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貧亦不可輕受人恩 居鄉(xiāng)及在旅,不可輕受人之恩。方吾未達之時,受人之恩,常在吾懷,每見其人,常懷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榮達之后,遍報則有所不及,不報則為虧義,故雖一飯一縑,亦不可輕受。 前輩見人仕宦而廣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則難以立朝?!挂嗽斘洞?。
受恩必報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記省,而人所急于人,雖微物亦歷歷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誠為難事。
人情固有厚薄 人有居貧困時,不為鄉(xiāng)人所顧,及其榮達,則視鄉(xiāng)人如仇讎。殊不知鄉(xiāng)人不厚于我,我以為憾;我不厚于鄉(xiāng)人,鄉(xiāng)人他日亦獨不記耶?但于平時薄我者,勿與之厚,亦不必致怨。若其平時不與吾相識,茍我可以濟助之者,亦不可不為也。
以直報怨 圣人言「以直報怨」,最是中道,可以通行。大抵以怨報怨,固不足道,而士大夫欲邀長厚之名者,或因宿仇,縱奸邪而不治,皆矯飾不近人情。圣人之所謂直者,其人賢,不以仇而廢之;其人不肖,不以仇而庇之。是非去取,各當其實。以此報怨,必不至遞相酬復(fù)無已時也。
萬般無奈方訴訟 居鄉(xiāng)不得已而后與人爭,又不得已而后與人訟,彼稍服其不然則已之,不必費用財物,交結(jié)胥吏,求以快意,窮治其仇。至于爭訟財產(chǎn),本無理而強求得理,官吏貪謬,或可如志,寧不有愧于神明!仇者不伏,更相訴訟,所費財物,十數(shù)倍于其所直,況遇賢明有司,安得以無理為有理耶?大抵人之所訟互有短長,各言其長而掩其短,有司不明,則牽連不決?;驔Q而不盡其情,胥吏得以受賕而弄法,蔽者之所以破家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