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思考中醫(yī)(9)
威靈仙/于鄭州
(本圖書館方劑請咨詢醫(yī)師或藥師后使用)
(3)在瀘沽湖的意外收獲:我的先師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曾使一些非常詆毀中醫(yī)的西醫(yī)人反過來信奉中醫(yī)。他靠的什么呢?就靠的臨床的功夫。但,在我從師以后,先師的工作重心已經轉移,他試圖完成愛因斯坦在現代科學領域未完成的任務,企圖在傳統(tǒng)文化這個領域建立一個“統(tǒng)一場論”,因此,工作的重心從臨床轉到了理論的建立。所以,我從師以后更多得到的是理論上的熏陶,而臨床上則感到比較欠缺。先師去世后,我在理論上仍努力不斷在深入,而臨床上,總覺得思路打不開,心里沒有底,效果不穩(wěn)定。有些時候聽人說,劉力紅真神,那么頑固的病,到他手里,幾劑藥就好啦,有些時候卻聽人議論,劉的理論還可以,臨床卻不怎么樣。對這些情況我 內心很清楚,特別對有些遠道而來的病人,人家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可我又未能解決問題時,心里特別感到困惑和難過。心里明白,我又到了一個坎上了,也許還要有師父的提攜才能邁過去。前面我提到,為什么每到一處就急著打聽有沒有“高手”呢?其實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1999年 8月,我應美國波特蘭國立自然療法學院中醫(yī)系主任付海吶教授之邀,前往云川交界之瀘沽湖為該系的部分研究生及本科生作《傷寒論》講座。付海吶是一位漢學家,為復旦大學的文學博士。學成回美國后,哈佛大學曾聘請他去做教授,可是因為一個特殊的因緣,他迷戀上了中醫(yī),于是他放棄了哈佛大學教授的這個職務。大家應該知道,在哈佛這樣一所大學謀到教授這個職位將意味著什么?可是付博士放棄了這個職位,而轉過來學中醫(yī),教授不做,反而來做學生。這個經歷對我們這些本來就學中醫(yī)的人應該有所觸動。我們許多人是被迫學中醫(yī),是在痛苦中學中醫(yī),而不是有幸能學中醫(yī),這個對比太鮮明了。我在瀘沽湖給他們做了十多天的講座,聽講的這幫人有雙博士、有碩士、有本科生,還有幾位根本沒接觸過中醫(yī)的詩人、畫家。開始幾天只安排上午講,下午他們自己安排,可三天下來,他們覺得光講上午不過癮,要求下午連續(xù)講。十多天講座結束了,每個人都依依不舍,都豎起大拇指稱我是 greatman。這些人的稱贊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偉大,也使我感到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只要方法恰當,是可以超越語言文化這個障礙的。在這次講座中,付博士的感受也非常深。出于感謝,他將他的學醫(yī)經歷告訴了我,并特別介紹了他的師父曾榮修老中醫(yī)。曾榮修老中醫(yī)不是科班出生,開始是自學中醫(yī),以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因為特殊的機緣得以親近成都名醫(yī)田八味。大家聽到田八味這個名字一定會感到很刺激,真像有些像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林高手。不過,田老師的確是一位醫(yī)林高手,田老師臨證善經方,用藥不過八味,故此得名。田老之臨證尤精脈診,因為應診者極多,日看三四百,故常無暇問病,而多以脈斷之。有是脈則定是證,而用是方,臨床療效極佳。曾老從師田八味后,也漸漸體悟到脈法的重要,加之自己的實踐琢磨,對《傷寒論》中許多方證的脈象也有了很獨到的體會,臨證往往也是有是脈用是方,療效亦多高出同道。付博士的這番介紹令我興奮不已,我搞傷寒雖然多年,在理論上已有一定的感受,但在經方的臨床運用上,總覺還不自如。搞傷寒,卻不能用傷寒方,那叫什么搞傷寒?我感到曾老的這些正是我當時最最需要的,于是我請求付博士,一定要將我引見給他的師父。就這樣我們從瀘沽湖回到成都之后,付博士就帶我去見了他的老師。見面后我表達了這個拜師的請求,曾老是個直爽的人,也覺得與我投緣,加上有付海吶的引薦,便欣然接受了我的請求。2000年 11月,我把曾老接到廣西,跟他抄了一個禮拜方。這一個禮拜的學習對我的幫助太大了,前面所講的那個坎,被曾老這一帶,就輕輕地邁過來了。使我再一次切身感受到要學好中醫(yī),師父的這個意義太重要了。雨路老師送我的那兩個字,真正是他的肺腑之言。