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澳門黃志煥博士 所發(fā)“值此生都花不完的錢”的三枚珍錢













澳門的黃志煥博士是位很有趣的老弟(先生不會介意吧?因看照片,先生應屆知天命之年),邀老朽去看他博客里的瓷器和錢幣珍藏。瓷器我知之甚少,也很少玩。雖然1995年3萬元買過一個元青花大罐,賣了30萬元。人家到北京拍賣了300萬元,如今這個大罐值3個億。這個事對我的觸動非常大,搞文物不懂市場,不懂價格,必定會被懂市場懂價格的人揀了自己的“漏”。因我主藏古錢幣,認為瓷器沒古錢幣好玩有魅力,所以就放棄了瓷器,集中精力收藏古錢幣。 黃先生的瓷器確實讓人開眼,據(jù)說件件價值連城,因不玩瓷器不好評說,只有艷羨而已。 黃先生邀請我到他博客參觀,用的是“給裴老前輩介紹HKCU團隊遼.夏.元.文化.貨幣之研究.及真品錢幣品相.由黃錚家族捐贈之珍罕銅幣”標題,所以我是懷著崇敬與虔誠的心情去聆聽世界頂級HKCU團隊遼.夏.元.文化.貨幣之研究的,這是我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我怎能不畢恭畢敬地去學習呢? 然而讓我失望的是沒有任何一個HKCU團隊成員出現(xiàn),更沒一人講授“遼、夏、元文化及貨幣之研究”。好在黃先生給我上了三枚,據(jù)他說“目前的市價,保閣下此生都花不完!!”的銅錢。對這三枚錢黃先生是這樣介紹的:“弟一枚是對我大宋示好的外交禮銭.弟二枚西夏之珍品之一.到目前只有一枚銅質(zhì)面世.弟三枚蒙古人也用漢文籇書做宮銭.三枚銅錢目前的市價.保閣下此生都花不完!!!您也有銭幣一大堆.試一試能不能找到一樣的!在下憑三夲打扁天下.(夲了心)(本事)(夲錢)閣下呢?” 黃先生因久居國外漢語似乎已生疏,其這段話有必要翻譯一下,否則大家聽不明白:黃先生是說第一枚(宜兄宜弟)錢,是遼向宋示好的外交禮錢。第二枚是孤品西夏珍錢。第三枚是元代篆書宮錢。三枚錢目前市場價,保我此生都花不完。對筆者說你有沒有一樣的三枚錢,你恐怕沒有?黃說他就憑這三枚錢可以打遍天下?問筆者憑什么號稱古錢幣收藏家呢?不知道我的解釋有沒有曲解黃先生的活?如有,請黃先生及時指出,老朽立改之。 黃先生的三枚錢(見圖a、b、c、)的確稀有,但不是綱目錢,按錢幣界的舊認識是把它們都要放到厭勝錢(現(xiàn)改稱民俗錢,等級似乎有所提高)里去的。所以憑這三枚錢打遍天下似乎很難。首先,中國錢幣界就不會認同,因為它們不是行用錢;其次錢幣史學界與歷史界也不會認同,因為它們單獨說明不了當時錢幣史經(jīng)濟史。因此,用它們不可能打遍古錢天下。因為對錢幣收藏,幣史研究而言,有它們有益,無它們無害大局。當然,這不影響它們的珍罕,稀貴。有人愿花千百萬元錢買它們,是天大的好事,因為它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證明了一段歷史,應該說是物有所值。 黃先生問老朽試試能否在自己的一大堆錢里找到和他的錢一樣的錢?說實在的,我對自已藏品有啥缺啥心里明鏡似的,基本上是伸手就拿。這三枚錢在我的藏錢中屬中檔錢,早在上世紀八幾年就已經(jīng)購藏,那時也就幾百元錢一枚。買來后,因當時工作忙,扔在哪里也就不再過問。退休來到北京,這些藏品一直丟失沈陽,今年開春才由女兒、女婿開車送到北京。沈陽和北京兩處錢合在一起至少有六萬枚以上,僅分裝到幾十個盒子中,因忙于編寫《遼(契丹)編年錢譜》,錢幣一直沒時間整理,借今天找錢的機會我稍微鎏覽了一下西夏與元錢,西夏錢約有三百多枚,元錢有五百多枚,該有的都有了,缺項不多。 我的宜兄宜弟錢(見圖1、)應是雕刻祖錢或樣錢,幣材為金銀銅合金,銅占絕大多數(shù)。愚意以為獻給最重要盟友大宋皇帝只有這樣的金錢才符合禮儀。銅錢大約只能賞賜臣下。至于兩枚宜兄宜弟錢誰最美麗,網(wǎng)友們自會有公論。 西夏文錢(見圖2、3、)我提供了兩枚,主要是針對孤品說提供。拍賣公司稱孤品是為了提高成交價,譜錄標世僅一枚是為了吸引財迷者人手一冊地賣書,收藏家稱自己藏品是孤品,是讓別人夸自己有雙慧眼,自己買的東西“不大頭”。 元代大元國寶背單龍(見圖4、)是一種開爐錢,是祭祀爐神后發(fā)給與會官員的紀念品,存世數(shù)量應不少,人們喜愛它是因它沾了祭祀的神氣,能護佑人們吉祥平安。黃先生的錢是生坑薄繡,我的錢是老熟坑美坑美銹。這就叫羅卜白菜,各有所愛。 兩位收藏家以藏品切磋收藏心得,開辟了內(nèi)陸與海外的信息交流,好得很。希望黃先生有什么好錢,好符牌,好遼金元文物盡管亮出來,也看看老朽有沒有讓先生亮眼的東西。盼這種友好切磋化長期堅持下去,我會讓我的學生也亮亮寶,請您的HKCU團隊的專家的給點撥一二。謝謝黃先生。 泉癡山人2012-12-20于京東 泉癡山人,本名裴元博。出生于1944年,大學文化。曾當過八年兵,十七年鉗工,五年教師,兩年企業(yè)志主筆。歷任過數(shù)個公司、工廠主要負責人,自1995年起,擔任遼寧省社科聯(lián)直屬單位,遼寧省文物民間收藏研究會的法人代表、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直至2005年退休。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至今,曾在各種報刊發(fā)表詩歌、曲藝、新聞、教育、文物知識、錢幣研究、遼金史學等文章,千余篇百多萬字。1985年,主持并主筆編寫出版了兩部共近百萬字的企業(yè)志。2006年退休后,在新浪等網(wǎng)絡開博寫作文物研究文章一千余篇,2011年與收藏家陳傳江合作出版了近90萬字的三本書:《契丹錢樹投資與鑒賞》、《契丹文珍稀錢幣考釋圖說》、《契丹文珍稀符牌考釋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