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目標】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統(tǒng)治;了解明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李闖王推翻明朝的基本過程;把握后金的發(fā)展和清兵入關的基本史實。 【教學重點】 明末的腐敗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明末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 【課文解讀】 知識點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政治腐敗 明代中后期,政治腐敗。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适覂炔坑帚^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2.社會動蕩 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土地兼并嚴重,致使大量農(nóng)民流離失所。 明朝《流民圖》 知識點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2)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此時的明朝處于明朝小冰河時期,萬歷后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nóng)業(yè)收成銳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nóng)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氣候持續(xù)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 2.過程 (1)李自成率領農(nóng)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2)1644年,攻進北京城內,末帝崇禎自縊。統(tǒng)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 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圖 李自成像 李自成出身于陜西米脂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童年時給地主牧羊,長達后當過兵。陜西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后,他投奔義軍。由于他英勇善戰(zhàn),被稱為“闖將”。后來他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人稱“李闖王”。 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圍攻北京。起義軍占領外城,崇禎出皇宮,登煤山(今景山),臨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縊,并揮劍砍傷長女,殺死幼女。在走投無路下,縊死煤山壽皇亭前的一棵槐樹上。清朝入關后,順治帝給這棵古槐定為“罪槐”,并加上了一條鐵鎖鏈。 知識點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滿洲興起 (1)1616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清太祖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公元1559—1626年),女真族人。他創(chuàng)立了“八旗制度”,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努爾哈赤在反明戰(zhàn)爭中為火炮擊傷而死,葬于沈陽福陵(今遼寧省沈陽市東北30里處的東陵)。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太祖第8子。生于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縣)。1626年即汗位后,改女真族為滿族;1636年,建國號為清。在位期間采取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措施,為滅明和建立大清帝國奠定了基礎。 2.清軍入關 明朝滅亡后,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lián)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zhàn)失利,轉戰(zhàn)各地,最后失敗。 吳三桂降清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課本習題處理】 1、 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薄俺笊?,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想一想: 廣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 (1)明末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農(nóng)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社會矛盾尖銳。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深得民心。 (3)李自成規(guī)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枉殺一人。 (4)向貧苦民眾發(fā)放錢糧。 (5)建立政權,以作號召。 2、課后活動題1 由于陜西北部的連年旱災,莊稼顆粒無收。農(nóng)民為了生存,吃草籽、樹皮、山中石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3、課后活動題2 與明朝滅亡有直接關系的是:朝政腐敗,宦官擅權;土地兼并嚴重;朝廷征派苛捐雜稅;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 【易混易錯】 1、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主要活動: 努爾哈赤: (1)1616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稱后金。 (2)率軍與明朝交戰(zhàn),接連取勝,威脅明朝北部。 皇太極: (1)繼位后繼續(xù)進攻明朝。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2、宦官專權的根源是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它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伴生物。 3、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的特點:目標明確、規(guī)模浩大、作戰(zhàn)勇敢、受百姓歡迎 【知識小結】 【練一練】 1.下列關于明朝末年社會狀況表述符合史實的是( ) ①政治腐敗②蝗災連年③賦稅沉重④各地起義爆發(f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口號與明末農(nóng)民起義有關的是( ) A.“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尊王攘夷” C.“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D.“均田免賦” 3.1616年,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為大金的是( ) A.皇太極 B.努爾哈赤 C.阿骨打 D.鐵木真 4.明朝滅亡后,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引清兵入關,夾攻李自成的軍隊,最后起義軍失敗。這里的“將領”是( ) A.張獻忠 B.吳三桂 C.努爾哈赤 D.皇太極 5.某歷史讀物寫道:“明代引進玉米甘薯……崇禎年間,開始在中國推廣。這東西如果早來中國20年,明朝沒準兒就滅亡不了了,因為老百姓就夠吃了。陜北農(nóng)民造反,就是因為沒得吃……”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 ( ) A.官府賦稅苛重 B.土地兼并導致農(nóng)民破產(chǎn)逃亡 C.連年天災 D.階級矛盾的激化 6.明朝末年,揭開了明末農(nóng)民起義的序幕的事件是 ( ) A.陜西饑民暴動 B.紅巾軍起義 C.黃巾起義 D.李自成起義 【延伸閱讀】 “木匠皇帝”——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個傳說中的木匠皇帝。他在位期間,外有金兵的侵擾,內有明末的起義,是國家最動亂的時期。但朱由校卻不務正業(yè),不把國家大事當回事,一心只想當木匠。他自幼就有木匠的天分,技術十分的好,很多的能工巧匠做出的東西都不如他。朱由校整天的和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不僅制作木器,還蓋小宮殿,被世人稱為“木匠皇帝”。 【學習目標】 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統(tǒng)治;了解明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李闖王推翻明朝的基本過程;把握后金的發(fā)展和清兵入關的基本史實。 【教學重點】 明末的腐敗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明末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 【課文解讀】 知識點一: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政治腐敗 明代中后期,政治腐敗?;实鄢撩韵順?,疏于朝政?;适覂炔坑帚^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2.社會動蕩 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土地兼并嚴重,致使大量農(nóng)民流離失所。
