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過3年“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冰谷”的太子生涯后,楊廣終于登上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作為隋朝的第二代君主,楊廣無疑是幸運的,他的父親以畢生的精力 為他留下了一座豐厚的帝國寶庫。在他登基之際,大隋王朝的財政實力居歷代之冠。蘇軾稱:“漢以來丁口之蕃息與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薄锻ǖ洹酚涊d文帝時 天下富足情況時說:“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陜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 庫布帛各數千萬。而賜賚勛庸,并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钡剿逦牡勰┠陼r,“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在龐大的經濟基礎面前,這位年青的君主 顯得雄心勃勃,他為自己的年號選擇了大氣磅礴的兩個字:大業(yè)。在這位君主的“大業(yè)”計劃中,不僅有精神層面的制度,更有物質層面的建設。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楊廣非常注重教育的功用:“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彼逦牡邸八責o學術”,對文化十分輕視,甚至認 為學校沒有什么用處,廢除全國各地學校。楊廣即位后立即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jiān)、太學以及州縣學。“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倍钪?要的是大業(yè)二年(606)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楊廣創(chuàng)建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開設進士科, 那時的進士科以考政論文章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婆e制度的創(chuàng)建,重才學品質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鞍俟俨坏糜嬁荚黾?,必有德 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边@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yōu)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這無疑是異常高明的創(chuàng)舉,對后世中國影響深遠。 楊廣還注重收集整理古代文獻典籍。在任揚州總管時就網羅學者來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20年間,共成書130部,17000多卷。楊廣還組織人編寫了 《長洲玉鏡》400卷、《區(qū)宇圖志》1200卷、編撰《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區(qū)宇圖志》129卷、《諸州圖經集》100卷。隋煬帝下令編撰的上述 地方志書,規(guī)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后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志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敖裼诖笏迨ナ?,圖書屢出?!彼鍟r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共 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 同時,針對父親楊堅晚年“盜邊糧者,一升已上皆死,家口沒官”,“盜一錢已上皆棄市”的嚴刑酷 法,楊廣下令重修《大隋律》,并于大業(yè)三年(607)頒布《大業(yè)律》,提倡“每從寬政”,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寬大的法律之一。另外,楊廣還進行了諸多 的政治改革,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設五省、三臺、五監(jiān)、十六府等。并大赦天下,普免天下全年租稅,一再降低征收稅率。 與這些制度改革相比,楊廣熱衷的還是大規(guī)模的工程建設。仁壽四年(604)十一月初四,即位僅僅3個月,楊廣下令征發(fā)數十萬民工,在洛陽以北挖掘一道長逾 千里的長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度河,至浚儀、襄城,達于上洛,用于預防突厥騎兵南下。隨后,第二年又下達了營建東都的命令,四天后開鑿大 運河的命令也正式發(fā)布,從魏晉開始,國家從未有的宏大場面在連續(xù)上演,整個中原大地洋溢著熱火朝天的大干快上局面。 大業(yè)元年 (605),隋煬帝派楊素等人負責修建洛陽城。當時,每月都有200萬人在工地上勞動,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完工。新的洛陽城有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 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圍有70里長。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門辦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宮城,周圍有30里。在隨后幾年內,又在洛陽南郊建“顯仁宮”,在太原建 “晉陽宮”,在汾州建“汾陽宮”。隋煬帝修建洛陽城,是有統(tǒng)治國家的戰(zhàn)略考慮的。當時首都長安遠在西北一方,與東方和南方交通不暢,影響了國家政令的傳 達。洛陽則處在國家的中心地帶,可以有效地控制北方,治理江南。同時把政治中心東移,減少每年大量向京師運糧的困難。但很遺憾的是隋煬帝在位總共不到14 年的時間,以他為中心的政治集團,大部分時間是四處巡游,不在洛陽。大約統(tǒng)計,隋煬帝在洛陽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總共不過4年左右。在京師的時間不足一年, 其他時間都在各地巡游。 楊廣的另外一項令人矚目的工程,就是京杭大運河的修建。隋唐時期,運河被稱為漕渠或漕河、運渠。隋文帝楊堅曾 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隨 著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發(fā)展,修鑿的局部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煬帝為 了便于漕挽和軍事運輸,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運河分4段進行。大業(yè)元年(605),隋煬帝征發(fā)河南、淮北 100多萬人開通濟渠,由洛陽通到淮水。同年,又征發(fā)淮南10幾萬人開邗溝,從山陽(今江蘇淮安)到揚子(今江蘇揚州南)入江。大業(yè)四年(608),征發(fā) 河北100多萬人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業(yè)六年(610),開江南河,從京口通到余杭(今浙江杭州)。這條大運河長達四五千 里,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并把沿途的通都大邑都連綴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qū)之間的聯系,當時運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隋煬帝在修運河同時,運河兩岸筑起御道,種上楊柳樹。從長安到江都,沿途建造離宮40多處,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大運河的開 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fā)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 國統(tǒng)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tǒng)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地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通往東北 的永濟渠的開鑿,不但帶來河北的稅收,而且出于戰(zhàn)略考慮,能夠為防御北方和東北部分區(qū)域運送兵員。在有利于軍事和政治的同時,運河的南端則延伸到杭州,這 大大促進了它的發(fā)展,使得杭州從此成為繁榮的商業(yè)城市,也促進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也就是在大業(yè)五年(609),剛剛年屆40歲的楊 廣事業(yè)達到了頂峰時期,一座嶄新的都城奇跡般地聳立于中原,大運河的巨型工程已經接近尾聲,社會經濟一片繁榮,人口高速增長,當年統(tǒng)計的全國人口共 4603萬人。也就在這一年,煬帝親征吐谷渾,吐谷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里,在其故地設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正式將西域東南部地區(qū)納入了 隋朝版圖之內;還成功地在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將大隋王朝的影響力拓展到了西域諸國,“(大業(yè))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 羅、靺鞨、畢大辭、訶咄、傳越、烏那曷、波臘、吐火羅、俱慮建、忽論、靺鞨、訶多、沛汗、龜茲、疏勒、于闐、安國、曹國、何國、穆國、畢、衣密、失范延、 伽折、契丹等國并遣使朝貢?!薄顿Y治通鑒》說:“隋氏之盛,極于此矣?!?nbsp; |
|
|
來自: liuhuirong > 《晉隋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