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佚名 譯文 注釋 參考資料:
1、
黃剛 .《張維屏詩文選》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 :81 .
2、
重慶出版社 .《讀點經(jīng)典·第27輯》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11 :60 .
3、
黃勤堂 .《哲理詩選析》 .合肥 :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1 :219 .
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絕句寫于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鴉片戰(zhàn)爭前的十余年。當時清政權腐敗黑暗,已臻至絕境;而西方的鴉片貿易,又在不斷增加。明智的士大夫,目睹這內外交困的局勢,既滿懷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來?!缎吕住氛羌脑⑦@種復雜情緒的產物。... 顯示全部佚名 這首絕句寫于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鴉片戰(zhàn)爭前的十余年。當時清政權腐敗黑暗,已臻至絕境;而西方的鴉片貿易,又在不斷增加。明智的士大夫,目睹這內外交困的局勢,既滿懷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來。《新雷》正是寄寓這種復雜情緒的產物。 ▲參考資料: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 .《元明清詩三百首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 :413 .
佚名 《新雷》詩寫的是迎春的情景?!霸煳铩本褪谴笞匀?。大自然雖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這不,冬寒尚未退盡,春天已經(jīng)悄悄地來臨了。百花園里萬紫千紅的花朵都已準備就緒,只待春雷一聲,就會競相開放。這首詩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贊美,更重要的是抒發(fā)了對社會變革的熱切期待。 ▲本節(jié)內容整理自網(wǎng)絡(或由匿名網(wǎng)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fā)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service@gushiwen.org 佚名 這首詩平順自然,沒有難詞拗句,比較容易領會。在藝術構思上,詩人卻匠心獨運,使詩歌的表達手段有了新意。 首先,詩人的移情手法,賦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動和思維能力?!霸煳餆o言卻有情”,作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來并不具有人類的情感和思維。詩人筆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維,而且在不言不語之中,飽含著對人類的感情。這表現(xiàn)在害怕寒冷的人類,在最難熬的時刻,自然界會冬去春來,帶來溫暖。不僅如此,還刻意安排了萬紫千紅的百花,來愉悅人類、安慰人類。這一切,只等一聲春雷炸響之后,就出現(xiàn)了。自然四時運行,本來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無情緒可言。詩人有意識地把人類的情緒活動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與詩人共鳴的思想感情活動。因此,詩人筆下的自然,實際上是詩人思緒改造過了的自然。在這個自然畫面上,寄托了詩人對于一種新的社會環(huán)境,新的生活氣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啟示了讀者對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次,詩人在處理全詩情緒的轉換時,巧妙地利用最富于孕育性的時刻這一美學手段。詩人不寫新雷之后滿目歡愉的情形,而集中寫新雷炸響前夕,萬物俱備而萬物俱待這一關鍵時刻,使畫面更富懸念,更具戲劇色彩。因為造物有情,寒盡春生,千紅萬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時間仿佛處于靜止的等待之中。這是巨大變化前夕的平靜,是第一聲春雷炸響前的寂靜。所以,平靜、寂靜之中,蘊藏著即將爆發(fā)的巨變。在人們的情緒上,只有這樣的時刻,最令人緊張,也最富于想象力。詩人抓住了第一聲春雷炸響前夕這個富于孕育性的時刻,更能表達他對春天的渴望,對新的生活環(huán)境的渴望。 因為詩人巧妙運用了移情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時刻,來描寫冬盡春來一時間情緒的波瀾,詩歌雖然短小,卻雋永清新,為人傳唱。▲ 參考資料:
1、
王洪 .《古代詩歌鑒賞辭典》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9 :952 .
張維屏(1780-1859年),字子樹,號南山,又號松心子,晚號珠海老漁,廣東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人。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進士,因厭倦官場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辭官歸里,隱居“聽松園”,閉戶著述。
猜您喜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