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265年,魏國大臣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位稱帝,建立西晉。給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畫上了句號。 但因為有長江天險的護佑等種種原因,以至于東吳成為晉朝建立后仍然存在的一個國家。 作為當時吳國最后一個皇帝的孫皓,是出了名的暴君。除立法殘酷之外,他還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貪圖享樂,把老百姓陷于水火之中。 討伐東吳的時機逐漸成熟,晉武帝司馬炎發(fā)兵二十余萬,分兵多路進軍吳國都城建業(yè)。其中率領水路大軍的就是益州刺史王濬(jùn)。 身為一名深謀遠慮的將軍,王濬知道與東吳一戰(zhàn)是遲早的事。他為此戰(zhàn)耗費多年,研制和打造出一種載人多、防御高的戰(zhàn)船。因為戰(zhàn)船的視野開闊,有人也稱它為樓船。 王濬統(tǒng)領的水軍在進攻東吳的幾路大軍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難也是最多的。因為東吳有史以來就是以水戰(zhàn)著稱,且防御的中心也在長江沿線。 這就給王濬大軍的推進造成諸多麻煩。雖然如此,但他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 敵方把鐵錐和鐵鏈放入江中設下陷阱,使得晉軍大船無法前行。 他便派小船將鐵錐一一清理出水面,再命水性好的士兵棄船前,點燃船上事前準備好的稻草和麻油,將設在水面的鐵鏈燒斷。 掃除這一系列的障礙后,王濬水軍很快到達吳國境內(nèi),并與陸路兵馬順利會師。 會師后王濬先領水軍直指吳國都城建業(yè),此時孫皓派兵三萬迎戰(zhàn)。 因王濬指揮有方,且水軍士兵在他的帶領下,訓練有素均不亞于擅長水戰(zhàn)的吳軍,頃刻間三萬江東士兵被全部消滅。 此戰(zhàn)壯大了晉軍的聲勢,吳主孫皓這才發(fā)覺事情的嚴重性,又派愛將張象領一萬兵馬前去抵抗。 吳國士兵們來到江邊,看見敵方碩大的戰(zhàn)船不計其數(shù),占滿了整個江面;戰(zhàn)船中飄揚的戰(zhàn)旗應得天空都暗淡了下來。 晉人萬軍齊鳴聲勢浩大,張象見此景猶如送死,便不戰(zhàn)而降。后來吳國先后派兵出擊,士兵們不是提前逃跑,就是臨陣投降,根本沒有招架的余地。 王濬水軍順利抵達建鄴城,此時的孫皓已經(jīng)沒有掙扎的力量和必要。走投無路的他只好,領大臣們來到王濬陣前投降。 這一幕,標志著三國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階段徹底結(jié)束了,晉國統(tǒng)一中華。 王濬就是見證這一切的人,更可以說他是迅速促成這一切的人! 之后的唐德宗李適,在匯集古戰(zhàn)場六十四名將時也把這位撫軍大將軍王濬名列其中;甚至在將近千年后的宋朝為古代名將設立廟宇時,王濬仍然位居前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