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唐朝貞觀時(shí)期之前,吏部考功員外郎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唐開元年間后,因當(dāng)時(shí)的皇帝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并一直延續(xù)下來。在清朝,此官職配置于朝廷或地方之輔助部門,品等為從五品。該官職一般為閑職,明朝以降常有商賈仕紳捐錢獲得此官職。至此,員外成為富有地主的另一種稱呼。1910年代,清朝滅亡后,該官職廢除。 1、官名。原指設(shè)于正額以外的郎官。晉以后有員外散騎侍郎,為皇帝近侍官之一。隋開皇三年(公元538年)于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一人,為吏中的要職。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員外郎、主事為司官的在三級(jí),得以遞升。清代,六部外之官署,如理藩、太仆寺、內(nèi)務(wù)府,亦高級(jí)史外郎,簡(jiǎn)稱員外。 2、 員外郎,官名,員外為定員外增置之意,原指設(shè)于正額以外的郎官。三國魏末始置員外散騎常侍,晉以后所稱之員外郎指員外散騎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南北朝時(shí),又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員外”。隋開皇六年(568),于尚書省二十四司置員外郎1人,為各司之次官。唐、宋、遼、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時(shí)號(hào)“員外”,實(shí)已在編制定員之內(nèi)。此外,唐、宋、遼、金在尚書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員外郎。元屬中書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