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思意韻與詩性智慧
——評吳言生博士《禪學三書》
康震
【《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12期】
禪宗是中國佛教最重要的宗派。它以刻苦的參修來徹見個體心性的本源,以靈動的感悟追求澄明高遠的境界,并在這一過程中展現(xiàn)禪悟智慧的廣大與深邃,具有獨特的哲學魅力與深遠的思想史意義。
也正因此,禪宗研究歷來吸引著眾多學者的目光,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喜人景象。吳言生博士的新著“禪學三書”(《禪宗思想淵源》、《禪學哲學象征》、《禪宗詩歌境界》)便是近年來禪宗研究中的力作。
“禪學三書”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始終以禪詩作為載體,追溯禪宗思想之淵源統(tǒng)緒,發(fā)掘禪宗哲學之象征意韻,體味禪宗詩歌之玲瓏境界與詩性智慧?!岸U學三書”大大拓展了“禪詩”的內(nèi)涵。目前學術界對禪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文人創(chuàng)作的有禪意的詩歌,或是禪宗與詩歌的關系上,對禪宗詩歌本身涉及較少。“禪學三書”所探討的禪宗詩歌是指廣義的禪宗詩歌,包括禪僧上堂說法時大量運用的偈語。與純文學性的詩歌不同,禪宗詩歌的著眼點不在于文字、技巧的華美嫻熟,而在其內(nèi)蘊的豐韻幽邃,在其對個體“本來面目”的洞徹,而這,正是作者所要論述的重心所在,也是研究禪宗詩歌境界的邏輯起點。
在《禪宗詩歌境界》中,吳言生博士通過對五家七宗禪詩的妙心體證,描繪了個體向本心的回歸、超越:這些禪詩憑借豐富的喻象,生動的吟詠著本心的迷失;透過是與非的意象對峙,將學人的思維逼到絕境,躍入識情難測的非思量處,將善惡、美丑、動靜等二元觀念截斷,展現(xiàn)出明暗無別、語默混同的悟境。作者指出,禪詩對禪宗“般若無知”最高境界之體悟,不僅形成了禪宗詩歌觸目菩提的美感特質(zhì),更為之增添了香韻繚繞的風致。
其實,禪的境界是相當平易的。它從生活中來,因而非常樸素;由真心感發(fā),因而非常自然;它包容萬象世態(tài),因而活潑通脫;同時又掙脫了有心有情的糾葛,因而圓融澄澈,了無芥蒂,好不自在!禪宗詩歌便將禪悟這事事無礙的精髓表達的淋漓盡致,生動的描繪了大千世界中有情與無情、光明與黑暗等均是具足相應的緣起大法,它們縱橫交錯,呈現(xiàn)出一真法界的莊嚴絢爛,它們互為緣起又各住自位,展現(xiàn)著和諧統(tǒng)一的生命樣態(tài)。
《禪宗詩歌境界》的又一特色是深入分析了禪宗詩歌的特殊樣式“頌古”極其發(fā)展。吳言生博士認為,由北宋前期臨濟宗禪師汾陽善昭首開的“頌古”風氣,使參禪由對禪境的直觀體驗轉(zhuǎn)向?qū)﹄[含“禪意”語錄的參究,這是善昭對宋代禪學乃至宋代文學所做的最大貢獻。善昭之后,楚圓、慧覺等一批高僧廣采百家典故,推動頌古向著“不死語”方向發(fā)展,尤其是雪竇的《頌古百則》,經(jīng)由圓悟克勤《碧巖錄》的評唱,意境更為含蓄、辭藻更為華美,創(chuàng)造出羚羊掛角的頌古新境界,使頌古成為禪宗詩歌的一種經(jīng)典形式,成為禪文學的典范之作。所有這些,都是作者獨到的心得與創(chuàng)獲。
《禪宗哲學象征》分為上下兩編。本書上編從公案與頌古的角度探討禪宗哲學象征的內(nèi)涵,下編則從禪宗語言的詩喻性角度探討禪宗哲學象征內(nèi)涵。前者以公案與頌古的合壁《碧巖錄》作為禪、詩合一的代表,通過它研究了公案頌古與本原心性、不二法門、禪門機鋒、禪悟境界的內(nèi)在關系。并由此出發(fā)探究公案的意旨,分析頌古的禪悟內(nèi)涵、運思特點、取象方式、美感質(zhì)性,闡釋公案頌古對禪宗哲學的象征。后者則以禪宗詩學喻象作為概念樞紐與理論構架,將散落在佛禪典籍中的玉珠瓊花——活潑流宕的話頭、脫略無形的詩語、峻急健朗的禪偈統(tǒng)籌在禪宗的詩化象征體系中——亦即吳言生博士在書中反復論證的由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構成的禪宗思想體系。顯然,貫穿上下兩編的共同意旨在于:憑借公案頌古極其詩化語言來表征“不可言說的本心”。作者認為,在禪宗哲學象征體系中,除了大乘佛典式象征外,公案頌古式與詩喻式象征乃是兩種主要的話語象征形式。禪宗哲學里那些看似相互抵牾、撲朔迷離的“詭論”,往往就在“碧落靜無云,秋空明有月?!保ā段鍩魰肪?span lang="EN-US">16《若沖》)的詩情畫境中呈現(xiàn)其澄明無染的本心境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禪宗哲學實在是真正的詩化哲學。
