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在社會的步伐越來越快,開始對于林秋平來說,不管社會的步調再怎么快,玉雕的創(chuàng)作是不會收到外界節(jié)奏的影響的。靜下心來,是做好一件作品的基礎。
林秋平對待玉雕是非常尊崇的,他說作為玉雕師,要用敬畏之心、虔誠之心、感恩之心去創(chuàng)作、去詮釋、去傳承、去弘揚古老的中華文明,這是玉雕人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感。
玉雕大師林秋平簡介
林秋平,1974年生于揭陽,少好書畫,得知名書畫家黃慧杰老師指導,1997畢業(yè)于廣東省陶瓷學校陶瓷美術專業(yè)。后拜林潮明大師為師;并先后得到張炳光、丁惠超、黃鴻和宋世義諸大師指導。
其作品多次參加“國藝杯”,“百花獎”,“玉都杯”,“神工獎”,“玉魂獎”榮獲金銀獎?,F(xiàn)為國家高級/一級技師;揭陽市工藝美術大師;國家工藝美術師;廣東省雕刻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揭陽市玉器產業(yè)協(xié)會理事;揭陽市書法家協(xié)會成員。 林秋平的雕刻作品中,多以傳統(tǒng)人物作為材料,尤其是觀音和佛像。但是要把觀音雕好,是大有學問的。他在自己深厚的藝術功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相學》,進一步了解五官、面相與人們性格的關聯(lián)。通過不斷地實踐,其觀音像作品很快就受到了市場的一致好評。他雕琢的觀音,眉目祥和,線條細膩圓潤,注重觀音圣像尊貴、端莊、慈悲、微笑、清心氣質及神態(tài)的表現(xiàn)。觀音微微頷首微笑,面頰飽滿,尊貴而又散發(fā)著慈悲端莊的氣質。
玉雕大師林秋平作品《釋迦牟尼》欣賞
雕刻線條流暢,完美展現(xiàn)了人物雕刻的對稱美和佛教題材作品的安靜祥和,佛祖神態(tài)安詳,端莊大氣,螺發(fā)背光,俯視蕓蕓眾生,佛光普照。釋迦摩尼放棄太子身份和王宮的安逸生活,艱苦修行。最終在一棵菩提樹下冥想,以發(fā)誓“不獲佛道,不起此座”,終于大徹大悟,領悟到解脫生死之道,入道成佛。
面部表情栩栩如生,眉目傳神,將佛像面部處理得既有質感又沉靜安詳。水晶的晶瑩剔透出一種溫和的微光,佛面表情慈和,神態(tài)安詳,觀之心情祥靜。
精湛的雕琢讓水晶綻放出佛的霞光。如新月一樣的修眉,微瀾蕩漾的笑靨,似乎有洞穿世事真相后的不忍,又有一種勘破萬般苦難悲辛之后的達觀。在塵世生滅中,思考生命的獨一性與無常性。仿佛天下眾生的苦難都如恒河的水靜靜流淌,而他心里流瀉的就是博愛寬容的山泉,清澈如水晶,最終讓嘈雜而喧騰的世界復歸于無邊的寂靜。 懷一顆純真之心,遇風不懼,迎雨而笑,結三世情緣,沐菩提甘露。
線條雕刻流暢,完美展現(xiàn)了人物雕刻的對稱美和釋迦牟尼安靜祥和的一面,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