和勞動者。

將思想與文化至上,這點柏拉圖還是有些正見的。

現(xiàn)實上,歐洲就是在思想文化至上的階級劃分上,從而不斷進步發(fā)展的。

阿拉伯國家也是走了信仰至上的路子,才開始不斷強大、統(tǒng)一。

導致歐洲文明延續(xù)的社會結構是:主教、國王、領主、騎士、商人、百姓,恰好符合我們中國圣人、天子、諸侯、大夫、士人、庶民的結構,也對應人生六大階段。

而印度的種姓制度,也是把主持信仰的婆羅門放在第一位,基本符合我們中國和六大階段對應的社會各個階層。

 

一些人可能來興趣了,問我們中國現(xiàn)階段至上的圣人和信仰是什么???

這個問題,我就用圖說話,大家自己看。

文化和信仰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穩(wěn)定的核心。

無論是任何文化和信仰,上面沒有人掌控了,也就是金字塔的頂沒有了,那么這個社會就要開始一級級地向下垮塌。

倘若沒有人重新弘揚起文化與信仰,最終會垮塌到最底層。

在這個過程中,各個階層都可能出現(xiàn)按照人生六大階段踏踏實實走上來的人,他們中有人會打起信的文化與信仰的大旗,重建這個社會結構。

如果等著類似宋江這個在底層階級的人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可就不好了。

 

無論是柏拉圖,還是古代歐洲、古代印度,規(guī)定的社會階層是固化的。

而《易經(jīng)》展示出的是更替變化的階級與階層,是動態(tài)的。

 

將階層固化,其實就是我們經(jīng)常反對的封建與獨裁。

而《易經(jīng)》闡述的階層是可以升降更替的,就像美國選舉總統(tǒng),是由社會決定的。

說起來這應該也是一種民主,當然這種民主不是由人民來做主,而是在上位的人為民做主的能力越來越強大,因此他能存在于社會的更上層。

 

社會要崩塌,是從上面一層層開始崩塌的,源于上層不斷在喪失為民做主的能力與責任。

人類要進步,是從下面一層層開始構建的,源于下層不斷在獲得為民做主的承載與擔當。

 

人類社會的結構不是由權力財富決定的,而是由人文精神決定的。

特別是《易經(jīng)》中按照人生六大階段培養(yǎng)出來的人文精神。


歷史人物個人成長


剛才是通過周朝、春秋、戰(zhàn)國、秦朝的歷史來解釋人生六大階段

增強對人類社會結構與易經(jīng)的了解。

 

或許有人要問,上面列舉的都是經(jīng)過幾代人經(jīng)歷幾百年才遵循的規(guī)律,

人的一生也能遵循這種規(guī)律而迅速成長嗎?

 

規(guī)律可大可小,易經(jīng)人生六大階段也是一樣的。

我們下面要講的是人一生也對應這種關系,歷史代表人物就是陳勝、劉邦和項羽。

每個人在對應的人生六階段中:進則興,敗則亡,不退不進則受輪回之苦。


立  身

陳勝在大澤鄉(xiāng)起義。

項羽、劉邦也隨之起義。

這就是我們講的庶民的崛起。

看一下賈誼的《過秦論》,加深理解什么是“立身”。

“秦王既沒, 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氓隸之人, 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 墨翟之賢, 陶朱、 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 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 將數(shù)百之眾, 轉而攻秦; 斬木為兵, 揭竿為旗, 天下云集響應, 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span>


會  盟

陳勝崛起后很多人紛紛跟隨,這個勢頭就是會盟。

可惜陳勝急功近利,過早稱王(張楚),手下主要干將和六國英豪也跟學著做,也紛紛稱王,一下把自己原本強大的勢力(影響力、魅力、權力等)分散,最終敗亡,和陳勝一起稱王的大多也是一個命運。

這就叫會盟沒做好,根源在于陳勝的能力和底蘊差,俗稱德不配位。

 

反觀項羽,尊義帝為王,自己通過破釜沉舟打敗秦朝軍隊,威震壁上觀的各路諸侯,樹立起威信,被大家擁戴成為西楚霸王。

其實這個西楚霸王就是如齊桓公九合諸侯的盟主一樣。

在這方面項羽做得很好。

 

而劉邦也成為這個組織里面的一員。


持  強

按照正常節(jié)奏,成為西楚霸王的項羽應該開始從會盟持強發(fā)展。

可惜,項羽和陳勝一樣,格局雖然比陳勝強,但還是小。

一把燒了咸陽宮,跑回老家彭城去當自己的諸侯王去了。

有人勸諫他占據(jù)咸陽而控制天下,他不聽,還說一個人富貴了,不回老家讓鄉(xiāng)親們看看,炫耀炫耀?。?span>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 誰知之者!)。

