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以其分支繁多復雜、文化豐富多彩而著稱于世。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稱謂,其文化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性。 從語言學的角度析而言之,東部方言苗族自稱qR ?o?35(仡熊);中部方言主要有兩類自稱qa nau24(嘎鬧)、mhu33(模);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自稱mo?43 、mho?43(蒙),分布在川黔滇交界地帶、黔西、滇東南等地;西部方言滇東北次方言,分布在滇東北、滇中北、及貴州西北部分地區(qū),自稱a mau55(阿髦);操西部方言除川黔滇次方言和滇東北次方言以外各次方言的苗族,自稱有mo?55、mho?24、ma?22、mjo31、mho24(苗、蒙)等,分布在黔中、黔南及其靠西一帶。 各支苗族的自稱,一般多有“人”的意思。各個方言區(qū)苗族的自稱雖然看上去很不一樣,根據(jù)語言學家的研究認為,他們大同小異,具有對應性、同源性。 漢文古文獻中把苗族稱作“蠻”、“髳”、“髦”、“貓”、“苗”等,大多數(shù)學者研究認為,這些稱謂多源于對苗族自稱的音譯。 由于支系的差異,以及漢人認識角度的不同、時代的局限等原因,各地苗族又有紅苗、黑苗、青苗、白苗、花苗、東苗、西苗、紫姜苗、長裙苗、短裙苗、高坡苗、海巴苗、歪梳苗、長角苗、九股苗等各種各樣十分雜亂的他稱。 這些稱法多數(shù)情況下不準確,也不被苗族人所喜歡,所以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基本上已經廢棄不用,尤其是正式文件中不再使用。 據(jù)統(tǒng)計,元代記錄的“苗”有5種,涉及的范圍是當時貴州宣慰司轄地附近。明代記錄的貴州“苗”有21種,涉及的范圍是貴州全省,如果加之四川、湖南、廣西、云南等省的記載,也不超出30種。清代記載的貴州“苗”的種類,當然不同的書數(shù)字不同,最多的是有82種。 清代的研究可以說是奠定了苗族支系研究的資料基礎。民國時期因抗日戰(zhàn)爭大學內遷西南引發(fā)的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包括苗族在內的研究高潮,雖然延續(xù)史學、考據(jù)學方法同時借用了現(xiàn)代西方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成果空前豐碩,但對苗族支系研究幾乎也只是清代研究的翻版和延續(xù),沒有實質性突破。 直到1985年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全國苗族服裝展覽和編輯出版的《中國苗族服飾》畫冊,人們直面百余種不同款式不同風格 的服飾時,仿佛突然想起了“百苗圖”。 于是,人們又把目光轉向苗族不同的支系以及穿著這些不同服飾的群體的研究。翻開《中國苗族服飾》、《苗裝》以及各種畫冊的前言和論著,都只說苗族服飾大約有130種以上,沒有一個數(shù)字是確定的。 現(xiàn)代苗族支系可劃分為以下類型: (以下內容來源于網絡資料整理) 苗族支系按其服飾的色彩有“紅苗”、“花苗”、“青苗”、“白苗”等稱謂, 按其服裝的款式有“鍋圈苗”、“披袍仡佬”、“剪頭仡佬”等稱謂, 按其居住地有“東苗”、“西苗”、“平伐苗”、“八番苗”、“清江苗”等稱謂, 按漢化程度有“生苗”、“熟苗”等稱謂,無一而足。 目前,國內苗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各省區(qū)市。 其中,貴州最多,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各地,而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為最多,其余分布在畢節(jié)地區(qū)、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順地區(qū)、銅仁地區(qū)、六盤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陽市、遵義市。 苗族在湖南有1557073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以及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和綏寧縣,湘西北和湘西南其它各縣也有部分苗族。 云南有苗族967120人,主要居住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昭通地區(qū)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邊、金平、蒙自等縣,其余在楚雄、曲靖、昆明等地。 四川535923人,主要分布在川東南彭水、酉陽、秀山、黔江、武隆等縣和川南宜賓地區(qū)敘永、古藺、興文、筠連、珙縣、馬邊等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425137人,以桂北融水苗族自治縣最多,其次分布在隆林、西林、三江、龍勝、南丹、河池、資源等縣。 湖北省200702人,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來鳳、宣恩、咸豐、建始等縣。 海南52044人,主要分布在通什、瓊中、保亭、樂東、萬寧、陵水等縣。 在這廣闊的地域中生活的苗族形成特色鮮明的支系文化或稱為亞族群文化,要完全理清是一件困難的事。 