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陳道明,一個“非常之人”。 在大染缸似的娛樂圈,陳道明奉行他的“非常之道”。戲里他是“檻內(nèi)人”,百分之百投入角色,入木三分的表演廣受贊譽。 戲外他是“檻外人”,避開圈中紛擾,深居簡出,以從容清淡之心辟一方凈土。
在喧囂混沌的名利場,陳道明保持他的“非常之明”,以冷靜犀利的目光洞穿層層迷霧,自戳真相;以空明透徹的理智道破亦真亦假的是非曲直。 正如他在《我的前半生》里所扮演的卓漸清,遠離人群,冷眼旁觀一眾食客的喜怒哀樂,三言兩語撥開云霧,點醒夢中人。 ▲ 2017年《我的前半生》劇照 陳道明 飾卓漸清 他耿直坦蕩從不虛偽,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絲毫不留情面,他說:
人人都說他清高孤傲,我卻覺得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他最難得的是比常人清醒。
年輕時的陳道明,面目清癯,眼神憂郁,一身傲氣,天生一副青衫磊落孤芳自賞的書生形象。 1990年,錢鐘書的《圍城》開拍,導(dǎo)演黃蜀芹第一個想到陳道明,“道明身上有種傲骨,不是明星耍大牌的那種驕傲,是知識分子的風骨,一種孤傲,一種不羈,一種玩世不恭。他的這種氣質(zhì)就是活脫脫的方鴻漸!”
成名后陳道明也曾忘乎所以,但與錢鐘書的交往就如一瓢冷水,令他登時清醒。 陳道明回憶當年拜訪錢鐘書,“老人家里沒有錄像機、電視機、電話,唯一的電器是煎藥的藥鍋子。整個家安靜、寧和,除了藥鍋子偶爾'噗噗'幾聲,幾乎聽不見別的什么聲音。藥香、書香,這就是生活的一切,從容、真實。”
與錢鐘書交談中,陳道明愈發(fā)覺得在學問面前,自己特別可憐。從此,他開始反思自我,反思演員這個職業(yè),反思整個世界。他說:
或許人人都曾為名為利失去自我, 被社會磨平棱角,泯然眾人, 甚至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愿你清醒如陳道明, 拾回自己的個性與原則, 哪怕孤芳自賞,也要做最真的自己, 留得清氣在人間。
▲ 1990年《圍城》劇照 陳道明 飾方鴻漸
馮小剛說陳道明,“一個清高得只肯在戲里低頭的人”。 1994年,馮小剛拍《一地雞毛》,主角小林是個處處討好他人,左右逢源的小職員,向來寧可吃虧也絕不低頭的陳道明演得了被磨平棱角的市井小人物?別拍出來像皇帝微服私訪就壞菜了!
陳道明看出馮小剛的顧慮,約他到家里聊聊。一進門,迎接馮小剛的是一瓶二鍋頭,沒有菜。 熟悉陳道明的人都知道他不喜歡喝酒,那天他卻一反常態(tài),一杯酒下肚,說:“這次我聽你的,該怎么要求你就說。我喜歡小林這個人物,一切不在話下?!?/span> 馮小剛一聽有戲:“只要你不端著,一切包在我身上。”一瓶二鍋頭,一人一半,干喝談到天亮。 拍攝時,陳道明果然完全變了一個人。穿著踢里邋遢的服裝,殷勤、周到、萬事有商有量,一個活脫脫低眉順目的小職員,令全劇組人刮目相看。 戲拍完了,刷的一下,那種不陰不陽的表情又回到他臉上,馮小剛打趣道:“你可變得真快,原來都是裝的?!标惖烂鞯恍?,“演員就是我的一個職業(yè),我就是一個戲子?!?/span>
演員都不愿意被稱作“戲子”,陳道明卻公然以“戲子”自居,并毫不客氣地指出:
正是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身份,方能看破這一身份,跳脫于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時間自會給你答案。
拍《梅蘭芳》,陳道明說想歇歇,后來陳凱歌找了孫紅雷。 拍《孔子》,合同都簽了,陳道明說算了,想再歇歇,后來胡玫找了周潤發(fā)。 朋友們都納悶,“你在家都干嘛呢?” “什么都沒干,發(fā)呆呢?!?/span> “世間萬物由簡至繁走到今天,該由繁至簡了。”陳道明崇尚極簡生活,盡可能少接戲,每拍完一部,都要歇上幾年。 他喜歡一個人呆在家里,沒事彈彈琴,鋼琴前的窗子能看到外面的天,純凈如水;或坐在雕花的中式座椅讀讀書,用毛筆抄唐詩、畫畫。遠離娛樂圈的浮華喧囂,一切簡單而寧靜。 他也樂意為妻子女兒縫制皮包。幾年前妻子退休了,喜歡上繡十字繡。有時夫妻倆同坐窗下,一個繡花草,一個裁皮包,窗外落葉無聲,屋內(nèi)時光靜好,很有一種讓人心動的美感。
馮小剛笑話他“奇技淫巧以悅婦孺”,遠不如一場飯局有用。 他淡淡一笑:“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不汲汲于名利,靜下心來做一些無用卻靜謐美好的事,何嘗不是一種修為呢?”
也許你羨慕陳道明活得坦蕩自在, 其實他只是看清了生活本來的樣子。 一天兩人三餐四季, 人生的美好,盡在其中。 不必追求繁華,大道至簡; 不必追求有用,無用方為大用; 不必刻意活給誰看,生活只屬于自己。 心安則身安。
“現(xiàn)在是娛樂打倒一切,其實從一個八股走向另外一個八股。過去我們很八股,都是文藝、主旋律,這是一個八股。我們現(xiàn)在一個勁的強調(diào)娛樂,一切以娛樂為杠桿,因為娛樂就代表了金錢。這個八股是不是也形成了呢?” 陳道明也曾壯志滿懷,但娛樂至上的現(xiàn)實讓他頗感悲哀。無法改變,他只好遠離人群,讓自己邊緣化。 雖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但他也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他從不妥協(xié),從不隨波逐流。他永遠看片論酬,不喜歡的片子給再多錢他也不接,而如果看中某個角色,自降片酬甚至零片酬出演也時有發(fā)生。
有兩類劇陳道明堅決不拍:抗日神劇和偽歷史劇?!?strong>牽扯到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問題。文化特別重要,每個人如果都有一種情懷的話,對國家、對親人、對族人的良性的情感,不愁出好片子。” “我無奈于這個世界,但我爭取做到這個世界也無奈于我。”這是一種多么頑強的對抗。 人人費盡心機爭名奪利,他卻遠離熱鬧,身居邊緣。 人人求快的時代,他固執(zhí)地過著緩慢的生活,做著無用之事。 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睿智? 舉世混濁而獨清,眾人皆醉而獨醒, 堅持自己的內(nèi)心,堅守自己的人格, 看清社會現(xiàn)實,依然保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無奈于這個世界,也讓世界無奈于自己。 正如《康熙王朝》里經(jīng)典的“怒斥群臣”那段戲, “正大光明”,心有光明,自見澄澈天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