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朋友在快報上問我:買保險時到底有多少陷阱等著我們去跳??!很氣憤! 用戶反映 從用戶的提問中,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在朋友圈文章流傳著4月1號之后返還型保險“停售”、“限購”、“抓緊最后的機會”等說法;都是假的!保監(jiān)會在3月6號就進行辟謠啦!而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多半是保險公司單方的“停售”,或者保險銷售們?yōu)榱虽N售產(chǎn)品或保險公司為推出新產(chǎn)品而進行的炒作,所以我們要認清行業(yè)政策和保險銷售陷阱的區(qū)別,不要一味迷信“停售”的伎倆,即使是公布新規(guī),也要具體產(chǎn)品具體分析。 下面是保險銷銷售的各種陷阱,幫你認清楚! 1.把保險說成“存款”! 雖說近年來監(jiān)管機構發(fā)了幾次文規(guī)范商業(yè)銀行代理銷售保險產(chǎn)品,但侵犯客戶權益的事情仍不少見。網(wǎng)上經(jīng)常曝出來:“某某女士幾年前去銀行存款,誰知現(xiàn)在要取款急用時才發(fā)現(xiàn)買的保險!”其實當一個人對保險了解不多時,就會誤認為是存款。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從一些詞匯上去判斷,比如:高于銀行同期利息、健康保障、零存零取、定投功能等詞匯,一定要警惕,問清楚到底是儲蓄還是保險! 2.把保險理財產(chǎn)品說成理財產(chǎn)品 其實,將保險理財產(chǎn)品混淆成為銀行理財產(chǎn)品是常見的保險銷售誤導手法。存在個別銀行保險渠道產(chǎn)品銷售人員刻意隱蔽的把保險理財產(chǎn)品說成銀行理財產(chǎn)品,并誘導消費者購買。 面對是保險理財產(chǎn)品還是銀行理財產(chǎn)品時一定要先了解兩者的產(chǎn)品性質再說。 3.實際收益達不到承諾的收益 保險產(chǎn)品具有保險和投資雙重功能,而有些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會口頭對消費者進行收益承諾,將不確定的收益說成確定的高收益等。 其實,保險產(chǎn)品中的投資收益會在保險合同中明確中明確標出,所以不要被保險銷售人員的說法所誤導。而且保監(jiān)會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凡是收益超過2.5%的保險產(chǎn)品都是不確定的。 4.保險停售、漲價,且聽勿信! 保險銷售員為了完成業(yè)績或者保險公司對新產(chǎn)品進行的產(chǎn)品,往往會利用“停售”、“漲價”等來誘導消費者下單,但是通常在購買后,并不完全適合的自己的需求,發(fā)現(xiàn)退保又有很大損失,通常只能自己跳的坑,自己忍著。 面對這種情況,消費者千萬不要人云亦云,以現(xiàn)在買便宜等說法說動,一定要從自身需求出發(fā),只有合適的保險才是最好的。 5.電話上門雙重服務,誤導消費者 有些保險銷售員會對消費者進行電話服務,也不管消費者是否需要,拒不拒絕,直接上門服務,面對消費者的疑問,表示聽錯了,之后就利用“來了就聊一會吧,我也就不白來了”等說辭來糊弄消費者,從來在聊的過程中誘導用戶下單,在這其中被誤導的成分居多,所以一定要警惕! 6.免費保險 很多保險公司會通常贈送免費保險與消費者進行聯(lián)系和維護,以達到后續(xù)推銷的目的。雖然只是一些短期保險,十幾元或者幾十元,這種做法很普遍,正規(guī)的保險在贈送免費保險之后會有短信提示和保單查詢。但是有些保險公司贈送的保險沒有任何的提示和保單憑證,也就是“空頭保單”,所以這種免費保險要慎領,不然后續(xù)你的電話會被打爆。 7.保額分紅和保險分紅,分不清而被上當 保額分紅是指將投資賬戶中獲得的收益自動轉化成新的保費,以增加產(chǎn)品總體的保障額度;而保險分紅是投資收益,可以領取現(xiàn)金。而保險銷售員會弱化或模糊這兩種概念,讓消費者上當。 8.豐厚禮品促單 很多保險銷售員會在推銷保險時說,送你幾萬元的什么還有什么等,雖然豐厚的獎品是比較實際的,但是我們要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們不可能會虧本,所以不要太在意這些禮品,相反要注重保險產(chǎn)品的好壞,因為禮品而買錯產(chǎn)品,哭都沒地方哭去。 9.回訪電話被聽保險銷售員的 有些保險銷售員怕消費者了解全部而選擇退保,所以在簽單時告訴消費者要怎么怎么回答,這個時候的你一定不要聽他的話,要認真謹慎對待,這樣發(fā)現(xiàn)購買的產(chǎn)品不適合時,還有退保的可能。 10.騙你說健康如實告知不重要或沒事 有些保險銷售員會在消費者簽單時,故意告知說在病史那一項可以跳過或者不填,即使出現(xiàn)有病史的情況,會告訴你沒事,不影響。