把勸諫的那個人氣壞了,罵項羽的眼光和猴子沒什么區(qū)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羽聽后大怒,就把那個人給煮了(烹說者)。

 

人類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

你聽不進別人的勸不進步,并不代表其他人不進步。

 

劉邦等諸侯對自己的現(xiàn)狀開始不滿了,紛紛團結起來開始對抗偏居一方的盟主-西楚霸王項羽。

也就是劉邦他們開始從會盟轉向持強了。

這有點像一群過去發(fā)誓做單身狗的同學,紛紛開始偷摸約會談戀愛了,當初的大哥還要維持大家過去的盟約。

更像《笑傲江湖》里面的五岳劍派,各大掌門最后紛紛跳出來爭當盟主。

 

很快,劉邦成為反叛勢力新的盟主,更準確講是新的老大。

開始和項羽拼個你死我活。

 

在這個階段,項羽是在用會盟的思維考慮問題,

而劉邦已經(jīng)開始實施持強的行動了,踏對了人生的節(jié)奏。


守  柔

對抗中,項羽發(fā)揮自己一貫的特長,勇冠三軍,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取,堪稱天下第一。

但這種持強的性格導致的結果就是下屬和其他諸侯尋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和自尊。

慢慢韓信、陳平,甚至是彭越這種級別的骨干等都歸屬了劉邦。

因為劉邦在大家的眼光中是個夠哥們義氣的老大哥,從來不和手下爭功奪力。

 

并且劉邦與項羽楚漢相爭中,善于以柔克剛,最終保全自己,并得天下豪杰之心。

而項羽由于不善于守柔,剛愎自用,失德失信于天下,最終被上天拋棄,落得個孤家寡人,烏江自刎。

項羽因該持強而不進取,天生不善于守柔而失敗,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改  命

劉邦打敗項羽,一統(tǒng)中原,建立漢朝,平定各方叛亂,制定漢家制度。


傳  承

劉邦后期注重文化,重用叔孫通,開始用禮樂教化天下。

到了文景時期,注重老子學術,休養(yǎng)生息。

到了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

經(jīng)過幾代帝王的努力,使?jié)h朝成為以重文化、尊圣人的大漢朝,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


經(jīng)史結合

古語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通過歷史與經(jīng)典的結合,能激發(fā)起大家的志向。

 

因此要學好易經(jīng),用好易經(jīng),必須要善于掌握本文的重點,也就是學習易經(jīng)的第三定律:經(jīng)史結合。

 

經(jīng)史結合不僅能對學習掌握易經(jīng)人生六大階段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還能對歷史內在的規(guī)律,更能準確把握,并應用到現(xiàn)實社會中。

這里說道的歷史不僅僅是中國古代史,還包括世界史、歐洲史、科學史等,這里面都是符合易經(jīng)人生六大階段的發(fā)展規(guī)律。

通過經(jīng)史結合的學習方法,發(fā)現(xiàn)了內在的規(guī)律,結合自己的事業(yè),就可以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p>

 

例如:

新中國剛剛成立就是立身

通過團結亞非拉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躋身進入聯(lián)合國,這就是會盟;

改革開放使中國走出國門,開始與世界接軌,在經(jīng)濟領域走上了持強的道路;

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經(jīng)常不表態(tài),主張和平發(fā)展,對鄰國的領土糾紛盡量保持克制,逐步發(fā)展強大軍備,在國際會議上增加自己的話語權。這就是在做守柔;

當前,航母和大飛機也造出來了,經(jīng)濟總量也排第二了,領導的權利也越來越穩(wěn)固了,逐漸中國要步入改命的階段。

當然一個國家僅僅靠軍事、經(jīng)濟、政治的強大,是很難實現(xiàn)民族崛起影響世界的,必須還要有文化的配套。

這樣我們再理解雄安為何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就容易多了。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对姟吩疲骸晕髯詵|,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酥^也。

 

商湯以七十里的土地建立了五六百年的夏朝;

文王以百里的土地建立了八百年的周朝;

成吉思汗以一個被拋棄在荒原的家庭建立了延續(xù)八百年的蒙古民族,至今還生生不息。

雄安何嘗不能以三百平方公里的特區(qū),建立起一個傳響一年內的奇跡呢?

 

因此當前中國是個坐五望六的階段,也就是逐漸步入改命,并為第六階段傳承開始做準備的歷史時期。


人類共同的信仰

地球早晚要統(tǒng)一。

統(tǒng)一以前,人類必須要締造出人類共同的信仰。

過去各國、各民族的信仰、文化、主義、思想曾經(jīng)締造出歷史上很多強大的民族和國家,但現(xiàn)在慢慢卻發(fā)展成為導致世界各國、各民族彼此紛爭甚至是戰(zhàn)爭的根源。

要締造世界人類統(tǒng)一的信仰,那就是多關注雄安,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經(jīng)史結合地學習易經(jīng)吧。


講不講爻辭的經(jīng)史結合?