從苗族支系分布情況來看,黔東北、湘西、鄂西、渝東南一帶基本上是過去稱為“紅苗”的地區(qū),支系比較單一。 但從現(xiàn)存服飾劃分,還是有差異的。 黔東南及廣西融水、黔南是苗族支系最多的區(qū)域。 貴陽、安順一帶也是苗族支系較多的區(qū)域。 從安順以西、川南至云南的絕大部分地區(qū)的支系,他稱基本上是“花苗”、“歪梳苗” 或稱“偏苗”、“白苗”、“青苗”、“鍋圈苗”等,但各處他稱相同而服飾差異,形成不同的支系或亞支系或稱為次亞族群。 海南省苗族相對單獨成支系,其服飾與瑤族“金門”支系基本相同。 苗族支系按自稱、語言、服飾、地域大致可分為以下60個: 1 1.湘西黔東支系:該支系自稱“果熊”,舊時稱為“紅苗”,以湘、黔、渝、鄂邊區(qū)(即武陵地區(qū))為分布中心。使用語言為苗語湘西方言,內分東部和西部兩個土語。東部土語主要通行于湘西沅陵、瀘溪、辰溪及古丈部分鄉(xiāng)鎮(zhèn),西部土語則通行于湘西鳳凰、花垣、吉首、保靖、永順、龍山、麻陽、新晃,貴州松桃、銅仁、江口、印江、石阡、德江、沿河、玉屏,重慶市秀山、酉陽、彭水、石柱,湖北宣恩、咸豐、來鳳等縣?,F(xiàn)今除湘西、松桃、銅仁和秀山、彭水等縣有部分仍保持本族語言和服飾外,其他縣已基本漢化。該支系服飾為湘西型各式。 2 2.施洞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在貴州臺江施洞、老屯、良田、平兆、四新、五河、寶貴、壩場及與之相鄰的施秉縣馬號、六合、雙井和黃平縣山凱等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又稱黔東方言)北部土語施洞話,服飾為清水江型施洞式。 3  
 3.革東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其與施洞支系為親鄰支系,分布于臺江革東、交東、寶貢,劍河縣溫泉、岑松等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革東話,服飾為清水江型革東式。  4  
 4.革一支系:該支系自稱“木”。主要分布在臺江革一、臺盤,凱里凱棠、翁項、地午、旁海等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革一話。服飾為清水江型革一式。  5  
 5.臺拱支系:該支系自稱“蒙”,清史稱“九股苗”。分布以臺江臺拱鎮(zhèn)為中心,遍及縣境內臺濃、南省、方省、紅陽、登交、壩場、報將以及革一、革東、寶貢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使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臺拱話。服飾為清水江型臺型式。  6  
 6.巴拉河支系:該支系自稱“嘎弄”,清史稱“九股苗”、“黑苗”等。分布以巴拉河兩岸為中心,遍及雷山縣全境,臺江縣排羊、臺盤、南瓦、南宮、交下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凱里市掛丁、平樂、開懷、格沖、九寨、地午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以及劍河縣太擁鄉(xiāng)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其中西江、丹江、桂丁土話各有差異,掛丁話被子確定為中部方言苗文標準音點。服飾為清水江江型西江式。  7  
 7.黃平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在貴州黃平縣內各鄉(xiāng)鎮(zhèn)及與之相鄰的凱里市旁海、灣水、冠英、平良、大風洞、施秉縣之白洗、翁西、新橋、福泉市哲港、萱花、翁軍、鳳山及麻江縣下司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使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黃平話。服飾為清水江型黃平式、貞豐式。  8  
 8.高標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分布在劍河縣稿旁、溫泉、高標、鎮(zhèn)江、觀摩鄉(xiāng)及臺江縣革東、交東鄉(xiāng)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清水江型稿旁式。  9  
 9.柳川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在劍河縣柳川、久敢、南腳、九儀、南哨、遠通、太擁、展模、翁座、南包、返排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清水江型柳川式。  10  
 10.高丘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分布于劍河縣高丘、柳富、新柳、展牙、南寨、觀摩、反皓等鄉(xiāng)。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東部土語,服飾為清水型高丘式。  11  
 11.久仰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于劍河縣久仰、擺尾、久敢、鎮(zhèn)江等鄉(xiāng)的部分村寨和臺江縣翁腳鄉(xiāng)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清水江型久仰式。  12  
