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自】
《傷寒論》
【適宜】
適用于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鉤端螺旋體病等所引起的黃疸,屬濕熱內(nèi)蘊(yùn)者。
【組成】
茵陳、梔子、大黃
【功用】
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
濕熱黃疸。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腹微滿,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等。
【方解】
黃疸有陰、陽之分,陽黃責(zé)之于濕熱,陰黃責(zé)之于寒濕。本方為治濕熱黃疸之主方,《傷寒論》用治瘀熱發(fā)黃,《金匱要略》用治谷疸,其病因皆緣于濕熱交蒸,熱不得外越,濕不得下泄,濕邪與瘀熱郁蒸于肌膚,故而一身面目俱黃,小便不利。治宜清熱利濕,逐瘀退黃。
方中重用茵陳為君藥,以其善能清熱利濕退黃,為黃疸之主藥。臣以梔子清熱降火,通利三焦,引濕熱自小便而出。佐以大黃瀉熱逐瘀,通利大便,導(dǎo)瘀熱由大便而下。三藥合用,以利濕與泄熱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濕熱得行,瘀熱得下,則黃疸自退。
黃疸之發(fā)生與消退,和小便通利與否有密切關(guān)系?!督饏T要略》云:“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皆發(fā)黃。”本方后注云:“小便當(dāng)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從而說明小便不利,則濕熱無從分消,故郁蒸發(fā)黃;小便通利,則濕熱得以下泄,而黃疸自退。
【運(yùn)用】
1,本方善能清熱利濕退黃,乃治療陽黃最為得效之方。以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為證治要點(diǎn)。不論有無腹?jié)M及大便秘結(jié)與否,均可用之:
2.濕熱黃疸又有濕重于熱與熱重于濕的區(qū)別,若濕多者,加茯苓、澤瀉、豬苓以利水滲濕;熱多者,加黃柏、龍膽草等以清熱祛濕;若脅痛者,可加柴胡、川棟以疏肝理氣。
【歌訣】
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來源】
《方劑學(xué)》 主編:段富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