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1、上無禮,下無學(xué)——《孟子》譚 “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zāi)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xué),賊民興,喪無日矣。……故曰,責(zé)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孟子接著說:所以說,城墻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家的災(zāi)難;田野沒開辟,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jì)的人越來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所以說,用高標(biāo)準(zhǔn)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壞主意就叫做“敬”,認(rèn)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孟子所說:“上無禮,下無學(xué),”“責(zé)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至今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172、不仁就是失去人的本性善——《孟子》譚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說:夏商周三代獲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諸侯國家的興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夠保有天下;諸侯不仁,不能夠保住國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夠保住祖廟;士人和百姓不仁,不能夠保全身家性命。不仁就是失去人的本性善,非人也。 173、古今中外大多數(shù)人都是如此——《孟子》譚 “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泵献咏又f:現(xiàn)在的人既害怕死亡卻又樂于做不仁義的事,這就好像既害怕醉卻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樣。孟子指出的:古今中外大多數(shù)人都是如此,所以,就有了“裝人”的偽君子。 174、就是遇事要自以為非——《孟子》譚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說: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近,那就應(yīng)反問自己的仁愛是否有問題;管理別人卻不能夠管理好,那就應(yīng)反問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問題;以禮待人卻得不到別人相應(yīng)的禮遇,那就應(yīng)反問自己的以禮尊敬是否有問題——凡是行為得不到預(yù)期的效果,都應(yīng)該 反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就是遇事要自以為非,從自身找原因,從自己做起??煞Q謂:為人難以做到之一。 175、為自己應(yīng)該立足于為國——《孟子》譚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說:人們有句口頭語,都說“天下國家?!碧煜碌幕A(chǔ)是國,國的基礎(chǔ)是家,家的基礎(chǔ)是個人。可以接著說,因此,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 平。”《大學(xué)》。也就是說為國就是為自己,為自己應(yīng)該立足于為國。 176、與無人性的人共事是沒有好下場的——《孟子》譚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 ,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孟子說:難道可以和不仁的人共事嗎?他們安于別人的危險中,牟利于別人的災(zāi)難中,樂于別人的家破國亡中。如果可以和不仁的人共事,則那有不亡國敗家的哪?孟子是在說:與無人性的人共事是沒有好下場的。 177、人無自尊他人才敢輕視——《孟子》譚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接著說:所以,人總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然后別人才侮辱他;家庭總是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而后別人才去毀壞它;一個國家總是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而后別人才去討伐它。“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真是經(jīng)典名句呀!人無自尊,他人才敢輕視呀。 178、得天下的道理就是如此的簡單——《孟子》譚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泵献诱f: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之道:是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獲得天下;獲得老百姓的支持之道:是獲得民心,便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獲得民心之道:是他們所希望的,就滿足他們,他們所厭惡的,就不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此罷了。得天下的道理就是如此的簡單:那就是得民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呀! 179、歷來最典型的的教訓(xùn)——《孟子》譚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泵献咏又f:老百姓歸服仁德,就像水往低處流,獸向曠野跑一樣。所以,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吃魚的水獺;替森林把烏雀趕來的是吃鳥雀的鷂鷹;替商湯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趕來的是殘害老百姓的夏桀王和殷紂王。孟子講的是歷來最典型的的教訓(xùn)。 180、仁者得天下是惡者失天下的結(jié)果——《孟子》譚 “今天下之君有好亡者,則諸侯皆為之驅(qū)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不畜,終身不得。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孟子接著說:當(dāng)今之世,如果有那位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諸侯都會替他把老百姓趕來。雖然,他不想統(tǒng)一天下,也會身不由己了?,F(xiàn)在那些希望統(tǒng)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陳艾來治療一樣。如果平常不栽培積蓄,終身都得不到。同樣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終身都會憂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淵。仁政得民心,是惡政失民心的結(jié)果;仁者得天下,是惡者失天下的結(jié)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