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患有色盲的同學在進行色盲色弱測試時,都會對著那一頁頁花花綠綠的圖案,一臉懵逼的選擇放棄。這個時候旁邊正常視覺的同學就會投來鄙視的目光,甚至起哄。 色盲通常分三類,第一類是紅色色盲 ( 無法辨識紅色 ) ,第二類是綠色色盲 (無法辨識綠色 ) ,第三類是藍黃色盲 ( 難以辨識藍色與黃色 ) 。他們眼中的世界也放佛自帶濾鏡,跟我們眼中的不太一樣。也正因為紅綠色盲無法分辨紅綠色,導致在國內(nèi)成為弱勢群體,經(jīng)常受到歧視與偏見,工作生活面臨重重阻力,比如高考體檢和考機動車駕駛證。 其實,色盲在人類起源早期,不但不是一種缺陷,反而是一種優(yōu)勢甚至可以說是超能力。 在恐龍稱霸地球之前,大多數(shù)的脊索動物就已經(jīng)進化出了能夠辨識豐富色彩的眼睛,包括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祖先,以及恐龍。那時候眼睛里的視錐細胞有4種,每種視錐細胞可以感受不同頻率的光線和顏色,從而形成彩色視覺。那時候脊索動物眼中的世界比如今任何哺乳動物眼中的世界都艷麗豐富。 視錐細胞 然而恐龍稱霸地球后,哺乳動物被打壓,沒有太多的生存空間,只好保持小巧的體型,在恐龍襠下“茍且偷生”??铸埵抢溲獎游?,白天活動夜晚休息,所以那時的哺乳動物幾乎都是夜行動物。晝伏夜出,對眼睛又有了新的要求。原本的4種視錐細胞的眼睛在夜晚不再是優(yōu)勢,反而是極大的劣勢。 生存的壓力,哺乳動物的眼睛突變出一種全新的視桿細胞。視桿細胞無法辨識顏色,卻能感受微弱的光線。隨后視桿細胞在數(shù)量上迅速超過了視錐細胞。哺乳動物最后只剩下兩種視錐細胞,意思是只能辨識兩種顏色,以當今標準,就是妥妥的色盲。 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了。哺乳動物翻身做了主人。短短2000萬年間,哺乳動物這幫紅綠不分的色盲就稱霸了整個大陸至今。人類也在其中。色盲如果是一種缺陷,理應(yīng)在自然選擇下被淘汰,可色盲人群竟然占全人類的7%-10%。 普通人和色盲患者夜間看到的同一場景的區(qū)別 一般認為,一種隱性遺傳病,發(fā)病率大于5%,就表明這種性狀具有一定的遺傳優(yōu)勢。1992年一篇論文表示,色盲或色弱患者在黃棕色區(qū)間的色彩敏感度要高于一般人。具體表現(xiàn)為在自然環(huán)境中可以更快地識破獵物的保護色偽裝。此外,一些色盲患者還擁有極強的夜視能力。一戰(zhàn)時,英軍夜晚派出的偵查員有很多都是色盲士兵。 色盲在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狩獵中也擁有不小的優(yōu)勢。色盲的人通常是族群中狩獵的佼佼者,群落中色盲的成員也逐漸增多。直到人類文明發(fā)展,用其他技術(shù)替代了這一先天能力。 比較有意思的是,色盲這一先天特性在人類出生后還短暫保留,剛出生一個月內(nèi)的寶寶是不能分辨顏色的,除了黑白。月子里的寶寶眼里只有黑白模糊的一片,在一個月視力才慢慢恢復正常。 在國外有專門為色盲色弱患者改良的交通燈,色盲患者在升學和就業(yè)時也不會受到歧視。希望在國內(nèi)大家也能正視色盲,無差別對待他們,這也符合現(xiàn)在所倡導的和諧社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