經過上面這個從師過程,現在應用起經方來雖不能說得心應手,但比以往要自如多了,治病的把握亦與以往不同,從臨床的療效上看,也在穩(wěn)步上升。前些天為一位同行看病,病的是左顴部位紅腫癢痛,已經用過西藥抗菌治療,但效果欠佳。這么一個病擺在大家面前,你會怎么思考呢?又是紅,又是腫,又是癢,一定是要清熱,要解毒,要祛風,要止癢吧,過去我可能會是這樣一個思路。當時我為這位病人號脈,脈浮取可見,但有澀象,不流利,這是一個什么病呢?這還是一個太陽病,是由于表病汗出不徹,陽氣怫郁所致。《傷寒論》48條就專門討論到這個問題,治療的原則是“更發(fā)汗則愈”,于是我開了一個麻黃桂枝各半湯的原方,一劑藥后紅腫痛癢消大半,兩劑藥后平復如初。麻黃湯桂枝湯本來是治療感冒的方,你為什么用來治療我的左顴紅腫呢?這位同道感到驚惑不已。的確,要是在過去,我頂多想到左顴屬肝,紅腫屬熱,應該用瀉肝的方法。我可能會用龍膽瀉肝湯,而不會想到用這個麻黃桂枝各半湯。我想我今天有這樣一個進步,這樣一個思路,與受曾老的指點是分不開的。這一擺又把師傳的重要性擺出來了。為什么呢?這確實是由它這樣一門學問的性質所決定的。這樣一門特有的學問確實沒有現代科學那樣的通透性,特別是在技術的應用上,它不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而必須靠我們這個主體自身去用功。所以,這樣一門學問的教育過程,有些時候確確實實需要言傳身教。大家想一想,這樣一種言傳身教,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本質上一對一的師父行不行呢?中醫(yī)既是形而上與形而下二合一的學問,它的教育,它的傳承就應該圍繞這兩方面來進行。
歡迎你進入威靈仙的360個人圖書館 http://www.ahfyzs.com/myindex.aspx
來自: 威靈仙9998 > 《詢醫(yī)問藥》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傷寒論看不進去?點擊進來必收獲傷寒學法!
營衛(wèi)是一對陰陽,肝膽是一對陰陽,心腎是一對陰陽……我們就是要建立這種到處是陰陽的思維,比如在傷寒里,往大了說,三陰三陽是一對陰...
師徒相授
在臨送我出門的時候,雨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劉老師,中醫(yī)這個東西要想真正學好來,只有兩個字,就是要有‘師傳’”。師傳是個傳統(tǒng)的字...
傷寒論第三條,與很多中醫(yī)對麻黃湯和桂枝湯的運用有新的一些辨別
傷寒論第三條,與很多中醫(yī)對麻黃湯和桂枝湯的運用有新的一些辨別。
(12)仲景用藥法闡微
(12)仲景用藥法闡微。仲景的桂枝甘草湯、麻黃甘草湯、干姜甘草湯、芍藥甘草湯,把緩和藥性的甘草去掉,不也是“單方一味”嗎?3.仲景處...
再談祛濕:淺譯仲景“濕病脈證并治”
仲景引先賢之論:“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師曰: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
服下瘀血湯之體會
吾當試一試下瘀血湯,應該對我的濕疹也有效,未來遇到狂犬病患者好用下瘀血湯如法炮制。道醫(yī)學子 發(fā)表于 2008-5-13 14:26服下瘀血湯效果總結08-5-11早晨8:40按照仲景先師的劑量服了一劑的下瘀血湯(稱...
初學中醫(yī)的朋友多看幾遍【9】
證的別義我們主要從中醫(yī)的方面講,證是中醫(yī)里面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說,在中醫(yī)里,對于證你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病,主要講疾病的相關性,而證呢?如果你不知道證與證之間的關系,證與病之間...
#中醫(yī)# 調理營衛(wèi)三招 《傷寒論》...
#中醫(yī)# 調理營衛(wèi)三招 《傷寒論》...#中醫(yī)# 調理營衛(wèi)三招 《傷寒論》調和營衛(wèi)有三招,投五種藥物:一是麻黃調衛(wèi)、桂枝和營;二是桂枝調衛(wèi)、白芍和營;三是生姜調衛(wèi)大棗和營。均屬開腠透表,利用發(fā)汗,解除外邪...
學中醫(yī)、有方法,跟明師、有妙招
學中醫(yī)、有方法,跟明師、有妙招學中醫(yī)、有方法,跟明師、有妙招。同時,師父也教授我們特異性方證的內容,如桂枝湯主治太陽中風證、麻黃湯主治太陽傷寒證、半夏瀉心湯主治嘔、利、痞并見,小柴胡湯主...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