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慈安被慈禧的氣場所掩蓋,總是被人們誤認為她是襯托慈禧那朵花兒的綠葉。 其實,她才是一個比慈禧厲害的狠角色。 ·封號“貞”· 慈安孝貞顯皇后(1837-1881),入宮時的封號為“貞”。 據(jù)清內(nèi)務(wù)府《鴻稱通用》之中記載的,“貞”對應(yīng)的滿文詞是“貞節(jié)”,在漢語里引申為“正”。 不說大家也是懂滴——“正”乃“正宮”或“老大”之意。也就是說無論慈禧使出何等手段,也無法得到“貞”的封號,哪怕她有史上最長25字“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的封號,也是敵不過這一個“貞”字! ·出類拔萃 總理后宮· 慈安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陽阿之女。 16歲入宮即被封為嬪,之后在4個月的時間左右,就以火箭速度登上皇后寶座。 這幾乎破了整個清代的嬪妃升職記錄。 從此,慈安就開始了總理后宮母儀天下的皇后生涯。 后宮聚集眾多的上品女人,要管理好這一群特殊人物談何容易?況且歷史上被廢黜的皇后數(shù)不勝數(shù),善始善終者簡直鳳毛麟角,而慈安沒有子嗣卻一直能笑到最后,可見慈安無論容貌氣質(zhì)還是人品修養(yǎng)都是出類拔萃的,實在是一個厲害的狠角色!
·兩宮垂簾 制約慈禧· 慈安本是個嫻靜的人,對權(quán)利和政治沒啥興趣。但是由于咸豐帝的早逝,咸豐的八大顧命大臣專擅而傲慢,甚至不按咸豐帝規(guī)定的需要兩宮太后共同蓋“御賞”和“同道堂”章印才有效的詔旨。在他們眼里,兩宮太后已形同擺設(shè)。于是,慈安和慈禧聯(lián)合奕訢,發(fā)動了一場你死我活的“辛酉政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以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為首的八大臣集團,從而拉開了兩宮垂簾的序幕。據(jù)《清宮遺聞》記載:“東宮優(yōu)于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yōu)于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咨訪利弊?!?/span>換句話說,在同治時期的垂簾聽政中,慈禧是那個前臺苦逼干活的,慈安才是幕后拿大主意的。 按照當時的規(guī)章,東宮地位明顯高于西宮。慈禧也明白這一點“懾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font> 雖然慈禧有強烈的權(quán)利欲,但在比自己小兩歲的“姐姐”面前,她還不敢擅自主張。 ·大智若愚 深謀遠慮· 按照清朝規(guī)矩,妃嬪的兒子一旦被選為皇太子,那就必須過繼給皇后,交由皇后撫養(yǎng)。 照這個規(guī)矩,年幼的同治帝該由慈安撫養(yǎng),而生母慈禧則無權(quán)撫養(yǎng),甚至連隨便看一眼都不行。 然而慈安卻打破規(guī)矩,請慈禧和自己同居養(yǎng)心殿共同撫養(yǎng)6歲的同治帝,她這樣做只有對她自己不利,因為很可能將來會被慈禧親生母子所排斥架空。她這一破例連慈禧也感到意外和驚喜,這可是格外的恩典!她疑惑地問慈安為啥要這樣安排。 慈安微微一笑解釋道——“現(xiàn)在是非常時期,我們兩個寡婦撫養(yǎng)一個孩子,很可能被奸人造謠離間搬弄是非;而現(xiàn)在我們兩宮太后同居一處坦誠相待,謠言就會不攻自破。首先要兩宮太后團結(jié),才是垂簾聽政的堅實基礎(chǔ)。” 聽了慈安一席話,慈禧深深被慈安感動,非常佩服慈安的胸懷氣度和大局意識。 ·同治中興 重用能臣· 據(jù)史料記載,誅殺臨陣脫逃的兩江總督何桂清、賜死驕奢貪淫的勝保,賞賜給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爵位,都是出自慈安的意思。對于東宮太后慈安的德行和行事風格,民間就有“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贊譽。 慈安與慈禧密切配合,朝內(nèi)倚重奕訢、文祥、倭仁等賢臣,封疆啟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優(yōu)秀漢將,使得內(nèi)外相維、朝政清明,史稱“同治年間的中興之象”。 ·大象無形 長纓在手· 清朝規(guī)定“太監(jiān)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font> 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jiān),他倚仗自己“辛酉政變”時的功勞深得慈禧的寵信,一貫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 不說朝中大臣恨他入骨,就連同治帝都怕他三分。 同治8年(1869)8月,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 但他不知收斂一路招搖,途經(jīng)山東境內(nèi)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 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慈安雖對慈禧的小錯不在乎,但大事情就必須堅持原則,因此她越過慈禧“立命誅之”。 由于慈安力主其間,終于使不可一世的安德海就地正法。當時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打狗也要看主人”,通過這件事,讓慈禧清楚地明白在朝臣們心中,慈安的地位和威信是自己不能比擬的。只得發(fā)表上諭——“我朝家法森嚴,有犯必懲,太監(jiān)安德海竟敢如此膽大妄為,招搖過市,種種不法,實在是罪有應(yīng)得?!?/span>
·為同治選后 比生母更親· 在撫育同治帝時,慈安像對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照顧他,對他無微不至地關(guān)心、呵護、疼愛,甚至比慈禧更盡心。 而同治帝也對母后皇太后更親近而更尊敬,他甚至都懷疑慈禧真的是自己的生母。 同治11年(1872年),17歲的同治到了立后成婚的年紀。 慈安看中了淑靜慧端德容俱佳的阿魯特氏,而慈禧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富察氏。 兩人各執(zhí)己見,最后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jié)果同治帝采納了此案的意見,選了阿魯特氏為后。 這也表明慈安在宮中和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 由此可見,慈安就是這樣一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智若愚的智者! 但是,天不假年,光緒七年(1881年)3月處10日戌時,慈安崩逝于鐘粹宮,享年45歲。 慈安猝死,對清王朝無疑是致命的的影響。 慈禧從此大權(quán)獨攬,順昌逆亡,無所顧忌,萬馬齊喑,朝政日非,江河日下,覆滅敗亡也是遲早的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