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漢畫像石,實際上是漢代廟闕、祠堂、墓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畫像石不僅是漢代以前中國古典美術藝術發(fā)展的顛峰,而且對漢代以后的美術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
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祠堂、墓室四壁的裝飾石刻壁畫。它在內容上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在藝術形式上它上承戰(zhàn)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guī)和規(guī)范。漢畫像石同商周的青銅器、南北朝的石窟藝術、唐詩、宋詞一樣,各領風騷數百年,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藝術瑰寶。
根據現(xiàn)有資料,漢代畫像石應萌發(fā)于西漢昭、宣時期,山東沂水鮑宅山鳳凰刻石和河南南陽趙寨磚瓦場畫像石墓的樓閣、門闕圖像都雕造于昭、宣時期,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作品。技法屬于凹面陰線刻,題材較為單調。新莽時期畫像石在數量上和藝術上都有所發(fā)展,重要作品有新莽天鳳三年(公元16年)山東汶上縣路公食堂畫像石,畫面為陰線刻成的車馬出行圖,形象寫實而生動。另外還有河南南陽東南唐河縣漢郁平大尹馮君孺畫像石墓,是新莽天鳳五年(公元18年)所造,墓內雕刻著30余幅畫像,題材豐富,雕刻技法主要是減地淺浮雕,陰線刻僅有一石。此墓畫像石具有布局疏朗,主題突出,形象質樸等特點,是新莽時期畫像石墓的最佳遺例。東漢時期畫像石藝術更為蓬勃地發(fā)展起來,分布極為廣泛,依其主要分布可以分為四大區(qū)域,即山東和蘇北地區(qū)、河南地區(qū)、四川地區(qū)、陜北晉西地區(qū)。此外在北京、河北、浙江海寧等地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
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①單線陰刻。圖象和石面在同一平面,接近于白描繪畫效果。②減地平雕。圖象輪廓線外的空間減去一層,圖象突起拓出,近于剪紙效果。③減地平雕兼陰線。平面突起的形象以陰刻線條來表現(xiàn)細部。④減地浮雕。形象細部雖然不作具體刻劃,但形呈弧面突起,屬于弧面線浮雕性質。⑤沉雕。刻法和上述減地法相反,形象凹入平面以下,略現(xiàn)起伏,呈低于石面的薄肉雕,這種形式后世木雕藝人名之為沉雕。
漢代藝術家在畫像石內容的處理上頗具匠心。如歷史故事畫往往選取某個情節(jié)處于高潮的片斷,這樣使人窺一斑而見全豹,簡潔集中地表達了整個歷史故事的主題思想。如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用荊軻負傷向秦王擲出匕首的瞬間來表現(xiàn)。又如畫宴飲場面,優(yōu)秀的畫工并不面面俱到地表現(xiàn)宴會上的人物,而只是有針對性地選取宴會的一角,全局隱于局部。而表現(xiàn)庖廚場面時則往往面面俱到,采取了類似組畫的形式。石刻畫在內容的安排上有兩種類型。一是圍繞著一個主題來安排內容,往往把不同時空的事件圍繞一個主題表現(xiàn)在一個畫面上,即散點透視法。如沂南畫像石中的 百戲圖.將那么多需不同時間演出的百戲集于同一個畫面,用來表現(xiàn)歡慶的氣氛。山東諸城畫像石中的庖廚圖,將打獵、捕魚、宰殺豬鴨、用轆轤打水等活動圍繞廚中烹調俱呈于畫面。這種布局法在內容安排上有較大的幅度可供回旋,有利于藝術家的構思和創(chuàng)作,是豐富并充實畫面內容的一種巧妙方法,是我國繪畫的傳統(tǒng)形式之一,對于后世的繪畫有著深遠的影響。另一類型是把同一時空的事件納于一個場面中,例如河南密縣打虎亭畫像石的收租圖 ,在表現(xiàn)地主收租的同時,地主少爺正在彎弓射鳥、奴仆為他牽馬,這些細節(jié)有力地配合了主題的表現(xiàn)。
漢代石刻匠師對線條的運用也十分嫻熟,他們能根據不同的需要分別使用婉轉流暢或剛直豪放的線條,刻畫準確生動。如四川的一塊朱雀畫像石,朱雀的冠和尾用弧線勾勒,非常秀麗活潑,腳部和雙翅采用直線,剛健有力,結合在一起成為惹人喜愛的婷婷玉立的朱雀。當然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絕大多數畫像石還做不到惟妙惟肖地刻畫物象的細部,但漢代石刻藝術家能夠揚長避短,善于抓大體大貌,突出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外在動作,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突出強烈夸張的動勢。主要靠動作、行動、情節(jié)來表現(xiàn),而不是靠細膩的刻畫,富 神 于粗獷的外形中,使 形 與 神 有機地結合,從而構成了漢代畫像磚石藝術的古拙風貌。當然,這種古拙風格在漢代繪畫、雕塑等其他藝術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存在著。畫像石以其不事細節(jié)修飾的粗獷外形和夸張姿態(tài)造就了力量與動感,從而形成一種氣勢之美。山東武氏祠畫像石中的《荊軻刺秦王》,圖中匕首擲出插入柱中的一瞬間;武氏祠畫像石《泗水取鼎》,圖中鼎將墜未墜、拽繩拉鼎的人們正在一個個仰面跌倒的一剎那,無不透露出緊張激烈的氣勢,顯示出其力量和速度。其中運動狀態(tài)下的動物造型更令人驚心動魄,例如生死相抵的牛、行動如風的虎、千姿百態(tài)的馬,在漢代天才藝術家的刀筆下表現(xiàn)得十分豪放灑脫、雄健奔放,仿佛在它們的體內孕育著無窮無盡的力量。即使是許多靜態(tài)的形象,也仍能使人感覺到那內在的力量和氣勢,表現(xiàn)出漢代藝術古拙而富有氣勢的特有魅力。
漢代各地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各有不同:山東和蘇北畫像石以質樸厚重見長,古風盎然;河南畫像石以雄壯有力取勝,豪放潑辣;四川畫像石清新活潑,精巧俊爽;陜北晉西畫像石純樸自然,簡練樸素。畫像石所表現(xiàn)的內容極為廣泛,鳳飛龍降、女媧伏羲、忠臣孝子、伏兵躍馬、斗雞走犬、跳丸弄劍、百靈嬉戲等場面靡不畢現(xiàn),反映了漢人安邦樂居、其樂融融的社會生活,表現(xiàn)了 氣魄深沉雄大 的大漢風貌。
所謂漢畫像石拓片,簡單地描述,就是在漢代的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的畫像上,用宣紙覆于畫面,再用水噴灑在紙上(也有人先把紙浸染濕),然后用毛刷把紙捶打貼實,使其完全與石頭相貼合,等到紙上的水分揮發(fā)到適宜的濕度時,用拓包蘸墨把石頭上的物象拓印下來,拓完后,從畫像石上揭下來的紙就稱之為“漢畫像石拓片”。 拓片交流電話:13805211903
|
|
|
來自: 雅石緣聯(lián)通 > 《⑴賞石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