此時的你一定要警惕,不要認為沒事,因為很多理賠案例證明健康狀況隱瞞而導致理賠失敗。 11.買了保險什么都保? 很多保險銷售員為了促成出單,就誤導消費者說買了這款保險什么都保,但是,我們要明白,市場上不同的保險有不同的保障責任,并不是什么都保,比如:意外險保障意外責任、重疾險保障大病責任,分紅險代表的投資收益等。在這里小新要提醒一下,并不是買了哪類保險,就保所有的對應責任,就像重大疾病保險,它包含保監(jiān)會規(guī)定的25種重疾和保險公司自行增加的疾病種類,但并不是包括所有大病,我們要認清楚,以保險合同為準! 12.模糊繳費期限與保險期限 有些保險銷售員會誤導消費者說,買了一份交20年的保險,到20年后就不用交錢,也就可以領錢了,但是其實呢,保險合同一般都有約定要在滿足60歲或者更大時才可以領取,并不是全部交完就立即領取的。 13.只告訴你好的一方面,并不進行風險提示 很多保險銷售員為了達成出單,往往只告訴消費這個保險產(chǎn)品怎么怎么好,保障如何全面,卻不從消費者自身需求出發(fā)進行風險提示,讓消費者有個了解,所以在購買前一定要詢問請問,當銷售員不說或者模糊時,要警惕而選擇不購買! 14.保障疾病到100多種,很全面? 市場上的很多重大疾病保險保障種類達到上百種,而保險銷售員通常會把疾病數(shù)量進行特別突出,而保險銷售員不要翻被數(shù)量所欺騙。保監(jiān)會規(guī)定的疾病種類在25種,而有些保險產(chǎn)品存在把一些冷門疾病或大類疾病進行拆分而增加疾病種類,所以一定要對比看清楚! 15.保險保額越高越好 很多保險銷售員在給消費者進行講解時,提到保險保額越高越好,其實不然,一方面隨著通貨膨脹的影響,現(xiàn)金價值越來越小,還會加重消費者的經(jīng)濟負擔,其實保額要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滿足當下保障需求就可。 16.過多的附加責任只是噱頭! 很多保險公司在保險產(chǎn)品的保障責任增加額外附加責任,讓消費者誤以為保障責任越多越劃算,實際上有些保障責任是沒啥意義的。比如,重疾險中的大病豁免責任,我們要知道一旦得了重疾賠付,保險合同就會終止,這個豁免后期保費的責任又有啥意義;而如果是輕癥豁免的話,還是相對值得一買的,輕癥是重疾的前期,有了這個后期保費不用交了,減輕了負擔! 17.代簽名和代抄風險提示語 有些保險銷售員在消費著不識字或者其他情況下,誤導消費者簽單,并進行代簽字或者讓投保人代被保險人簽名以及代抄風險提示語,但是這種現(xiàn)象的背后,是隱瞞風險的銷售誤導,也往往會出現(xiàn)理賠的失敗。 18.退??梢酝四闳康腻X? 有些保險銷售員誘導消費者出單時,當他們還有一絲絲猶豫時,就會說,這款產(chǎn)品真的很好,這次不購買的話會比較虧,再說了,你要是反悔的話,回頭可以投保的,退給你全部的錢,此時,銷售員并不提及是多少天可以退還全部的保費。我們知道一般的健康險都有猶豫期,有10天、30天、90天甚至180天的猶豫期,一旦超過這個期限,只退還現(xiàn)金價值哦。也有一些保險公司出現(xiàn)只要簽了就退現(xiàn)金將價值的,所以一定不要隨意投保,當猶豫時,萬不可立即下單,想清楚再說! 19.不要太迷信香港保險 香港保險雖然是保障全面賠付率較高,但是有一項是如實告知,比大陸要嚴很多,而且一旦出現(xiàn)沒有如實告知的事項,一定是百分百拒保。同時香港保險不受大陸法律保護,一定要清楚了解全面以后在投保。 20.車險事故發(fā)生后,從指定修理廠獲利 當車險事故發(fā)生后,有些保險公司會出現(xiàn)讓車主去指定的修理廠進行維修,從而從中做手腳,已達到獲利的可能。然而這時候車主要警惕,保險公司只有勘察定損的資格,并沒有其他的權利,車主可自行選擇修理廠進行維修。 看到上面的保險銷售陷阱后,是不是感覺哪哪都是套路呢! 在生活中,下面的4類人群比較容易跳入陷阱: 老年人:老年人是被保險銷售人員誤導的人群之一,因為兒女養(yǎng)老滿足不了需求,有比較擔心晚年的生活的,攢不夠錢花的話,就可能會買保險保障或保險理財,所以兒女們一定要提醒老人,以防被誤導。 不了解保險的人群:很多不了解的人群,在面對保險銷售員的鼓吹利好,妥妥的跳坑,所以了解一定的保險知識還是非常重要的。 相信高收益的人群:很多保險銷售員承諾給予高收益,而這部分被高收益吸引的人群,一定會被誤導下單。 杞人憂天型人群:這部分人群有著憂國憂民的態(tài)度,面對什么事情,總是往不好的一方面想,當保險銷售員介紹產(chǎn)品,解決了他的擔憂,一定會下單。真正解決才好,就怕是誤導下單,并不適合。 保險資訊提醒:保險是我們風險來臨時的保障,提前購買保險是為了防范風險。所以在購買保險時一定要從自身需求出發(fā),弄清保險的保障責任、期限、收益等關鍵點,不要盲目下單,以免后期退保造成現(xiàn)金損失。還是那句話,沒有最好最全面的保險,只有最適合自身需求的保險才是最好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