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風》 李嘉存 作 
 《五根堂》 李嘉存 作 《清風》 李嘉存 作 《五根堂》 李嘉存 作 正是京城悶熱時,李嘉存約上十多位好友,在大興的“二吃堂”品嘗“暑羊湯”,據(jù)說暑熱時喝羊湯,可以排除體內(nèi)毒素,帶走五臟積熱。為了這頓飯,李嘉存早早就趕來準備,親自燉魚、熬湯,操持各種瑣細;好友陸續(xù)到來,他盯著灶上,又忙著招呼,那叫一個不亦樂乎。晚上六點來鐘,敲“云板”的聲音響起——要開飯了,人們從各處集合到院里,自取碗筷、自選餐食,或坐或站,熱熱鬧鬧。兩三碗羊湯下肚,大汗淋漓,眾人直呼痛快,正應了小院里高掛的那幅李嘉存的書法:“吃嘛嘛香”。 李嘉存愛熱鬧、愛美食,好交朋友。以吃會友,當是最直接、最平易的方式了。群賢畢至,無論少長,很多人都在“二吃堂”找到了那早已消逝的老北京味道,找回了兒時珍貴的味覺記憶,每每聽到類似稱贊,李嘉存總會開心地大笑,覺得自己沒白忙活。不過“吃嘛嘛香私房菜”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學到手的,就比如“李多爺爆肉”,是京劇演員李多奎的拿手菜,他以河間爆肉為原型進行了改良。李嘉存拜李多奎先生的女兒李世英為師后,才掌握了“李多爺爆肉”的制法。這道菜李嘉存在電視節(jié)目里向觀眾實際操練過、在眾多朋友面前也示范過,但別人怎么都做不出那樣的味道,并非是他有所保留,而是“少許”、“若干”的調料和烹飪時的火候很難拿捏。其他看家菜如八吃包子、三吃炒疙瘩、孟津河水飯、寒窯貼餅子……這些家常味道的不平常之處,只有“二吃堂”堂主才知曉,也只有在“二吃堂”才能吃到。 “二吃堂”是李嘉存的畫室名,所謂“二吃”,即“學藝吃苦,做人吃虧”。無論是上世紀70年代末拜康寧先生學習國畫,還是1988年拜相聲名家高英培為師學習相聲藝術,抑或是以45歲的年齡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2004年拜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學習書法,他一直秉持著這樣的精神,甘受學藝之苦、堅持吃虧是福,因此在相聲表演、影視戲劇表演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上,他均能有所建樹,不僅是“吃嘛嘛香”,還“干嘛嘛成”。他的書齋名是“三不齋”,即要求自己“做人不躁、不滿、不油滑”,熟悉李嘉存的人都說他沒架子、好溝通,待人坦誠、有求必應,想來與這“三不”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他還自創(chuàng)了“五根堂”和“九相居”?!拔甯闭f的是做人的五個根本:守正道、懂規(guī)矩、重情義、知好歹、能進退;“九相居”的靈感來源于《朱子全書·學五》中的“見人嘉言善行,則敬慕而記錄之”,這“嘉言善行”具體為何?即“相互尊重,相互羨慕,相互提攜,相互理論,相互安慰,相互砥礪,相互提醒,相互解圍,相互悲憫”?!熬畔唷斌w現(xiàn)出的,是一種很高的境界,畢竟在這“九相”中單提出來任意“一相”,將其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都不是件容易事。現(xiàn)代科技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同時,也讓人與人的關系變得復雜起來,而“九相”所推崇的,是回歸到簡單、本樸、有大愛的人際關系中。 “宅號和堂號,用最簡約的語言,道出了主人的志向與旨趣,反映出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與承續(xù),制成牌匾后懸掛于屋內(nèi)屋外,還能給自己啟迪與鞭策”——李嘉存喜好收集牌匾,所以在“二吃堂”里,隨處都能看到名家題寫的匾額和對聯(lián):“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蓋座茅屋留客住,開條大路與人行”,“浮躁一分到處便招憂悔,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這并非裝飾、也不是門面,而是李嘉存在提醒自己要時刻自省,對自己多一份要求,對他人多一份寬容。 夜幕降臨,暑熱未消,好友漸次告別,李嘉存照例挨個送到大門口,遞上兩個特制的“二吃堂”小缸留作紀念,到只剩下“自家人”時,才坐在方桌前,踏踏實實吃口東西。對他來說,每次聚會,只要好友都“吃嘛嘛香”了,他就“吃嘛嘛香”了,甚至比自己“吃嘛嘛香”還要高興。細細想來,這“吃嘛嘛香”不僅停留在味覺層面上,更融入到李嘉存的精神境域中,多了對待生活時的樂觀,對待朋友時的赤忱,還有面對自己時的謙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