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館主:迎風初開/E言男勁
懷澤山:六萬大山最北端余脈之制高點 上期提到武思江舊稱為懷江,其“懷”字是貴港本土地名歷史的烙印。直到清民時代,貴港南部地區(qū)諸鄉(xiāng)鎮(zhèn)以懷江為坐標原點,分懷東里(平悅圩)、懷西一里(雙橋圩,解放后劃入橫縣),懷西二里(木梓圩),懷西四里(香江圩、思懷圩、大嶺圩、石卡圩),懷南一里(平悅圩以南),懷南二里(木梓鎮(zhèn)龍?zhí)鳞祝?,懷北一里(木格?zhèn)盤古圩),懷北二里(木格圩),懷北三里(瓦塘圩),統(tǒng)稱“九懷”,九懷也由此成為貴港南部地區(qū)的代稱。實際上,除了懷江之“懷”,以及“九懷”諸里外,貴港“懷”字本土地名歷史烙印最為深刻直觀的一處地名,是懷澤山。懷澤山與懷江,一個是山脈,一個是河流,都是貴港南部地區(qū)著名的山川。懷澤山與懷江,兩者互為源淵,蜿蜒盤纏,相錯其間。如果說懷江水系是九懷地區(qū)的母親河,那么懷澤山脈,則是九懷地區(qū)雄性的骨架與脊梁! 武思江發(fā)源于廣西東南的六萬大山主脈北麓,自南往北流注入郁江干流。武思江之所以向北流淌,在于六萬大山之地勢與分水嶺的界限,六萬大山界郁江水系與南流江水系,同時也是郁江平源與玉林盆地兩個地理單位的分界。自六萬大山北麓發(fā)端的河流,都是往北方向流,自南麓發(fā)端的,則都往南流,因為水往低處流,源出北麓的河流由高往低流向郁江平原;源出南麓的,則流向玉林盆地,最終匯聚成獨流入海的南流江水系。 六萬大山北麓有三大支脈,這三處余脈成為自然與區(qū)劃的天然界線。東北端一支余脈,叫葵山,主峰826米,葵山山脈界貴港與興業(yè)縣,是郁江平原與玉林盆地的分界線;西北端則有一支余脈延伸進靈山縣境內,稱羅陽山,主峰869米,羅陽山脈成為郁江水系與欽江、南流江這兩個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也曾是廣東廣西兩省區(qū)的分界線。北端一支余脈,這支六萬山余脈往正北方向延伸,這支余脈的最遠觸角幾近直抵郁江干流!這支余脈也曾是兩廣省際行政邊界的一部分。這是浩瀚的六萬大山山系最北端的余脈,今天的地理名稱叫做亞計山,主峰599米。亞計山是除平悅圩東南部之外貴港南部地區(qū)諸鄉(xiāng)鎮(zhèn)低山丘陵地帶的統(tǒng)稱(原平悅鄉(xiāng)東南部一帶屬六萬山另一余脈葵山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版《貴港市志》在地貌描述時,將貴港南部丘陵區(qū)都列為“屬六萬大山余脈——葵山山脈,延綿木梓、瓦塘、思懷、平悅鄉(xiāng)和木格鎮(zhèn)西部,面積453平方公里?!瓉営嬌胶?99.1米,為南部境內較高的山”。筆者認為,如此劃分是有待商榷的。葵山山脈是界貴港與興業(yè)兩地的天然山脈,但葵山主脈及主峰均全在興業(yè)縣一側,只有其部分殘留余脈延伸進入平悅鄉(xiāng)東南部的黃石村等少數村屯;而盤錯于貴港南端的這片廣闊的低山丘陵區(qū)域,其東南端與興業(yè)縣,正南端與浦北縣,西南端與橫縣接壤,將其同類型地貌均籠統(tǒng)地劃入歸屬六萬大山東北端的葵山余脈是不妥的。特別是貴港、興業(yè)、浦北縣三地交界處的圣山山脈,圣山屬于六萬大山向正北方向延伸的一處余脈,其山脊成為貴港與興業(yè)兩地的天然界線,主峰尖峰頂,海撥681米,為貴港與興業(yè)兩地界山,也是貴港南部地區(qū)的最高峰。圣山山脈再往正北方向,即貴港境內的六萬大山余脈應單獨列為一支,稱亞計山脈。六萬大山主脈北部三支脈:東北端一支——葵山,西北端一支——羅陽山,正北端一支——亞計山。 亞計山,這是個年輕的地理名稱。亞計山,在解放以前,稱為“鴉髻山”。可見,今名“亞計山”是“鴉髻山”的諧音轉成。至于為何從“鴉髻”轉化成“亞計”,筆者認為無非有三:一是時代背景,二是筆劃繁簡,三是本地方言。三者綜合起來分析,“鴉”與“髻”兩字眼,分別代表的是黑暗與舊俗,尤其是髻字,筆劃多且難書寫,“亞計”兩字,通俗易寫,適合大眾口味,畢竟在那個敢叫日月換新顏的火紅年代,黑烏鴉與盤發(fā)髻之舊俗是多么地與新時代風貌不相稱!