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寶貴,看更有誠意的文物解讀 【亦文亦物聊文物 第303期】古建維修 冶底岱廟看起來十分規(guī)整,緣于前些年的一次大修。 院景 它是如何重新煥發(fā)光彩,從一座破敗的鄉(xiāng)間小廟,到1986年的山西省重點文保,再到2011年全國重點文保的?它之前存在哪些問題,又是通過什么技術(shù)手段被修復(fù)的。今天的主題是如何修一座古代建筑。 一 歷史價值 岱廟用上下兩院結(jié)構(gòu),坐北朝南,總共21座單體建筑,經(jīng)測算,它的建筑面積是1600多平米,總占地約為3700平米。 正殿 天齊殿是主殿,位居第三層高臺上,架構(gòu)建于北宋元豐年間,但局部的構(gòu)件經(jīng)過后世的裝修和調(diào)整,如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重修,已帶有后世色彩。 大殿采用單檐歇山頂,建筑風(fēng)格古樸挺拔,一座大殿集合宋金石雕、拱眼壁畫、瓦件琉璃、木雕神龕、磚雕石雕、墻身彩繪等,文物價值較高。 舞樓是最有爭議的部分。 它創(chuàng)建于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在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重修過,也是一座組合式建筑體;臺基、臺明、石柱、闌額、勾欄都是金代作品,斗拱、屋頂、梁架為明代,是一座金明混合建筑。 舞樓 舞樓下的池沼,位于(下院)中軸上,地理位置奇特,成了一個過渡性的裝飾,在功能上又不同太原晉祠圣母殿前的魚沼飛梁,純粹是景觀。魚沼因泉聚水,以石砌池,建于明初。 以上,都是冶底岱廟的精華所在,更是病害嚴重,需要修繕的重點部分。 二 舊有慘狀 早年間,經(jīng)過數(shù)百年歷史的磨損,冶底岱廟的建筑遭到了嚴重的損傷。 天齊殿四角的飛檐瓦頂已崩裂,出現(xiàn)局部滲漏;東南角柱、后檐的平柱下沉較為嚴重,牽引梁架向后閃。 臺明地面的條石、方磚,大面積出現(xiàn)了酥化、堿化,拱眼壁上的壁畫空鼓嚴重,梁架向兩廂傾斜,重要的卯榫節(jié)點都有不同程度變形。 有意思的柱礎(chǔ) 2003年,天齊殿屋頂已獨木難支,幾近坍塌,當?shù)卮迕駛兗Y進行過一次搶救性修復(fù),但那也只是局限于屋頂,對于內(nèi)部的梁架、柱額、斗拱等沒有及時加固,杯水車薪。 舞樓,屋頂?shù)乃膫€飛檐已全部坍塌,其余瓦面也接近崩潰。轉(zhuǎn)角的四朵斗拱外轉(zhuǎn)昂等大多數(shù)已折斷、跌落;東南角柱、西南角柱下沉嚴重,歪歪扭扭;兩山的臺明向外鼓起,勾欄已經(jīng)殘缺,附柱早已消失。上面的殘損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而下方的一些殘缺則更多地是人為的改造和破壞。 池沼的四壁出現(xiàn)了凹凸,有不均勻的沉降,石壁向外鼓起,條石出現(xiàn)錯位;護欄的墻面經(jīng)過后人改建,壓欄的石塊已缺失,望柱、龍頭等石雕構(gòu)件缺失,池底倒是保存完好。 三 修復(fù) 要修復(fù)這座千年古剎,需要經(jīng)過繁復(fù)的工序,岱廟的修復(fù)運用到15道工序,依次是:
四 工序解釋 接下來,選取其中的一些精要進行解釋,來全面了解它。 修繕圖紙 如泥塑揭取,需要先搭支架再畫面除塵,再表層防護,再制作前后壁板,開始揭取,清理地仗層,制作過渡層,安裝,素面及背部的素泥抹壓。 舞樓的拱眼壁很小,進行揭取的時候就采用了整體揭,在開始工作前先攝像記錄,逐步實施。 如瓦件的拆除,一般先從檐口位置開始,將勾頭、滴水卸下,坡面揭瓦,從瓦頂一邊先開始,一隴一隴的處理,避免踩壞瓦件。 等坡面瓦全部搞定后,再拆卸垂脊、正脊獸頭;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獸頭都比較大,上手也較沉,怕動手早了碰壞。 拆卸的時候,先將鴟吻之間連接的鐵活拔掉或鋸斷,然后再拆。垂脊部位在坡的轉(zhuǎn)折處,不太好處理,就要自上而下、逐塊處理,比較精美的獸頭還需要先包裝起來,然后再拆。 拆卸的過程中嚴禁使用大型器械,不能造成新的損失,甚至在清理瓦面上的雜草時,也不能直接拔掉,而要將其連著根一起鏟出來。 修繕總平面圖 瓦面運送到地面后,首先要進行編號,逐一登記下來排列清楚。在屋頂,瓦面拆卸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鏟掉望板上的背層,這時候要詳細記載背層的厚度和做法,以免后期恢復(fù)的時候不能體現(xiàn);在鏟掉的時候還有注意不能把望板打穿,否則會發(fā)生事故;拆卸望板和椽子要從中間向兩邊開始,發(fā)現(xiàn)一處糟朽的就先做好支頂工作,防止整體坍塌。 修繕圖紙 斗拱的維修,需要解體逐漸修補,在架下面進行抻拽。晉東南的古建經(jīng)常有石柱使用,年份多了這些石柱沉降嚴重,同樣需要支撐,在柱腳的底部塞諸如石灰?guī)r等石塊,進行油灰灌注,用三七灰土分層夯實,才能更好地加強石柱的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