明朝《流民圖》 知識點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原因 (1)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2)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此時的明朝處于明朝小冰河時期,萬歷后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nóng)業(yè)收成銳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nóng)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氣候持續(xù)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 2.過程 (1)李自成率領農(nóng)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1643年,李自成率軍攻入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2)1644年,攻進北京城內,末帝崇禎自縊。統(tǒng)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
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圖
李自成像 李自成出身于陜西米脂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童年時給地主牧羊,長達后當過兵。陜西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后,他投奔義軍。由于他英勇善戰(zhàn),被稱為“闖將”。后來他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人稱“李闖王”。
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圍攻北京。起義軍占領外城,崇禎出皇宮,登煤山(今景山),臨死前,令周皇后等自縊,并揮劍砍傷長女,殺死幼女。在走投無路下,縊死煤山壽皇亭前的一棵槐樹上。清朝入關后,順治帝給這棵古槐定為“罪槐”,并加上了一條鐵鎖鏈。 知識點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1.滿洲興起 (1)1616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清太祖愛新覺羅· 努爾哈赤(公元1559—1626年),女真族人。他創(chuàng)立了“八旗制度”,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努爾哈赤在反明戰(zhàn)爭中為火炮擊傷而死,葬于沈陽福陵(今遼寧省沈陽市東北30里處的東陵)。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太祖第8子。生于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縣)。1626年即汗位后,改女真族為滿族;1636年,建國號為清。在位期間采取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措施,為滅明和建立大清帝國奠定了基礎。 2.清軍入關 明朝滅亡后,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lián)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zhàn)失利,轉戰(zhàn)各地,最后失敗。
吳三桂降清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課本習題處理】 1、 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薄俺笊?,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p> 想一想: 廣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 (1)明末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農(nóng)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社會矛盾尖銳。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深得民心。 (3)李自成規(guī)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枉殺一人。 (4)向貧苦民眾發(fā)放錢糧。 (5)建立政權,以作號召。 2、課后活動題1 由于陜西北部的連年旱災,莊稼顆粒無收。農(nóng)民為了生存,吃草籽、樹皮、山中石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3、課后活動題2 與明朝滅亡有直接關系的是:朝政腐敗,宦官擅權;土地兼并嚴重;朝廷征派苛捐雜稅;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 【易混易錯】 1、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主要活動: 努爾哈赤: (1)1616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稱后金。 (2)率軍與明朝交戰(zhàn),接連取勝,威脅明朝北部。 皇太極: (1)繼位后繼續(xù)進攻明朝。 (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 2、宦官專權的根源是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它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伴生物。 3、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的特點:目標明確、規(guī)模浩大、作戰(zhàn)勇敢、受百姓歡迎 【知識小結】
【練一練】 1.下列關于明朝末年社會狀況表述符合史實的是( ) ①政治腐敗②蝗災連年③賦稅沉重④各地起義爆發(f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口號與明末農(nóng)民起義有關的是( ) A.“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尊王攘夷” C.“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D.“均田免賦” 3.1616年,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為大金的是( ) A.皇太極 B.努爾哈赤 C.阿骨打 D.鐵木真 4.明朝滅亡后,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引清兵入關,夾攻李自成的軍隊,最后起義軍失敗。這里的“將領”是( ) A.張獻忠 B.吳三桂 C.努爾哈赤 D.皇太極 5.某歷史讀物寫道:“明代引進玉米甘薯……崇禎年間,開始在中國推廣。這東西如果早來中國20年,明朝沒準兒就滅亡不了了,因為老百姓就夠吃了。陜北農(nóng)民造反,就是因為沒得吃……”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 ( ) A.官府賦稅苛重 B.土地兼并導致農(nóng)民破產(chǎn)逃亡 C.連年天災 D.階級矛盾的激化 6.明朝末年,揭開了明末農(nóng)民起義的序幕的事件是 ( ) A.陜西饑民暴動 B.紅巾軍起義 C.黃巾起義 D.李自成起義 【延伸閱讀】 “木匠皇帝”——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就是那個傳說中的木匠皇帝。他在位期間,外有金兵的侵擾,內有明末的起義,是國家最動亂的時期。但朱由校卻不務正業(yè),不把國家大事當回事,一心只想當木匠。他自幼就有木匠的天分,技術十分的好,很多的能工巧匠做出的東西都不如他。朱由校整天的和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不僅制作木器,還蓋小宮殿,被世人稱為“木匠皇帝”。 |
|
|
來自: houzixueyi > 《七年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