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前語: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佛藏經(jīng)》中講過自己因地修行的故事,佛批判自己,他曾經(jīng)在三十億同名同號釋迦牟尼佛法中修行,生生世世都是當(dāng)轉(zhuǎn)輪圣王。由于他太貪圖名聞利養(yǎng),所以每尊佛滅度的時候跟他說:對不起,不能給你授記,你還有所得。即使三十億次與肉身佛一起修行,還不能受記成佛。所以,佛不度人,惟人自度。 文殊菩薩在《楞嚴經(jīng)》總結(jié)說:“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如來藏之理破天機,天地萬法就是一人一念之所變現(xiàn)。學(xué)佛法無非擴大心量,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不再限制,不再對待,打破自設(shè)界線,哪個人不是我?哪件事不是我?何時何處不是我?《中峰三時系念》云:“原夫遍十方是極樂世界?!焙脡囊蝗?,所以“佛菩薩無心,以眾生心為心”。到處都是我,還有沒有一個我?圓教修行人就是在見此道明此理的情況下,帶著這個洞徹之見作為下手功夫,就是帶果修因。時時事事處處,起心動念皆是修行道場,不拘泥于任何一法,以此修因證果。今天分享的是《法華經(jīng)》授記品相關(guān)經(jīng)文,前面幾節(jié)分享說到佛的大弟子大迦葉、目犍連、須菩薩等人以“窮子”打比喻,后來明白自己是端著金碗討飯吃。本來不窮啊。放眼過去現(xiàn)在未來,我們本來就是那一個人那一個念,本來有無量功德妙用,但因為自視其小,自設(shè)障礙,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轉(zhuǎn)。所以,佛不度人,佛不能代替眾生成佛,佛四十九年講法只講了一個真理,那就是“惟此一真實,余二則非真”(出自《法華經(jīng)》方便品)的如來藏之理,大家明白道理之后,無修無證,在這里待佛受記。我們亦然,“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jié)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保ǔ鲎悦珴蓶|語錄)我們明白之后,以此理自己救度自己。
「悚栗」是有所期望,又不便于出口。無非是看佛給摩訶迦葉授記了,他們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夠授記。但是在沒有授記之前等待授記,是不是很激動???就跟做一筆生意一樣,我們已經(jīng)知道要發(fā)大財,已經(jīng)成就了,但在錢到手之前,這個心里是不是有點急???一樣的道理。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大雄猛」是形容佛之威德?!钢T釋之法王」是指「緣因佛性」。佛當(dāng)年是在釋迦族凈飯王宮示現(xiàn)太子悉達多,以顯示出他的真實性?!赴ы业裙?,而賜佛音聲」,講白了就是求你老人家給我們授記。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想得到「授記」,不要理解為貪圖名聞利養(yǎng),修行人向佛請法,看看自己到了什么境界,這是一種正常的法喜。見為授記,就是能夠得到授記。除熱得清涼,「熱」屬于一種煩惱,他有一種祈求。 如從饑國來,忽遇大王膳,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打這個比喻很形象。肚子很餓了,看到人家擺了一桌飯菜,明明知道是給自己擺的,但是主人不講「大家吃吧」,他不好意思動手。他明明知道要得到佛的授記,但是總要佛講了以后才能算數(shù)。 若復(fù)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過,不知當(dāng)云何,得佛無上慧,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憂懼,這個心態(tài)比較復(fù)雜,并不是怕佛講的這個是不是假的?是不是糊弄我的?「憂懼」是講在沒有宣布之前,他心里不踏實。 愿賜我等記,如饑須教食:在佛面前他也顧不得許多了。
前面講大迦葉是奉覲「三百萬億佛」,這里講須菩提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看來他比迦葉大致成佛的時間要長,那由他倍數(shù)。但是這都是不定數(shù),因為在未來的過程中有因緣果報,還要看各人勇猛精進的程度,還要遇到許多許多意外的偶然的因素。既然是這樣,佛為什么搞數(shù)字區(qū)別?主要在于辨別各人勇猛精進的程度和各人修行的法門。須菩提是修什么?修「空」。摩訶迦葉是修什么?修苦行、供養(yǎng)、布施,還修「首楞嚴大定」,不一樣。凡是明白了「如來藏」以后,修任何法門都能成?!该嗳鐏怼?,也就是說須菩提喜歡在形相上執(zhí)著。修空相是不是也是修一種名相?。克皇悄敲春莒`活。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有寶」和「寶生」都是吉祥的名相。這個與須菩提在出生時發(fā)生的奇妙變化有關(guān)。須菩提生在富貴人家,出生當(dāng)天家里的寶藏不翼而飛,所以他老爸生煩惱,認為是個禍害,給他取名叫「空生」。他就去找一些算命的一看,人家看來看去,都說你這個小孩子是大富大貴之相?。∷岳习钟譃樗拿小干萍?,是不是對應(yīng)「有寶」?一個禮拜之后,所有的財寶又失而復(fù)得,一樣不缺,這下老子高興了,又改名叫「善現(xiàn)」。「善現(xiàn)」與國名「寶生」是不是也對上了? 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凈:他的佛土莊嚴與他見空性有關(guān)。國土也好,以及你的弟子、大眾、國民也好,都是你生生世世的緣分。你對自然環(huán)境的泥巴瓦塊都有恭敬心,你將來的國土一定像極樂世界一樣平整,心凈國土凈。娑婆世界為什么這么糟糕,知道嗎?就與釋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有關(guān)。佛批判自己,他曾經(jīng)在三十億同名同號釋迦牟尼佛法中修行,生生世世都是當(dāng)轉(zhuǎn)輪圣王。由于他太貪圖名聞利養(yǎng),所以每尊佛滅度的時候跟他說:對不起,不能給你授記,你還有所得。這是在《佛藏經(jīng)·凈見品第八》里所講:“佛告舍利弗。我念過世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值三十億佛。皆號釋迦牟尼。我時皆作轉(zhuǎn)輪圣王盡形供養(yǎng)。及諸弟子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是諸佛不記我言。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何以故。以我有所得故。?/strong>所以我們這些東西都是生生世世跟在老子后面學(xué)來的,但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要生慚愧心,將來我們的國土比老師釋迦牟尼佛的國土要好,老師高興不高興?。浚ǜ吲d)。 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知:這個佛土正報——有情福報大,依報同樣莊嚴殊勝,無情國土皆有「見聞覺知」,皆有靈性。 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這里「常處虛空」是表中道「第一義諦空」。「虛空」代表有,《心經(jīng)》里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虛空」屬于色法。所以在虛空說空法,那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坐虛空是比喻他的因緣是在明心見性的前提之下修「空如來藏」。
「諸天人民,數(shù)如恒沙」是指一個大千世界。我們地球這幾十億人口是娑婆世界的一粒沙子而已。所以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娑婆國土來講,也是其數(shù)無量、也是恒河沙數(shù)的人民?!?strong>三明、六神通」三明,這是一種修證功夫,即「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所謂「天眼明」,能看障外,從這里可以看到美國,可以看到太陽;所謂「宿命明」,能看到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三世;「漏盡明」特指阿羅漢、辟支佛破除了三界六道的見思煩惱,再也不會漏到六道輪回。及六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杆耐ā埂阈睦镌趺聪氲乃湍苤溃@表什么法?因為我們就是一個心;還有「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至于這「六通」呢,是講阿羅漢果位。 「住八解脫」就是「四禪八定」,通凡通圣。這種禪定解脫,在相上看很相似,那么境界呢,就要看你用什么心。你是為了得人天福報,那就是凡夫的「四禪八定」;你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的境界,你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的那種禪定解脫。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guān)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