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坐是一種從內煉養(yǎng)心性的養(yǎng)生藝術,并無什么奧妙與神秘,其基本原理只有一個字“靜”,在學理上講屬于主靜派哲學,能讓人由靜以通絕對本體,而與天地萬物宇宙打成一片。如何清凈其心,使其能至一念不生和一塵不染的境地,這就全在功夫鍛煉。坐,只是一種較易使人心神寧靜的姿勢和方法而已。初習靜坐,一上坐便即雜念沓來,妄想紛飛,欲要其不想便欲要想,越要斬斷念頭便越斬不斷,越要萬緣放下便越是放不下。初下手偶得無念境界,心地清凈,然而不一會功夫便有念頭又起,妄想又來。如何降伏其心,使不散亂,我所常用的是系心法和息心法。也就是守竅功夫,觀妙功夫。致靜,是一種入圣的門徑和方法,不可等閑視之。 當靜坐時需寬衣解帶似的氣可以行往自如,如在床上打坐則應為木板床。靜坐姿勢以跏趺坐為上,即所謂雙盤,中老年人不能雙盤的單盤也可,此兩種坐姿易收養(yǎng)神氣穩(wěn)坐長久不易動搖,雙手結太極印或如來印置于臍下,兩腿之上。正頭豎頸直脊,不可彎腰駝背,口宜閉合,開口則氣散,唇齒相扣,舌微抵上顎。二目垂簾返照泥丸片刻,導引內視臍下,即所謂輝光凝神寂照下丹。目為神竅,全開則傷神,全閉則容易昏沉甚至入睡,故取垂簾。寂照下丹可使腎水上升心火下降而得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之效。兩耳返聽不逐聲源。耳為精竅,極聽傷精,返聽于內不但可以養(yǎng)精,而且有助于寂心。道家以耳目口為外三寶,精氣神為內三寶,斬絕外三寶,緘固內三寶,精心凝神止念使不外漏。 靜坐的另一要領是守竅,靜坐有守竅的也有不守竅的,一般打坐采取守竅的方法就是精神統(tǒng)一意念集中守住身體某一竅位而言。也就是心系一處的辦法。守竅的部位很多,隨老師的指點而各異,普通常用的有守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命門、涌泉等。初學以守下丹田最為穩(wěn)妥(具體守竅上中下丹田之別,在內丹公眾號13日文章內有詳述,此處就不累述了。關注內丹公眾號:neidan360即可查閱。)下丹在臍下三寸處關元穴左近,。守竅的要領是因任自然勿忘勿助,在似守非守之間,有意無意之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萬萬不可太過勉強,久而久之便可雜念斷滅而至一念不生寂然不動的境界。到了寂然不動的境界真火自生且有感遂通,種種神通可悟。 靜坐的次一要領是呼吸,又稱調息,內家拳武術家中醫(yī)家及養(yǎng)生家們稱之為吐納,人人都會呼吸,然而真懂呼吸長壽健康法的卻不多。初學靜坐的以采取自然呼吸法,鼻吸鼻呼為主,這是煉氣功夫對呼吸訓練的一個起點。呼吸要領有一“四字訣”即“細長深勻”。細以耳不聞聲息為原則,長,一呼一吸頻率變慢,但切忌故意強行閉氣。深者以息息達到下丹田為初功小成,次之到達會陰,再次至涌泉或足踵(到達次,已是真人境,莊子曰:真人之息在踵,即是此。)。勻者即柔和自然均勻。 最后靜坐后應注意收功。簡而言之就是加點動功,并無神秘之處,網上、書上都有介紹,不無詳細。類似搓臉搓耳搓手,按摩全身等,都可,就是不要出功后猛然站起即可。 靜坐法唯一心法就是一個靜字,數(shù)息、念字、止念、一靈獨覺、心息相依,甚至佛家念佛等法門均不過要回歸一個靜字,適合自己哪個就用哪個,總要求是一念不生為第一原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