誠然,無論是詩化哲學還是禪詩本身,其原初的思想動力無不淵源于大乘佛學的無盡寶藏。禪者一再宣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笔聦嵣?,他們只是擔心世人一味宥于佛經(jīng)的文字,迷失了自在的本心。其實,歷來的禪林高僧對于佛教的偉大經(jīng)典都是非常重視的。禪宗的很多公案機鋒都是借經(jīng)文中的成句,化用經(jīng)文的意旨來展開。因此,要真正全面深入的理解、領會禪宗思想,就必須探討大乘經(jīng)典對禪宗思想的影響,這是研究禪宗思想的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前提。吳言生博士在《禪宗思想淵源》中,便依據(jù)由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營構起的佛教禪宗思想體系,對禪宗思想的淵源進行了一番有益的探究。作者指出,“要講禪宗的明心見性,就必須把唯識心的作用弄清楚,才能夠真正徹底的明白見性的道理?!薄耙斫舛U宗‘不思善,不思惡’將一切二元對立的觀念打成一片的禪髓,必須了解不二法門對禪宗的影響;要理解禪宗大小一如、時空圓融等開悟境界,必須理解華嚴哲學的圓融精神;禪宗旋立旋破,隨說隨掃,開悟之后卻了無所得,這些又深得金剛般若的精髓。”作者還特別強調(diào):“禪宗詩歌是禪思的一種特殊表達形式,能傳達深邃靈動的禪學感悟。因此,本書對禪宗詩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笨梢?,以感悟禪詩貫穿于對禪宗思想內(nèi)涵極其淵源研究的始終的確是“禪學三書”的最大特色。這當然與作者出身文學博士,更以博士論文《禪詩研究》奠定其學術基點有直接的關系。但我以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禪詩的詩性智慧與禪者的觀照智慧頗有會通之妙。詩性的智慧在于以簡約躍動的片段印象直觀并凝練對萬象世界的生動感受,而禪者的觀照智慧則要求在靜觀對象的同時,自然呈現(xiàn)個體內(nèi)在的、充實的、自由的生命輝光。詩在通往自覺自在的禪林之路中,絕不僅僅是載體,它超越了載體的承擔,獲得了本體的意義。
從以上的約略印象,我們或許可以看出禪學三書的基本特色:
一、理性分析與悟性透入并重,文學與哲學圓融。作者不僅主張以物我如一的直覺體驗來研究禪宗,同時又借助中西方哲學、美學、科學話語來闡釋禪宗思想、哲學、詩歌。從而努力使禪宗研究在文學與哲學之間達到溝通與融合。
二、重視對大乘佛教經(jīng)典的研究,以及它在禪宗語境中的運用;重視對禪宗哲學象征的主要文本的研究。作者認為,無意“建構”的禪宗,通過一系列的哲學與詩學象征,實實在在的建構起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
三、嘗試建立較為完整的闡釋體系。作者認為,禪宗思想體系由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四部分構成。對這一體系的每一個層面,作者又分別使用大乘佛教經(jīng)典話語、禪宗哲學象征話語、禪宗詩歌境界話語三組話語材料來加以闡釋。
吳言生博士治學,由執(zhí)著于唐詩宋詞的情感世界進入體悟佛理禪趣的超越世界,具有較強的哲學領悟力和較扎實的古典文學功底,這使他能夠比較自如的出入文、哲,圓融詩、思?!岸U學三書”的出版必將為研究禪宗思想、哲學、詩歌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ū疚淖髡呦的暇煼洞髮W文學院博士后)
|
|
|
來自: 方竹云天圖書館 > 《吳言生?禪學三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