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女,67歲,退休干部,2009年8月6日就診。既往有膽石癥10年、萎縮性胃炎10年、反流性食管炎5年,患高血壓病15年,血壓最高可達190/100mmHg,間斷服用“氨氯地平”、“吲達帕胺”、“降壓0號”等藥。5年前,患者開始出現(xiàn)活動后心悸氣短,休息后可緩解,起初自認為“年老體虛”所致,并未在意。3年前病情逐漸加重,上樓都覺困難,伴雙下肢浮腫,汗出氣喘,倦怠乏力。曾就診多家醫(yī)院,診斷為“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組,慢性心力衰竭,心功Ⅲ級”。 刻下:活動后心悸氣短,疲倦乏力,畏寒汗出,夜間能平臥,頭昏頭脹,食納欠佳,食后腹脹,失眠多夢,夜尿頻,大便偏稀、2日一行。查:血壓150/80 mm Hg,顏面虛浮,面色晦滯,兩肺呼吸音清,兩肺底少量細濕噦音,心率84次/min、律齊,肝脾未觸及,雙下肢中度可凹性浮腫。舌黯、胖大、有齒痕,苔黃稍膩,脈沉細。 辨證:脾腎陽虛,水飲內(nèi)停。治先理脾和胃、溫陽化氣。方以三仁湯加減:太子參15g,炒蒼術12g,厚樸花12g,姜半夏9g,炒杏仁9g,炒薏苡仁30g,白豆蔻6g,茵陳12g,石見穿15g,生谷芽、生麥芽各30g,炒神曲12g,益智仁(后下)9g,芡實12g,六一散(包)30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9年8月27日二診:心悸氣短、汗出乏力減輕,精神轉好,睡眠有所改善,顏面浮腫、雙下肢浮腫已不明顯,食后胃脹已減,夜尿由5次減為3次,大便成形,舌脈如前。藥雖中病機,但苔黃膩略顯化熱,上方去姜半夏溫燥之性,酌加娑羅子10g理氣寬中,蘆根、白茅根各15g甘涼和胃。繼服14劑。另予茶飲方:西洋參8g,麥冬10g,五味子4g,玉米須30g,金櫻子10g,枇杷葉12g,桔梗10g,甘草4g。水煎代茶頻服,每日1劑,繼服14劑。 患者病情逐漸好轉,始終以調理脾胃為基本治法,上方加減治療2個月,病情基本向愈。上二樓已無不適,汗出止,顏面及雙下肢浮腫消失,食納可,二便正常。查血壓140/80 mm Hg左右。 按: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器質性心臟病的終末階段,由于心臟的泵血功能衰減,導致體循環(huán)(壓力負荷)供血不足,肺循環(huán)(容量負荷)淤血而出現(xiàn)的一組臨床癥候群。高血壓病、冠心病被認為是導致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見的疾病。本病屬中醫(yī)學“心悸”、“水腫”、“胸痹”、“伏梁”等范疇。病至后期,患者常常表現(xiàn)為動則心悸氣短,甚者“咳逆倚息不得臥”,下肢浮腫,形寒肢冷,舌質淡黯、胖大,脈沉細或脈微欲絕。辨證大多屬脾腎陽虛,水氣凌心,方常選真武湯或苓桂術甘湯。誠如《景岳全書·腫脹》指出:“凡水腫等癥,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p> 本案患者患高血壓病15年,活動后心悸氣短5年,伴雙下肢浮腫3年,符合高血壓所致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過程。從其癥狀、體征、舌脈等,辨證為脾腎陽虛、水飲內(nèi)停完全正確,治療以健脾溫腎、化氣利水也順理成章。然出人意料的是,路老始終以調理脾胃法治療,穩(wěn)獲顯效。路老認為,本案雖辨證為脾腎陽虛、水飲內(nèi)停,但其有多年的膽石癥、萎縮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病史,兼見疲倦乏力,食納欠佳,食后腹脹,大便偏稀,舌黯胖大、有齒痕,苔黃稍膩,脈沉細等,表明其病位側重于脾。故辨證當以脾胃虛弱、水濕中阻為主,治宜先理脾和胃、溫陽化氣。俟脾氣充實,脾運得健,水谷精微循其常道,氣血生化泉源不竭,則心氣得充,運血有力,心衰可緩;再者,脾為后天之本,脾運健則氣血旺,必能不斷充養(yǎng)于先天之腎本,使元陽振奮,主水有權,水飲得以氣化,則不再上凌于心,泛濫四溢。 路老指出,“脾主中州,與胃相合,并與五臟相關”、“脾胃為升降之樞紐,全身氣機之調暢皆與肝脾相關,當肝脾同治,身心俱調”。其調理脾胃法的核心應“持中央,運四旁,怡情志,調升降,顧潤燥,納化?!?。故治療本案乃宗此法則。方以三仁湯加減以理脾和胃、宣暢氣機、化濕清熱。其中太子參、炒蒼術、厚樸花、姜半夏補氣健脾、和胃消脹;炒杏仁苦辛,輕開上焦肺氣,宣暢氣機,使氣化則濕化;炒薏苡仁甘淡滲濕;白豆蔻芳香化濕、燮理中焦、行氣除滿;六一散淡滲下焦,佐以清熱;茵陳、石見穿疏肝利膽、活血化瘀,針對膽石癥以利膽止痛;生谷芽、生麥芽、炒神曲消食緩中;益智仁、芡實溫腎暖脾、縮尿止瀉。在此基礎上,或加疏肝柔肝之柴胡、白芍,或加溫陽補。腎之肉蓯蓉、枸杞子,或加益氣固表之黃芪、防風,或加行氣消脹之木香、大腹皮??呻S證加減,靈活用藥。《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北景钢碉?,“和”者之法在于宣上,使肺氣肅降,通調水道,暢中使脾氣健運,制水有方,滲下使腎氣充實,水利州都,故而收效顯著。
|
|
|
來自: 江山尋夢 > 《醫(yī)學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