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應該是一種享受
文| 毛姆
| 讀書應該是一種享受 文| 毛姆 一個人并不是總能像他應該做到的那樣出語謹慎。 我曾在《總結》一書中寫道,一些年輕人經常詢問我關于如何讀書的意見,那時我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的后果。后來我收到了各式各樣讀者的來信,他們都想知道我給出的建議究竟是什么。 我傾盡所能地回復他們,然而想在私人信件中說清楚這件事,到底是不太現實的。鑒于有如此多的人想要這樣一份引導,那么我根據自己對娛樂性閱讀和普及知識類閱讀的經驗,簡要地發(fā)表一下看法,也許他們是愿意聽的。 我想要指明的第一件事就是閱讀應當是享受的。 當然,為了應對考試或學習知識,我們需要閱讀許多書,這類閱讀中是不存在什么享受的。我們只是為了獲得知識而進行閱讀。唯一能做的便是祈禱因為我們需要它,所以我們不至于在通讀它的過程中覺得乏味。 對于這類書,我們是不得已才會去閱讀它們的,而不是樂意去讀。這種閱讀不是我心中所指的那種閱讀。 我接下來要提到的書籍既不會幫你拿到學位,也不會教你謀生的本事;不會教你如何航船,也不會教你如何修理停運的機器,但是這些書會讓你活得更加豐滿。當然,要讓這些書籍起到這樣的作用,你得享受地沉浸在閱讀中。 這里的“你”是指工作之外有所閑暇并愿意閱讀的成年人。對于這類人而言,不讀某些書會有點太可惜了。 我并非是指書蟲,因為書蟲自有自己的閱讀方式。他的好奇心將會帶他去往很多新奇的路徑,在這趟閱讀之旅中,他的樂趣是找到那些近乎被遺忘的優(yōu)秀作品。 我希望向大家介紹一些長時間被公認為佳作的作品。通常認為幾乎所有人都讀過這些作品,但是遺憾的是真正讀過這些作品的人寥寥無幾。 確實有一些作品,它們被所有優(yōu)秀的批評家所稱道,文史學家們也貢獻出不少精力去研究它們,卻沒有普通人能夠在享受中讀這類作品。這類作品對于學者來說很重要,但是變換的時間和品位剝去了作品的味道,所以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也只好耐著性子。 我來舉一個例子,我讀過喬治·艾略特的《亞當·比德》,但我不能摸著胸口說在閱讀的過程中是享受的。我讀完這部作品是出于責任感,當我讀完最后一頁的時候,心中長舒了一口氣。 這類讓人在閱讀中難以產生閱讀興趣的書我沒什么可說的。每位讀者自己都是最好的批判家。不管學者們對一本書的評價如何,不管他們是多么一致地對一本書盛贊,要是你對這本書不感興趣的話,你就不必去理會這本書。 不要忘了批評家們也經常犯錯誤,在過往的批判史里,那些知名的批判家所犯的愚蠢錯誤比比皆是。你才是對你手中所讀書籍的價值的最終評判者。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盡然相同,即便有所相似,我認為的那些于我而言很有價值的書籍對你而言卻不一定如此有價值。但是我想提到的這些書籍的確讓我在閱讀之后知道了更多東西,如果不是閱讀過它們,我想我也不會是今日的我。 所以我請求你,如果你們其中的任何一個人是因為我的推薦才讀這些書的,那么我建議你們合上這些書;如果你不享受著去閱讀的話,它們只會對你毫無益處。 沒有人必須要去讀些詩歌、小說,以及那些被列為“純文學”的書籍,必須帶著愉悅去閱讀才行。 但誰又能保證能帶給一個人愉悅的書籍就一定能讓另一個人愉悅呢? 選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讀書隨筆》 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叫做閱讀家的職業(yè),在眾多小說作者中,不會再有人比毛姆更加適合。 作家熱愛讀書,這似乎是自然的事,但像毛姆一樣,按圖索驥,從作家的作品問解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再由他們的生平和性格回轉身,觀照作家的作品,并以此寫成一本精彩絕倫的隨筆集,也是文學史上并不多見的妙事。 最開始,我想用一種更為周正的態(tài)度來介紹這部隨筆集,然而,輕巧、幽默,外帶三分荒誕,這才是毛姆讀書隨筆的風格。這并不是一部研究文學的專著,很大程度上,它是由文學巨匠的生平逸事構成的故事書。 毛姆認為讀書是為了樂趣,因此,隨筆中他對巨匠生平逸事的選擇也帶上了濃濃的毛姆氣質。 這是一本巨匠的八卦之書,只需從中選取三兩件事,便能發(fā)現毛姆的眼睛喜歡看向哪里。 在性格上,毛姆是親近簡·奧斯汀的,因此,簡在家信中對鄰人、親戚的揶揄和打趣,都被毛姆看做是與生俱來、無與倫比的辛辣幽默感。甚至在談起司湯達對簡的小說作品的評價時,毛姆也提到,司湯達對簡的幽默感的忽視實在出乎他的意料。 對于巨匠的神化行為,毛姆顯然并不認同。 在他的筆下,狄更斯、巴爾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耽溺享樂、佯裝氣派卻負債累累的普通人。他們在小說中探討、分析人性的弊端,然而在生活中,他們都是人性弱點的俘虜。這其中尤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甚。如果不是他創(chuàng)作出了那些深入骨髓批判人性丑惡的巨著,他的品性和行為簡直是藝術作品中的反面典型。也許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身具有的人性與道德觀念間的巨大落差,才給予他廣闊豐饒的創(chuàng)作空間。 在隨筆中,毛姆還寫到了囚禁列夫·托爾斯泰一生的巨大困惑,司湯達顛沛的生平和自卑引起的疑似“性冷淡”,體弱的福樓拜不合道德倫常的沙灘艷遇,等等。毛姆認為,通過作家的生平來關照作家的作品,是一個很有趣的角度,他成功踐行了自己的觀點。 事實上,在毛姆的讀書隨筆中,對作家一生的考證是十分嚴謹的,只是聰明的毛姆為了掩蓋這略顯沉重的考證,在敘述中用起了小說筆法。對于巨匠身處不同人生事件時的心理活動,毛姆進行了合理的推測,加以精確的表達,最終,一個個鮮活的巨匠形象躍然紙上,親切如同讀者的友人。 當然,輕松流暢的故事講述并沒有干擾毛姆對小說作品發(fā)表深刻的洞見。讀書隨筆自然要回歸對作品的審評。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小說創(chuàng)作者,毛姆擁有著評論家無法獲得的角度與情感,對小說的評鑒深刻而獨到,從不盲目吹捧。 毛姆毒舌、刻薄,但內心又極具情懷,待人待事,都懷著厭惡與熱愛的雙重情感。這是十分少見的作家性格。閱讀他的隨筆,是在觀賞其他小說家的波瀾一生,也是在領略毛姆的性格魅力。聰明的作家沒有他深刻,深刻的作家不及他有趣,有趣的作家又不如他深沉。毛姆的人格魅力已經值得讀者欣賞與閱讀,何況還有文學巨匠人生的秘辛,以及毛姆對文字精湛的掌握。 對于文字,毛姆有極高的要求。他的隨筆侃侃而談,文筆洗練流暢,從不故作高深,卻又如蜘蛛吐絲一般精確。光是閱讀他的文字,就已是一場美的體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