 12.巫門支系:臺拱支系與革東支系融合的苗族,該支系自稱“姆”,分布在劍河縣溫泉鄉(xiāng)上、下巫門為中心,相鄰的岑松、稿榜鄉(xiāng)部分村寨及臺江縣方召、翁腳等鄉(xiāng)的部分村寨亦有分布,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巫門話。服飾為清水江型巫門式。  13  
 13.六合支系:該支系自系“木”,分布在黎平縣尚重、六合、大稼、平寨、錦屏縣固本及劍河縣南加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東部土語。服飾為清水江型六合式。  14  
 14.大塘支系:該支系自稱“嘎弄”,為“短裙苗”之一。分布于貴州雷山縣大塘、橋港、掌雷、排告、桃江、柳烏,丹寨縣孔慶、排調、配寨等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短裙型大塘式。  15  
 15.太擁支系:該支系自稱“木”,為“短裙苗”之一。分布在劍河縣太擁、南哨、久敢、九儀、遠通、展模、南包、返排、柳川,臺江縣交下、南宮及雷山縣方樣鄉(xiāng)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短裙型久敢式。  16  
 16.舟溪支系:該支系自稱“嘎鬧”。分布在貴州凱里市舟溪、青曼、鴨塘、萬潮、荷花,麻江縣下司、白午、回龍、銅鼓、卡烏、共和、宣威,丹寨縣南皋、大興、興仁,雷山縣公統(tǒng)等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短裙型舟溪式。  17  
 17.丹寨支系:該支系自稱“嘎弄”,被稱之為“八寨苗”。分布于丹寨縣城關龍泉鎮(zhèn)、金中、楊武、長青、興仁、巖英、新華、龍?zhí)?、合心,三都縣高硐、陽基、普安、交黎、苗龍,都勻市基場、桃花、羊列、壩固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北部土語。服飾有二種,一種存留在楊武鄉(xiāng)為中心的短裙型古裝式,一種是普遍的丹都型龍泉式。  18  
 18.平永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分布在榕江縣平永、平江、仁里、樂里、太元、錫里、平陽、塔石、橋來、三江、八開,丹寨縣雅灰、排路,雷山縣達地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平永式。  19  
 19.打漁支系:該支系自稱“木”,被稱為“高坡苗”,“白領苗”。分布在貴州三都縣打漁、都江、蓋賴、巫不、甲雄、羊福、壩街,丹寨縣雅灰、排路,榕江縣興華、定威、八開等鄉(xiāng)鎮(zhèn),與平永支系為近親支系。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雅灰式。  20  
 20.八開支系:該支系自稱“木”。為平永支系、打漁支系的近親支系。分布在月亮山周圍的貴州榕江縣八開、定威、興華、計劃、水尾、加宜,三都縣壩街、板甲,從江縣加牙、孔明、加鳩等鄉(xiāng)鎮(zhèn),廣西環(huán)江縣馴樂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八開式。  21  
 21.加鳩支系:該支系自稱“木”,為與八開支系等近親的支系。分布于從江縣加鳩、加勉、加牙、寨坪、堯貴,榕江縣加宜,荔波縣水維及廣西環(huán)江縣馴樂等鄉(xiāng)鎮(zhèn)之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加鳩式。  22  
 22.榕江支系:該支系自稱“蒙”,為清代“古州苗”、“車江苗”之一部分。分布于榕江縣古州、八吉、臘酉、車民、中寶、宰麻、加利,從江縣停洞、加哨、加民、下江、高岑、信地、增沖,黎平縣銀潮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高增式。  23  
 23.岜沙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分布在從江縣岜沙同樂及相鄰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岜沙式。  24  
 24.加勉支系:該支系自稱“蒙”,為加鳩支系近親支系之一。分布在從江縣加勉、加鳩、加牙,荔波縣水維等鄉(xiāng)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系加勉式。  25  
 25.融水支系:該支系自稱“木”。其內分為兩個亞支系:分布在廣西融水縣安泰、洞頭、四榮、安陲、中寨、桿洞,從江縣高武、中里、潘里等鄉(xiāng)鎮(zhèn)為一亞支系;分布在廣西融水縣白云、大年、拱洞及貴州黎平縣,廣西三江縣、龍勝縣為另一亞支系。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月亮山型融水式。  26  
 26.丹都支系:該支系自系“嘎弄”。他族稱之為“白領苗”。該支系分布在丹寨縣復興、金中、烏灣、排調,三都縣普安、高硐、交梨、苗龍、三合、拉攬、陽基、堯麓、打漁、介賴及都勻市王司等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三都型。  27  
 27.壩固支系:該支系自稱“嘎弄”。分布在都勻市壩固、明英、繞河、羊列、新場、基場,丹寨縣興仁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中部方言南部土語壩固話。服飾為丹都型壩固式。  28  
 28.重安江支系:該支系自稱“戈莫”。分布在黃平縣谷隴、黃飄、重興、代支、馬場、重安、崇仁、新州、羅朗、浪洞,凱里市冠英、大風洞、洛棉、龍場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重安江次方言。服飾為羅泊河型重安江式。  29  
