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茱萸湯參棗姜,肝胃虛寒此法良 陽(yáng)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康 原文如是說(shuō) 243.食谷欲嘔,屬陽(yáng)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六兩姜(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二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378.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食欲不振(李克紹) 一男性,壯年,每日只能勉強(qiáng)進(jìn)食一、二兩,不食亦不饑。在牟平縣龍泉公社醫(yī)院住院近一個(gè)月,多方治療,與健脾、消導(dǎo)等藥,俱不見效。適值余暑假回家,因求我診視?;颊卟?/span>噯氣,不嘔吐,形體不消瘦,言語(yǔ)行動(dòng),亦如常人。自訴稍覺滿悶。按其脈象,稍覺弦遲,舌質(zhì)正常,舌苔薄白,但顯得非常粘膩。因考慮:弦主飲,遲主寒,舌苔粘膩,當(dāng)是胃寒挾濁。因與吳茱萸湯湯加神曲試治。吳茱萸用15克。次日,患者來(lái)述,服后食欲大振。令其再服一劑,以鞏固療效。 事后考慮,患者稍覺滿悶,實(shí)即《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篇》中吳茱萸湯癥“嘔而胸滿”之輕者。 睡后口角流涎(趙恕斌) 王某某,女,老年,每入睡后即口流涎沫,及醒時(shí),枕巾即全已濕透。回憶《傷寒論》中吳茱萸湯能治干嘔吐涎沫,即予吳茱萸湯原方,竟獲痊愈。 頑固性頭痛(張佃民) 謝某,女,50歲,軍人家屬。1975年12月21日初診?;颊哳^痛已兩年余,痛當(dāng)顛頂,如有重物覆壓,必以手或其他暖物溫熨顛頂,才能略覺緩解。最怕冷,冷即劇痛,所以常年戴帽,不敢遇風(fēng)。痛劇時(shí),干嘔,吐涎沫,但不吐食物,亦不吐水。再重則手足逆冷,出冷汗,別人呼喚,亦不答應(yīng)。曾延醫(yī)約40余名,遍及冀、魯、豫、一蘇四省。曾服過(guò)珍珠、牛黃、琥珀、天麻煮雞、蝎子、蜈蚣等,藥價(jià)貴的每劑40余元,但毫無(wú)效果。查腦電圖正常。脈沉弦,舌苔白薄而膩。 此是寒濁上逆,厥陰頭痛,宜溫肝降濁,吳茱萸湯加減主治。處方:吳茱萸9克,黨參9克,生姜3片,柴胡、生白芍、炒枳實(shí)、制半夏各9克,羌活、防風(fēng)各4.5克。水煎服。 12月25日復(fù)診: 上方三劑,痛減,可以脫帽,夜間看籃球賽表演;亦不甚痛。脈弦象已減。囑原方續(xù)服三劑。 1976年1月5日,三診: 痛雖減,但有時(shí)仍吐,上方加蘇梗9克。 1977年4月12日,四診: 時(shí)隔年余,上方前后共服20余劑,已不痛不吐,僅在月經(jīng)前后,或有數(shù)秒或一、二分鐘的似痛感覺。飲食如常。自述以往遇冬,必以厚棉絮裹頭,而1976年冬季極冷,未戴棉帽,亦順利過(guò)冬?,F(xiàn)在只是有時(shí)覺得眩暈。上方再加菊花、鉤藤各9克,患者帶方回家。 編者按: 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凡三見:一在限明篇,“食谷欲嘔,屬陽(yáng)明也,吳茱萸湯主之”。一在少陰篇,“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一在厥陰篇,“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另外,《金匾要略·嘔吐噦下利篇》還有“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一節(jié)。這四節(jié)對(duì)于吳茱萸湯主癥的描述,雖有“欲嘔”、“煩躁”、“吐涎沫”、“頭痛”、“胸滿”等的不同,但其中一個(gè)共同的病理是寒濁壅塞。寒濁或在胃上口,或偏近胸中,或聚在胃中院,病灶的遠(yuǎn)近和寒濁的多少,以及患者的不同體質(zhì),不同的耐受性,構(gòu)成了這些不同癥狀的特點(diǎn)。但不管怎樣,寒濁不開,癥狀就不會(huì)消失,而吳茱萸湯正是溫胃降濁的有效方劑。其中生姜辛溫而散,和胃散水,吳茱萸苦溫而降,暖胃降濁,是本方的主藥。用人參、大棗,是扶正安中,相輔成功。因此,吳茱萸湯對(duì)于寒而兼濁者,用之必效。睡后口角流涎一案,就是寒濁,所以本方用得恰好。 編輯:軟腳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