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于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卷三’完成了這座‘七檁歇山轉(zhuǎn)角周圍廊重昂斗拱斗口二寸五分’的宮殿建造,現(xiàn)在開始圖解這一建造過程了,忽然不知要從何說起。
這個過程時間拉的長點,有一年多,建造的各個時間段所遇到的問題難點不同,且每個建造節(jié)點都有要面對的問題,做的時候有好多想說的,到完成時,把前面的感覺感慨全忘了,到現(xiàn)在看著自己做出的東西都感到陌生,看著圖,看著書,先拿起來開個頭,找找感覺。
建一座建筑,先要有大致的尺寸依據(jù),本次建造的定型尺寸大多來自則例原圖和‘清式營造則例各件權(quán)衡尺寸表’,大家記著是權(quán)衡不是參照。在建造中,博主權(quán)衡各種尺寸關(guān)系,做出最終結(jié)果。這次圖解中給出各種實際建造尺寸供網(wǎng)友參考驗證,虛擬建筑和原圖有些出入,這就是權(quán)衡的結(jié)果,有必要的地方,我會解釋一下。
由于之前寫過圖解廡殿,再寫時重復太多覺得不好,基座、基礎柱梁部分廡殿與歇山又差不多,要詳解,有些重復難免,先從基座說起吧。
本座歇山建筑的底座長32400mm,寬14640mm,高1330mm,這是公制尺寸,用的是毫米單位。原圖用的是營造尺,一尺等于320mm。帶斗拱的大式建筑斗口是個參考值,原圖中給出的斗口是二寸五分,合80mm,算來長就合405斗口,寬183斗口。

卷三這座歇山建筑底座原圖沒給出細節(jié),博主按常規(guī)加上了角柱石、踏跺石、垂帶石和柱頂石。下面的線框圖顯示了這幾種石材在底座中的具體安放位置。

在這座建筑中,用了兩種規(guī)格的柱頂石,檐柱頂石,用二十塊;金柱頂石,用料十二塊。柱頂石擺放的位置是根據(jù)間架、廊深、進深決定的。
與柱頂石相配要同樣數(shù)量的檐柱和金柱,共由三十二根柱子組成本座歇山殿的柱網(wǎng)。

柱頂石據(jù)則例規(guī)矩厚等于柱徑,兩邊長為柱徑二倍。上出圓臺叫古鏡,凸出高度為五分之一柱徑。這就要先找出柱徑的尺寸才能決定柱頂石的尺寸。

按則例規(guī)定的權(quán)衡尺寸,檐柱高為六十斗口,徑為六斗口,收分百分之一,上圖中的大式千分之一應是筆誤。本座歇山殿檐柱徑采用則例規(guī)矩,六斗口;高為4610mm,約合57.6斗口,這樣做是為符合原圖比例。
則例規(guī)定的權(quán)衡尺寸,金柱徑是6.6斗口,我的金柱徑是6.8斗口。按則例中的權(quán)衡尺寸,金柱高度是60斗口加廊步五舉,本座歇山殿的廊步為1760mm,五舉就乘上零點五,按規(guī)矩應為5680mm,合71斗口;我的金柱實際高度為6354.6mm,約合79.4斗口。這個尺寸,是從原圖設計比例得來,并在系列裝配中得到驗證,沒有受則例權(quán)衡尺寸的約束。

檐柱、金柱由所處柱網(wǎng)位置不同,其柱頭的榫卯形狀與尺寸也不同,在則例里,柱的名稱沒有細分,外圈統(tǒng)稱檐柱,內(nèi)圈統(tǒng)稱金柱。在這點上不如南作《營造法源》細致,不同位置的柱子有不同的叫法。但在實際設計加工時是必須有區(qū)分的,上圖中的名稱是人為加上的,為后面給尺寸形狀圖時予以區(qū)分,角上的四個檐柱、金柱在實際中還要做兩正兩反。