 29.羅泊河支系:該支系自稱“朦”。清史有“西苗”、“花苗”等稱呼。分布在貴州福市縣干壩、王卡、仙橋、沙坪、道坪、高石、雙谷、汪谷、安谷、楊義司、高坪、岔河、魚酉、甘巴哨、雙龍、城廂、云頂、馬場坪、鳳山、龍昌,貴定縣定東、定南、新鋪、光明,麻江縣樂坪、景陽等鄉(xiāng)鎮(zhèn)及龍里縣巴江和開陽縣等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羅泊河次方言。服飾為羅泊河型羅泊河式。  30  
 30.中排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之為“白裙苗”。分布在貴州龍里縣中排、民主、六廣、羊場,貴定石板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中排式。  31  
 31.云霧山支系:該支系自稱“莫”,分布在貴定縣云霧、鐵廠、小普、江比、谷撒、仰望,惠水縣崗度、本底,龍里縣岱林、漁洞、擺省等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云霧山式。  32  
 32.高坡支系:該支系自稱“某”。他族稱之為“高坡苗”,分布在貴陽市高坡,惠水縣大壩、半坡、甲烈,龍里縣擺省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高坡式。  33  
 33.打引支系:該支系自稱“們”。分布在惠水縣打引、長安,長順縣敦操及羅甸縣巴沙等鄉(xiāng)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黔中南B型董上式。  34  
 34.擺榜支系:該支系自稱“滿”。分布在惠水縣擺榜、斗底,平塘縣西關、大塘、新塘等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東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擺榜式。  35  
 35.擺金支系:該支系自稱“毛”,他族稱為“打鐵苗”。分布在惠水縣擺金、甲烈、甲浪、大華、和平、鴨絨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東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擺金式。  36  
 36.花溪支系:該支系自稱“謀”,他族稱為“花苗”。分布在貴陽市花溪、黨武、青巖、黔陶、馬林、石板、燕樓、麥坪、孟關,清鎮(zhèn)縣中八、麥格、龍窩、百花湖,平壩縣林卡等鄉(xiāng)鎮(zhèn),修文縣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貫首型花溪式。  37  
 37.烏當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花苗”,分布在貴陽市烏當、下壩、東風、偏坡、龍洞堡、黔靈、永樂、龍里縣洗馬、谷龍、貓場、平寨、落掌、龍場、壩子及開陽縣與之相鄰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貫首型烏當式。  38  
 38.麥格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之為“四印苗”。分布在清鎮(zhèn)市麥格、麥西、龍窩、甘溝、五里、新發(fā)。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北部土語。服飾為貫首型麥格式。  39  
 39.長順支系:該支系自稱為“蒙”,他族稱之為“尖尖苗”。分布在長順縣東部、東北部各鄉(xiāng)鎮(zhèn)及相鄰之惠水縣長田、赤土、高鎮(zhèn)、平壩縣大壩、林卡、馬路、馬場,貴陽市燕樓和清鎮(zhèn)縣相鄰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黔中南A型廣順式。  40  
 40.邊陽支系:該支系自稱“答蒙”。分布在貴州羅甸縣邊陽、董王、冗翁、逢亭,惠水縣董朗、新場,長順縣代化及與羅甸縣交界的望謨縣樂旺、麻山、桑郎等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西南土語。服飾與當?shù)夭家伦宸椣嗤?/p>  41  
 41.南丹中堡支系:該支系自稱“仡迷”。分布在廣西中堡、月里鄉(xiāng)的部分村寨 。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南丹話。服飾為貫首型坪巖式。  42  
 42.鴨寨支系:該支系自稱“木”,清史稱“谷藺苗”。分布在惠水縣鴨寨、鴨絨、雅水、甲浪、合愛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中部土語。服飾為黔中南B型鴨寨式。  43  
 43.安清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分布在安順、清鎮(zhèn)、普定交界之鄉(xiāng)鎮(zhèn)的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安順型華巖式。  44  
 44.安普支系:該支系自稱“蒙拉”,他族稱之為“花苗”。分布在安順市城郊、東南部、北部、西部及普定東北部、鎮(zhèn)寧城關及東部各鄉(xiāng)鎮(zhèn)村寨中。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  45  
