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族的智慧是無窮的,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中國古代人民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世界奇跡,例如綿延千里的長城,栩栩如生的秦兵馬俑,在古代,工匠的智慧遠遠高于我們的想象,古代建筑的精巧一直震撼著世界各國,我們不用一顆釘子也能建造千年不倒的古寺,不用鋼筋水泥也能建成美麗的拱橋,在福建泉州就有一座神奇的橋梁,它是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至今依舊屹立不倒,它就是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叫萬安橋,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建造時間長達七年,耗銀一千四百萬兩,是中國以及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初建時橋長360丈,寬一尺五,現(xiàn)在的洛陽橋橋長有834米,寬七米,為保護古橋,在1993年的時候,專家對其進行全面修建,恢復(fù)了它的舊貌,洛陽橋是目前所知道的第一座筏形基礎(chǔ)的橋,什么是筏形基礎(chǔ)呢?其實筏形基礎(chǔ)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個地基,然后再上面建造橋墩,這種橋梁建造方式西方到了19世紀才開始使用,可古代的先民在一千年前就使用了這種建造方式,可以看出我們祖先是多么的聰明。
洛陽橋建造完后,對當時兩岸人民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質(zhì)的影響,洛陽橋是當時進京的必經(jīng)之路,如果沒有這座橋,走路的話就要多繞半個月的路程。當時,由于江海的原因,兩岸的人往來十分不方便,要使用船只來往,無法搬運重貨物家,而且常常有船只被江水淹沒,蔡襄當上泉州太守之后,為了方便人們的生活,他一上任,就立馬召集商人和百姓商議建造這座橋,他親自來到江邊勘察,可洛陽江水“水闊五里,深不可測”,一船石料下水,一下子就無影無蹤,這讓蔡襄十分頭疼,不能建造地基就無法將橋給建造起來,這該如何解決呢?
這的確將蔡襄給難住了,可最后他和工匠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筏形基礎(chǔ)”,他將船敦修建成小船的模樣,這樣可以最大化減少水的阻力,他們還發(fā)明了“懸機浮運”,借助潮漲船高的原理,將幾千斤的石塊給托起來鋪在橋墩之間,此外,蔡襄還利用了一種動物讓橋變得更加堅固,這種動物就是牡蠣。
在古代,沒有可以在水中使用的混凝土,用的都是石灰,石灰遇水就會消失不見,如果沒有東西加固,這座橋是不可能歷經(jīng)千年不倒,還好蔡襄想到了使用牡蠣,他在橋墩處養(yǎng)殖大量的牡蠣,牡蠣大量繁殖后就會把橋基和橋墩給牢牢的結(jié)合成一個整體,仿佛給橋釘上了無數(shù)鋼釘,讓石橋變得更加堅不可摧。我們還真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