通過經(jīng)史結合的學習易經(jīng)第三定律,概括講述了第一定律中的六大階段,讓我們把握了歷史的節(jié)奏,明確了人生的戰(zhàn)略。

 

下面我們原本要用經(jīng)史結合的第三定律,講講易經(jīng)里面的戰(zhàn)術,也就是結合易經(jīng)學習第二定律,也就是陰陽結合的原則,講講易經(jīng)中的各卦各爻。

 

但忽然感覺不妥,主要基于三點。

一、易經(jīng)的實踐相與連續(xù)性

首先《易經(jīng)》是實踐性很強的人生指導體系,越是深入到卦辭、爻辭,越是要和實踐相結合。如果脫離開實踐,而在實踐之前過多用文字闡述,容易導致錯誤的理解和實踐中缺乏變通。

更何況《易經(jīng)》指導的是個連續(xù)的過程。

這就像培養(yǎng)一個棋手,定式套路就那么幾種,但真正要培養(yǎng)成為高手,必須要在實戰(zhàn)對局中反復練習才能融會貫通,僅靠指點一兩步高招是沒有用的。

 

唐敬宗時代,有個叫做張韶的,聽到一個叫做蘇玄明的大師對他講:”某一天他能在皇宮請對方吃點心?!?/span>

張韶大喜,就組織人員攻打皇宮,居然很順利地攻了進去,并在大殿之上請?zhí)K玄明吃點心。

而二人誰也沒有想下一步怎么辦,都以為對方想好了。

當彼此發(fā)現(xiàn)他們只謀劃一步棋,而后幾步誰也沒謀劃出來,二人大驚失色。

很快這兩個大眼瞪小眼的人就被沖進來的禁軍殺掉了。

 

我過去出過兩本易經(jīng)卦辭爻辭方面的書,后來故意讓這兩本書絕版了,就是擔心大家機械地學理論,誤入歧途。

二、懂與不懂

讓書絕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一見到書或老師,就開始要追求個““的問題。

其實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懂。只是有人裝懂,才開始有了。

例如你懂你自己嗎?

如果你自己都不懂自己,憑什么要求我能給你講懂易經(jīng)。

 

這個世界,重在實踐與靈活應用,而不是重在腦袋瓜上長草,心旁邊長草(懂這個字的結構)。

現(xiàn)在你會開車了。

請問你懂車嗎?

你每天都在用眼睛聽,用耳朵看。

請問你懂眼睛是怎么看?耳朵是怎么聽的嗎?

 

觀頤書院不是讓大家讀死書的書院,從來不倡導大家去追求懂,而是開啟內心的智慧,激發(fā)本性的志向去積極行動的。

我們的目標是讓大家找到內心的感覺后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與深化認識,和懂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因此,具體卦辭爻辭不講太多,是擔心有人提出:“老師,您什么時候把六十四卦全給我們講一遍?!?/p>

或者說:“老師您講的我感覺沒聽懂?!?/p>

對于這種追求知識、追求懂的學生,觀頤書院是堅決不收的。

因為這類學生不是在追求人生的成長,追求實踐的價值,而是在追求理論的書生。

《中庸》有言:“未聞先學養(yǎng)子而后嫁人者也。

意思是說“從未聽說先學會搞懂養(yǎng)孩子才去嫁人的這類人啊?!?/p>


我希望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不是這種先追求懂而遲遲不敢實踐的人。

三、觀頤書院的輔導教學

第三,就是出于商業(yè)運營的考慮了。

觀頤書院通過十余年的積累,以中國歷史為核心,以易經(jīng)各卦各爻為綱目,積累了諸多的歷史故事。

并且在多年對精英人士的指導中,用這些厚重的歷史故事結合易經(jīng)爻辭卦辭,對他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啟迪,激發(fā)了他們的志向和決心,并使他們的實踐和事業(yè)發(fā)生巨大的改變。

而他們的故事又成為我們符合時代的經(jīng)典案例。

這也是觀頤書院個性化、精英化教學的核心特色。

并且我們圍繞這些素材開發(fā)和即將開發(fā)出更便于學習與實踐易經(jīng)的教學教具和教材。

 

因此,基于上述三點,就不在此用易經(jīng)學習第三定律:經(jīng)史結合的方法,去套用講述易經(jīng)卦辭爻辭。


本文的寄語

希望今后大家按照第一定律的六大階段不斷成長自己,在過程中積極參加觀頤書院的個性化輔導培訓,采用第三定律告訴我們的經(jīng)史結合學習方法,在實踐中學習掌握易經(jīng)各卦各爻辭,實現(xiàn)精準定位精準成長,逐步讓自己成為一名在新的社會變革中引領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領軍人物。

 

今天把學習易經(jīng)的三大定律全部講述完畢。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