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王大媽的孫子鋼琴她過了十級” “我爸戰(zhàn)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jīng)變成回憶?!薄拔抑皇莻€孩子啊,請給我一支畫筆,讓我為童年畫出最美的四季?!薄?/span> 9歲男孩吳耀杰的原創(chuàng)歌曲《我只是個孩子》中向家長傾訴“請給我多一些快樂吧”,引起了家長和孩子們的共鳴。 的確,現(xiàn)在的小孩挺不容易,平時要上幼兒園上學(xué),課余還在各種興趣班之間來回趕場,什么畫畫、舞蹈、游泳都早已成常見技能,還有騎馬、插花和戲劇這些更高級的玩法。父母的嚴(yán)格要求和殷殷期盼之下,有些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快樂”。 有些網(wǎng)友則主張小時候上興趣班非常重要:小時候倒是沒人管,無憂無慮很快樂,可是長大后看著身邊的人都有拿得出手的各種才藝,就后悔自己當(dāng)初啥也沒學(xué)。 這“過來人”的忠告揭示了一個不容否認(rèn)的事實:很多人綿延一生的興趣、愛好、技能功底,都是在童年時期培養(yǎng)起來的。而且這一時期,時間充裕,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好,如果不給點壓力努力培養(yǎng),任其白白浪費過去,豈不可惜? (二) 倡導(dǎo)減輕負(fù)擔(dān)、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的大概出于這幾種理由。首先,童年太寶貴了,一旦過去就不可能再來。以后的日子里,必然越長大越煩惱,希望童年能成為孩子一生中最最無憂無慮的、最最美好的回憶。 第二種理由,過早的壓力和辛苦會壓制天性,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正如常常被引用的《愛彌兒》中的論述: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批年紀(jì)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 因而持反對意見者也很容易反駁:最美好的回憶?回憶有啥用?能吃嗎?說不要給壓力讓孩子太辛苦,人性都是避難擇易的,沒有點強制和壓力,孩子就算有各種興趣和發(fā)展的可能也都是“三分鐘熱度”,最后還不是一事無成?況且,你家長可以不比較不趕著孩子在起跑線上就拼命奔跑,孩子之間不比嗎?一上幼兒園一上小學(xué),老師不比嗎?與其到那個時候讓孩子的自信突然受到重挫,還不如早點讓他開始占據(jù)有利地位。 (三) 在這個問題的討論背后,似乎隱藏了一種邏輯:讓孩子早早開始上興趣班/學(xué)習(xí)知識這種“辛苦的”童年約等于“不快樂”的童年。是這樣嗎? 有家長寫道,曾經(jīng)因為自己小時候被逼學(xué)鋼琴很痛苦而且失敗,就想給自己的女兒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后來她發(fā)現(xiàn),女兒的失落是顯而易見的,在幼兒園小朋友們都各自展示才藝的時候,她只能當(dāng)人肉背景。她意識到,除了吃喝玩樂,其實女兒還有更“高級”的趣味。后來給她報了三個興趣班,女兒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比上幼兒園好多了。 岸井勇雄在一本講學(xué)前教育的書里談到,孩子的快樂感至少有10 岸井勇雄在一本講學(xué)前教育的書里談到,孩子的快樂感至少有10種來源:除了做想做的事時的快樂,即我們通常所認(rèn)為的“無憂無慮”“隨心所欲”以外,還有全力投入活動時的快樂、把不知道變成知道時的快樂、把做不到變成做得到時的快樂、想辦法下工夫創(chuàng)造時的快樂、遇到更好的人或事物時的快樂等等。而這些快樂,很多是可以在同輩陪伴的學(xué)習(xí)實踐和創(chuàng)造中獲得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