最早定名為“亞計山”,始于何時,筆者手頭上并無確切的資料,只在1993年版《貴港市志》中找到一段話,“亞計山林場,1958年建場,……場部下設大化、北一、東風、山心、柳江五個站”。可見,最遲在上世紀“大躍進”時代,已將貴港南端這支六萬大山余脈改稱為“亞計山”。 此外,1993年版《貴港市志》在描述亞計山時,別說前舊稱“懷澤山”,就是后舊稱“鴉髻山”也只字不提,此舉無疑是中斷了貴港本土最著名的地名之一“懷澤郡”地名歷史的傳承,失去了存史的功能,這也是本博客《貴港文化遺產系列連載》要將亞計山單獨列作一期并名為《懷澤山》的重要原因。此外,懷澤山,當是得名于懷澤縣內的極高峰并作為貴南低山土丘的統(tǒng)稱,同時,六萬大山最北端余脈,為郁江平原南端的天然屏障,因此無論從人文內涵,還是自然地理角度而言,懷澤山(亞計山)都是具有重要的份量。明代隆慶年間,大藤峽瑤民起義持續(xù)不斷,掌管廣西軍政大權的廣西布政司張佳胤曾登臨貴縣首勝南山寺,題摩崖石刻《游貴縣南巖記》,張?zhí)岢隽藥讞l剿亂措施,其中有一條是:“……又裂合靈二邑之土,城邑九懷,以宣明刑政禮樂之,教庶幾翰,冀兩廣山川無恙乎”。張佳胤針對貴縣南境以六萬大山與廣東省為界的現狀,提出了區(qū)劃調整:將當時隸屬廣東省合浦縣、靈山縣兩縣北部地區(qū)和貴縣南部同屬六萬山一脈的這片區(qū)域設置為一縣,并設縣治在九懷中心——木梓圩,希冀通過打破以六萬山支脈為界的行政藩籬,加強對這片區(qū)域的直接統(tǒng)治力度,以圖“兩廣山川無羔”。張佳胤這一將合浦靈山北部并入貴南析置為一縣的措施建議,延續(xù)著唐宋“懷澤郡”故地勢力之印痕。 在1894年版的光緒《貴縣志》與1934年版的民國《貴縣志》這兩部舊縣志中,都還稱現在的亞計山為“鴉髻山”,并且都在介紹鴉髻山時,首先記其舊稱“懷澤山”?,F將舊縣志對亞計山的介紹全部抄錄:“鴉髻山,舊名懷澤山,在懷西四里南岸,縣南五十里。山口有石鏡、石臺,下有龍?zhí)?,水深莫測,相傳潭中有龍,與云致雨,遭旱祈禱,立應。半山有瀑布泉,流下長數十丈,其聲淙淙可聽,泉水從谷口而出,灌附近田畝”。龍?zhí)?、瀑布、泉水、祈雨是整?20年前舊縣志描述懷澤山的關鍵符號。解放以來,以懷澤山之巔為中心的周邊區(qū)域,形成了貴港僅次于平天山林場的亞計山林場,亞計山最高點雖未達到1千米級別,甚至連800米級別都尚差相當距離,但通向亞計山主峰金頂的道路卻是僅有“華山一條路”可行,即由郁江邊的香江圩,從亞計山北麓進入,沿著通向亞計山場部的進山公路才能夠登頂,其他方向尚是“此路不通”。場部保存有大片面積的珍貴樹種苗,被稱為“母種林”。最近,國內某大型民營企業(yè)把號稱全世界最大的優(yōu)質“種豬”繁育基地在林場落戶建成,亞計山具備了成為動植物種育的科普基地,這是平天山林場所不具備的潛在優(yōu)勢。 懷西四里,包括今天郁江南岸的思懷圩、瓦塘圩,還包括北岸的大嶺圩和石卡圩,清代懷西四里的范圍非常大,思懷與大嶺、瓦塘與石卡互為對岸,在民間是“兩岸一家親”,但如今區(qū)劃已以郁江干流為界隸屬于不同的縣級區(qū)。亞計山脈與懷江水系,都源出六萬大山北麓,亞計山作為向北挺伸最遠的六萬山支脈,猶如插進郁江的一處岬角;武思江則攜千澗萬溪于一身,自南往北奔騰于蒼莽的懷澤山系之中,最后注入郁江干流。有意思的是,武思江注入郁江處,與亞計山主峰所在的緯度幾乎是同一直線:武思江注入郁江口距離亞計山脈主峰金頂不遠。同是源出胞母六萬大山的懷澤山與懷江兩兄妹,自南往北蜿蜒擴張,一路相隨相伴,最后都在郁江干流之濱嘎然而止:懷澤山成為郁江平原的南端天然屏障,懷江則由此匯入郁江,奔向大海。 站在亞計山之巔,往北,近可觀滔滔郁水,遠可瞰貴城輪廓,一覽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往西,可聞懷江注入郁水的歡騰聲;往東往南,可遙視亞計山之祖,浩瀚的六萬大山山系。
以下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