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朋友看過我這個“哲學百論”系列的一些文章,說我的哲學觀并不是那種“純粹的”:比如純粹的“致虛無”,或者純粹的“唯實論”;反而有些觀點看起來很矛盾,既有虛無的形而上,又有實在的形而下。 這并不是“自相矛盾”。因為我的哲學觀,首先是事實觀——在我看來,哲學就是理性,而理性的前提就是對事實的尊重。 事實是,事實從來就不是純粹的。 人們的“思維惰性”,期望去解讀的是較為純粹的東西,比如純粹的談談理想,卻不愿意聯(lián)系到當下的狀況;或者只是談談利益和剛需,不愿意去談感情和全方位的生活。 然而,事實從來就不是純粹的,所以經(jīng)常給“一廂情愿純粹”的我們一巴掌,或是吃一塹長一智。 如果哲學前提就是理性的認識事實,那么哲學就應該承認:沒有完全獨立的純粹的虛,也沒有完全獨立的純粹的實。 前者輕飄飄,讓人自以為是,心滿意足,卻是黃粱一夢;后者冷冰冰,讓人機械化從眾,自以為收獲頗豐,可往往并非心之所需! 一、虛與實,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對的、相互融合的。 這個基本的哲學觀,可以追溯到《易經(jīng)》:易經(jīng)基于自然之普遍現(xiàn)象,倡導陰陽交融,而不是相互獨立,更不是針鋒相對的矛盾。 所以從思想底層上講,易經(jīng)認為人的基本價值觀應當是符合自然的。 當然,或許在較為依賴自然的歷史社會里,人(陽)與自然(陰)的相符、融會關(guān)系,顯得更為重要; 而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更多的依賴于工業(yè)產(chǎn)品和人造的環(huán)境,所以似乎追求一種純粹的、不依賴自然的獨立存在,在較長的時間段內(nèi),看來是可行的。 然而,人本身并不是工業(yè)化的動物——而是還有著感情和自我價值觀的主體!這種價值主體,必然會去追究有限生命的自我價值。當然,每個人覺悟的時間點各自不同。 而很多人在對自我生命作期望值設計(目標、理想)的時候,往往把自我當成是一種沒有主體感受的“客體”:這個客體是純粹的社會化小零件,所以社會內(nèi)其他小零件需要什么,“客體的我”也就需要什么。 這是一個對生命價值觀的極端“唯實論”。另一個極端是絕對的“致虛無”,就是拋開所有的物質(zhì)性的基礎(chǔ),去追逐夢想與信仰。 我不能評說兩種生命價值觀選擇,只能描述其中的事實:前一種將自我“客體化”,在精神層面上忘我;而后一種則將自我虛無化,在物質(zhì)意義上達到忘我。 二、虛與實,在事實層面上的統(tǒng)一。 如果我們還心存理性,那么就不能把虛實分割開來,而是回到哲學理性的原發(fā)地:事實上來。 因為虛與實,在事實層面上是統(tǒng)一的。這種統(tǒng)一,首先是事實,然后被理性接受,最后才有哲學什么事——所以,脫離事實談哲學,都是扯淡。 現(xiàn)在很多人一談起哲學,就開始形而上,擺弄一些虛頭巴腦的概念;就像一些人把英文單詞頻繁夾雜在中文論述里,從而來體現(xiàn)自己是“懂英語”的一樣。 可以說,那些需要靠表面的東西來虛張聲勢的,往往都沒有領(lǐng)會本質(zhì)上的內(nèi)涵。 就哲學來說,很多人被“概念”玩暈頭了,卻忘了哲學的最基本,是事實!因為哲學是基于事實理性的,而理性從來就是虛實結(jié)合。 文:何為貴,感謝關(guān)注。 題外話:這個哲學百論的系列,到了臨近收尾的階段,所以一些觀點的論述,更傾向于采用“包容性較大”語言進行總結(jié),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面評論,我會回復疑問。 |
|
|
來自: 古今芳草任我賞 > 《營銷 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