 45.麻山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婁”,他族稱“白苗”。分布在貴州望謨縣麻山、樂旺、桑郎,安龍縣灑雨、化力,羅甸縣逢亭、納平、床井、羅悃、羅蘇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南部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樂旺式。  46  
 46.岔河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婁”,“白苗”之一。分布在畢節(jié)市東南部、大方縣境各鄉(xiāng),黔西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貴陽市烏當、孟關,平壩縣下壩、林卡,清鎮(zhèn)市中八,鎮(zhèn)寧縣空洞河等地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服飾為烏蒙山型甘河式。  47  
 47.西林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婁”,“白苗”之一。分布在廣西西林縣境各鄉(xiāng),隆林縣德俄、蛇場,云南廣南縣董堡、洛里、阿科、黑支果、富寧縣田逢、董干,邱北縣八道哨、平寨及馬關縣、文山縣、麻栗坡縣、硯山縣等均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西林式。  48  
 48.寨和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婁”,“白苗”之一。分布在四川古藺觀文、寨和、石寶及敘永縣、興文縣、珙縣、合江縣,貴州赤水縣、仁懷縣、金沙縣等部分鄉(xiāng)鎮(zhèn)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寨和式。  49  
 49.遵義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婁”,“白苗”之一。分布在遵義泗渡、布政、板橋及桐梓縣相鄰之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  50  
 50.德峨支系:該支系自稱“答孟”,他族稱之為“栽姜苗”。分布在廣西隆林縣德峨、田壩、新街、蛇場及相鄰西林縣的一些村寨。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貫首型德峨式。  51  
 51.魯溝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青苗”。分布在貴州安龍縣魯溝、灑雨,興義縣佐舍,興仁縣三角地、魯?shù)A營,貞豐縣核桃樹、納盤、下煙山及鎮(zhèn)寧舊場壩等鄉(xiāng)村。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貴陽次方言西南土語。服飾為貫首型魯溝式。  52  
 52.魯打支系:該支系被稱為“喇叭苗”,分布在貴州晴隆魯打、中云、長流、花貢、納屯、普安縣丫口、龍吟、茅坪、石古,六盤水花戛、格所、魯戛等鄉(xiāng)鎮(zhèn)。  53  
 53.敘永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花苗”。分布在四川敘永縣合樂、分水、摩尼、金尼、兩河、小洞等。  54  
 54.威寧支系:該支系自稱“阿卯”,史上多稱“大花苗”。分布在貴州威寧各鄉(xiāng),貴州赫章、六盤水市和云南昭通、彝良、宣威、武定、祿勸、曲靖有零星分布。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滇東北次方言。服飾為烏蒙山型威寧式、武定式。  55  
 55.六沖河支系:該支系自稱“蒙”,被稱為“小花苗”。分布在黔西北六沖河兩岸,南岸以赫章、納雍、威寧、織金較為集中,北岸以畢節(jié)、大方沿岸鄉(xiāng)村較為集中。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服飾為烏蒙山型六沖河式。  56  
 56.阿弓支系:該支系自稱“蒙”,他族稱之為“角角苗”。分布在織金縣阿弓、順聾、普戛、倮木、雞場,納雍縣德科,六枝特區(qū)梭戛、冷壩、鼠場及普定縣煤硐、馬場等鄉(xiāng)鎮(zhèn)。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阿弓式。  57  
 57.盤縣支系:該支系自稱“蒙”,“花苗”之一。分布在貴州盤縣、普安兩縣交界地區(qū)。語言為苗語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滑石板式。  58  
 58.開遠支系:該支系自稱“蒙博”,即“黑苗”之意。分布于云南開遠、蒙自、廣南、文山、馬關、個舊以及文山、紅河所屬的其它縣市的部分鄉(xiāng)鎮(zhèn)。服飾為川黔滇型開遠式。  59  
 59.蒙灑支系:該支系自稱“蒙灑”,即“漢苗”之意。被稱為“歪梳苗”。分布在貴州大方、畢節(jié)、織金、黔西、平壩、安順、普定、鎮(zhèn)寧、郎岱、六盤水、安龍、興仁、晴隆、興義、廣西隆林、西林,云南廣南、邱北、蒙自、個舊等縣市的部分鄉(xiāng)村。語言為苗語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服飾為川黔滇型織金式。  60  
 60.海南支系:該支系由大陸遷去,語言、服飾與瑤族“金門”支系基本一致。  | 
|  | 
來自: 徒步者的收藏 > 《文明,民族,宗教,文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