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文是著名的心理專家汪冰老師應邀為雜志寫的一篇文章,放在《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10年第2期,本人非常喜歡,特和大家分享。 “長大以后你想做什么?”,大概是面對孩子時我們最喜歡問的一個問題。答案常常是翱翔藍天的飛行員、火星探路的宇航員、聞名世界的歌唱家、改變世界的科學家、萬眾仰慕的體育明星、指揮若定的大將軍、甚至不可一世的總統(tǒng)……聽到這些答案,即使飽經(jīng)世事的我們也絲毫不會嘲笑這些夢想的幼稚或不切實際,反而會大加鼓勵和贊賞,如同小時候周圍的大人對我們年少夢想的反應,而夢想、理想甚至空想的種子也就從這時開始植入了每個人的生命。 沒有人會嘲笑一個孩子對于未來的夢想,因為每個人都自然的了解,對于一個初來乍到的生命,懷有對生活、對世界、對明天的夢想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失敗,在我們最初追逐夢想的年月里并不是特別的重要,因為嘗試和體驗本身比結果更加重要,所以我們才能學會行走、跳躍甚至騎單車。皆因夢想讓我們在生命的最初就滿懷熱情和動力,敢于探索未知的領域,窮盡我們潛力的極限,換句話說,沒有不切實際的夢想就沒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也就不可能逐漸了解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必須學會放棄的,這舍得之間我們漸漸了解了夢想與現(xiàn)實的界限,從而在接受生命限制的同時,懷抱更加現(xiàn)實的希望,也讓希望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 伴隨著成長,夢想也慢慢的發(fā)生分化,一部分夢想能夠被堅持下來,并被投入持續(xù)的努力,成為我們?nèi)松哪繕?,或稱其為理想;而另外一部分則經(jīng)過事實的檢驗以及我們的反思,被判定為不切實際,進而遭到放棄或從職業(yè)理想轉為業(yè)余愛好。當然,還有一部分夢想,雖然嚴重脫離現(xiàn)實,卻依然被死死的抱持著,并最終淪為空想。夢想向兩個方向的轉化是有條件的。這里不妨問問自己兩個問題,“什么是你想做的?“,“什么是你能做的?”,理想往往是上述兩者的交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些事情你暫時做不到,但是你依然有這方面的潛力和優(yōu)勢可待開發(fā),那么它也可以成為理想。而在這兩個問題答案的交集之外,那些我們有巨大熱情卻嚴重缺乏天賦、優(yōu)勢的領域,就容易成為空想的溫床。比如,五音不全的你可以是KTV的麥霸,但是成為紅遍全球的歌星對你來說可能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 當然如果你不能為之持續(xù)的付出行動,理想依然有可能淪為空想。因為理想與空想的另一巨大差別在于理想是人行動的指南,而空想是人偷懶的幌子。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理想,不是光聽他對光明未來滔滔不絕、唾沫橫飛的演講,而更應該看看他到底為自己的夢想做了些什么。否則,就如同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家,絲毫不會有任何的感召力和信服力。正因為,理想不僅存乎于你的頭腦中,更建筑在你的雙腳上,所以追求理想的人應該是獨立的。據(jù)說有一種海鳥,它能飛躍太平洋,靠的僅僅是一小段樹枝。飛行時,它把樹枝銜在嘴里,累時,它把樹枝放在水里,然后站在上面休息一會兒;餓了,就站在上面捕食;困了,就站在上面睡覺。誰能想到小鳥飛躍太平洋依靠的僅僅是一小段樹枝。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依賴自己創(chuàng)造條件。他們喜歡夢想未來的成就,但也知道未來不是別人許給的,靠得是自己磨出老繭的雙手一磚一瓦的構建,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他們依然享受其中,因為為理想奮斗的過程本身就讓追求者感到意義和活力,這也是理想對追求者的重要褒獎。 而空想完全是頭腦中的白日夢,它沒有事實的基礎,它沒有行動的承載。沉溺于美麗可愛的白日夢,必然讓我們對并不完美的現(xiàn)實心生憎惡,進而悲憫自己懷才不遇,遇人不淑,生不逢時。這樣的自怨自艾只會瓦解我們的斗志和動機,最終在自顧自的悵惘中,讓人生成為一場空談。也因為空想者有這許多的抱怨,所以他們對生活對自己往往是不愿意負責的。他們總在期待外在的改變,而很少思考自己的責任。由此,生命漸漸被托付給難以把握的環(huán)境和他人,人生怎么不會變得更加虛無而無所著落呢?他們從最開始的知道自己要什么,變成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最終陷入空對空的怪圈中。所以有人說,時間給空想者痛苦,給創(chuàng)造者幸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