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因為口臭而尷尬過嗎? 口臭,看似不痛不癢,但其實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社會關(guān)系和心理健康。 那么,你有沒有想過口臭是怎么產(chǎn)生,又是從哪里來的? 也許有人會想到「上火」、「胃熱」之類的概念。 不過,事實是,85%的口臭恰恰就來自于口腔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牙周病和舌苔與口腔菌群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自然而然的,口臭和口腔細菌也是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 關(guān)聯(lián):口臭與口腔菌群口臭的臭氣主要是一些揮發(fā)性的硫化物。 比如, 有時候,口氣中也會包含一些胺類化合物。 比如, 這些「臭氣分子」是口腔細菌分解蛋白質(zhì)的產(chǎn)物; 比如,硫化氫常常來自于某些細菌對半胱氨酸的發(fā)酵。 這種口臭的發(fā)生機制可以概括為: 所以,如果你的口腔里有著較多的「肉食細菌」,而你的牙縫里又塞著一片上一餐留下的肉 一、蛋白質(zhì)從哪里來?既然「豐富蛋白質(zhì) + 特定的「肉食細菌」= 口臭」, 食物是蛋白質(zhì)的一個重要來源。那些塞進牙縫的「剩菜剩飯」自然會成為細菌們的美味佳肴。 而在舌苔上(詳見:《舌苔菌群》),「死亡的口腔上皮細胞」和食物顆粒也會聚集——這之中也有著豐富的蛋白質(zhì)。 這些蛋白質(zhì)簡直就是舌苔細菌張口即得的美食。 研究也發(fā)現(xiàn),口臭的患者往往有著厚膩的舌苔。 此外,壞死組織中的蛋白質(zhì)也會成為細菌發(fā)酵的底物。 總的來說,食物、舌苔、壞死組織——這三者為口臭提供了必要條件。 二、哪些細菌造成了口臭?口腔型口臭的發(fā)生幾乎必有細菌的參與。 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幽門螺桿菌會造成口臭。 然而,這個說法是存在爭議的。 有很多研究進行了相關(guān)的試驗;研究人員對口臭且攜帶有幽門螺桿菌的患者進行了hp的根除。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了根除患者的口臭得到改善;而另一些研究卻發(fā)現(xiàn)無明顯差別。[2][3] 問題在于,許多表明有改善的試驗依靠的是患者的自述,而并沒有用客觀的呼氣測試進行檢測。因此,尚未有足夠的證據(jù)表明幽門螺桿菌會造成口臭(雖然可能有關(guān)聯(lián))。 而和牙周病密切相關(guān)的細菌更可能是口臭的始作俑者。 其中,「牙齦卟啉單胞菌」和「齒垢密螺旋體」都能通過出血的牙齦生成「硫化氫」和「甲硫醇」。而且,這兩種細菌產(chǎn)生的硫化氫比一般的細菌要多10倍。 此外,一種叫Solobacterium moorei(暫無中文名,姑且叫:索羅魔菌)的細菌和口臭的關(guān)聯(lián)也非常密切。它能產(chǎn)生硫化氫,并且似乎能改變口腔細菌的組成,讓口腔菌群變得更容易制造「臭氣」。 一項研究歸入了21名口臭患者和36名無口臭患者。在口臭患者中,100%的人攜帶有索羅魔菌;而在非口臭患者中,只有14%攜帶有這種細菌。[4] 三、如何解決口臭?85%的口臭來自于口腔。 而在口腔中,豐富蛋白質(zhì) + 特定的「肉食細菌」= 口臭。 按照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解決口臭問題。 一是,去除底物(蛋白質(zhì))。二是,抑制病菌。 ①去除底物 對于食物,即是要做好口腔的清潔——勤刷牙、勤漱口、勤用牙線。 對于舌苔,同樣需要每日刷洗。研究發(fā)現(xiàn),在刷牙時對舌苔進行刷洗能夠有效地減少口臭的發(fā)生。[5] 而處理壞死組織,則需要解決牙周病之類的口腔問題。及時地去看口腔醫(yī)生是必要的。 ②抑制病菌 這些益生菌包括:
此外,0.05%的茶樹精油和0.1%甜沒藥醇配成的漱口水能有效地抑制索羅魔菌——這或許對改善口臭也有幫助。[6] 此外,若存在牙周病,則需要進行專門的治療,以防止「壞菌」的進一步肆虐。 在口腔之外 當然,并不是所有口臭都來自于口腔。 有10%來自于耳鼻喉(如鼻炎), 有5%來自于消化道(如胃食管反流)和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如I型糖尿?。?; 另外,有少數(shù)是由于心理作用(自己認為自己有口臭)和其他原因。 因此,根據(jù)「要事優(yōu)先」的原則,排查口臭的合理路線應(yīng)該是這樣的: 處理口腔問題-> 處理耳鼻喉問題-> 處理消化道問題-> 處理內(nèi)分泌問題-> 處理心理問題。 木森說85%的口臭來自于口腔。 在口腔中,豐富蛋白質(zhì) + 特定的「肉食細菌」= 揮發(fā)性硫化物 + 胺類化合物 = 口臭。 蛋白質(zhì)底物來自于殘留的食物、厚膩的舌苔、壞死的組織; 解決口臭有兩大方法:去除底物和抑制病菌。 若85%還不足以解決,那么再去看10%的耳鼻喉,%5的消化道和內(nèi)分泌以及心理因素。 -END- 參考文獻(共6條,滑動下拉) [1]Bollen, C. M., & Beikler, T. (2012). Halitosis: the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4(2), 55-63. [2]Aydin, M., & Harveywoodworth, C. N. (2014). Halitosis: a new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British Dental Journal, 217(1). [3]Tangerman, A., Winkel, E. G., De Laat, L., Van Oijen, A. H., & De Boer, W. A. (2012). Halitosi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Journal of Breath Research, 6(1). [4]Haraszthy, V. I., Gerber, D., Clark, B., Moses, P., Parker, C., Sreenivasan, P. K., & Zambon, J. J. (2008).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valence of Solobacterium moorei associated with oral halitosis. Journal of Breath Research, 2(1). [5]Danser, M. M., Gomez, S. M., & Der Weijden, G. A. (2003). Tongue coating and tongue brushing: a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ntal Hygiene, 1(3), 151-158. [6]Forrer, M., Kulik, E. M., Filippi, A., & Waltimo, T. (2013).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lpha-bisabolol and tea tree oil against Solobacterium moorei, a Gram-positive bacterium associated with halitosis.. Archives of Oral Biology, 58(1), 10-16. 系列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