好,看上圖中正反角檐柱、角金柱的位置做了標注,其他山面、檐面檐柱金柱位置就了然了。下面說說柱頭榫卯和與之相配合的雀替和枋件之間的配合關(guān)系。

上圖是前后檐面加上左右山面的十六根檐柱的柱頭榫卯形式,與之配合件的名稱標注在圖中,在這里為了方便了解榫卯位置形狀,利用軟件功能做成透明狀。

上圖是裝上雀替的配合狀態(tài)。

上圖是與小額枋的榫卯配合狀態(tài),小額枋直榫插進。

上圖為與由額墊板的配合狀態(tài),由額墊板直榫配合,開槽與由額墊板等寬,可插入、可落下。

上圖是穿插枋與檐面檐柱的榫卯配合狀態(tài),插入配合。

上圖是大額枋與檐面檐柱榫卯配合狀態(tài),落入式榫卯裝配。

上圖是和檐柱配合的最后一個枋件-平板枋和檐柱的配合狀態(tài),落在柱頭的饅頭榫上。到此檐柱配合件齊了,借著這個裝配的穿插枋,再拿進檐面金柱。

上圖是檐面金柱榫卯形狀和與之配合的梁、枋件名稱。

上圖是檐面金柱完成與穿插枋配合后的狀態(tài)。

上圖是完成和桃尖梁配合后的狀態(tài)。

上圖是完成和老檐枋配合后的狀態(tài)。

上圖是完成和五架梁隨梁枋配合后的狀態(tài)。這么看有些抽象,把這裝配放在虛擬裝配環(huán)境中就好了解了。

和五架梁的配合不單做了,上圖中用文字標出了虛擬五架梁,饅頭榫配合好理解,檐面金柱榫卯配合狀況就介紹到這。
下面接著介紹角上的檐柱、金柱榫卯形式。先拿進角上檐柱的三維透視圖。

從上圖對榫卯配合的標注可看出,和檐面檐柱相比,少了穿插枋的配合透榫,少了和平板枋配合的饅頭榫,接下來看逐層配合。

上圖是角檐柱與雀替的榫卯配合狀態(tài)。

上圖裝上檐面小額枋。


上兩視圖是裝上山面小額枋的配合狀況。

小額枋之后是和由額墊板的榫卯結(jié)合。

由額墊板之上是大額枋,大額枋主體底面接觸由額墊板,和檐柱結(jié)合有高度差,除直榫配合外,還有抱肩配合,上圖為檐面大額枋。

拿進山面大額枋,落下。

換個角度看檐柱與枋件整體的榫卯配合狀況。角檐柱就介紹到這,下面介紹角金柱,拿進角金柱的透明視圖。

上圖標示了柱頭榫卯配合件的名稱,圖示中老檐枋按一般說法也叫金枋,有說法是大式稱金枋,小式稱老檐枋,梁先生的書中這兩種名稱都用,圖中老檐枋名稱取自則例圖解。下面用圖形展示配合狀況。

上圖是角檐柱與檐面角穿插枋配合狀態(tài)。

上圖是裝進山面角穿插枋后的狀態(tài)。

上圖是裝進檐面桃尖梁后的狀態(tài)。

上圖是裝進山面桃尖梁后的狀態(tài),在這里區(qū)分檐面與山面件可看后尾直榫位置,直榫在上為山面件,直榫在下為檐面件。

上圖裝入檐面老檐枋。

上圖裝入山面老檐枋??吹竭@有點糊涂吧,怎么山面的老檐枋和檐面的穿插枋一順了,給個虛擬裝入的全圖看看。

檐面、山面,這下清楚了。角金柱要配合的最后一個件是踩步金,就虛擬放在那,不用標注了吧。
這回就到這了,主要介紹了底座和檐柱、金柱的榫卯形狀及配合。
下面貼出相關(guān)的尺寸圖,這種圖是基于三位實體生成的工程圖,圖中尺寸是按營造尺換算過來的公制尺寸,單位是毫米mm。但沒有嚴格按木工標準和工程標準標注,只是給網(wǎng)友做個參考驗證,有心做模型小樣的可收著,關(guān)心尺寸的網(wǎng)友可看看,爭取圖解博文寫完后有整個歇山的完整尺寸數(shù)據(jù),別太認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