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朝夢醒,我忽然又起了去隱讀村走走的念頭?;蛟S,這樣的村子就應該是百看不厭的地方;又或許,這樣的念頭便是那真實存在的“魂牽夢縈”。 “隱讀”,是太湖岸邊一個不起眼的村子的名字,但我一直不解,是誰給這個村子取了如此儒雅而富有詩意的名字,又是誰讓這個村子沾染了如此濃郁的儒雅之氣?在我心中,僅這樣一個名字,便是這個村無數(shù)代人不可多得的精神遺產(chǎn)。 地名本是一種文化。在代代相傳里,文化如取之不竭的靈泉,在無聲無息之中,潤澤著人的心靈,熏陶著人的品性,綿綿不斷地影響著一代代人的價值理念。這就是文化的價值,哪怕它只是一個村子的名字。 “隱讀”就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地名。在這個地名里,融合著多種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首先是一個“隱”字,它展現(xiàn)的是一種流傳久遠的“隱逸”文化,通過融入自然、體驗簡單樸素的生活和摒棄榮華富貴來追求心地的寧靜、靈魂的潔凈和人格的升華。其次是那個“讀”字,展示的則是中國傳統(tǒng)的“耕讀”文化,倡導著“亦耕亦讀、耕讀傳家”的思想理念,正如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張履祥所說,“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儀遂亡”。而把“隱”與“讀”巧奪天工地糅合在一起,則更是把其中的意境提升到了極致,從而也成就了一個傳承千年、令人神往的村子。 因為“隱讀”二字,我便堅信,無論你是否去過那里,隱讀村都一定是一個令人朝思暮想的地方。 僅從地域位置上看,隱讀村就顯示了一種獨特性。村子恰處在吳越交界之地,吳越文化交互浸潤,形成了獨有的吳風越韻;它還位于太湖之濱,浩瀚太湖濃厚的靈氣賦予了它無盡的靈性和美麗,自古便有了“隱讀耍帆”的勝景,“張帆而過隱讀,風光盡收眼底”。 從歷史傳統(tǒng)上看,隱讀村更富有傳奇色彩。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相傳卻是兩朝天子駕臨之地。先是南宋初年,宋高宗趙構(gòu)在賞梅途中停駐隱讀村探望其駙馬爺吳瑞宇的生長地。直至今天,隱讀村尚有一些遺跡在佐證著這一傳說,天到橋便是其一,即天子所走過的橋;而作為吳駙馬墓地的谷池漾中的谷池墩便是其二;宋高宗趙構(gòu)的龍船所??康牡胤?,則叫“龍船渚”,沿用至今。時隔六百年后,這樣的盛況在這個小村子重現(xiàn)。傳說乾隆帝在下江南途中,也御駕親臨隱讀村。兩朝天子先后御駕親臨這樣的一個小村落,使村子顯得神秘和迷人,不由使人遐思萬千: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村落? 歷代眾多文人雅士先后停駐隱讀村,并留下了許多贊美村落的詩句,諸如“雨嫩桃花岸,煙輕柳葉磯”“吳地青楚楚,越尾綠依依”“似與云相逐,常同水鳥飛”“碧云千樹暮,野水一帆遙”等,風雅云集,又為古老的村落增添了魅力。 駐足隱讀村,呈現(xiàn)在眼前的不只是自然美景和歷史的印跡,更是“隱讀”自身所散發(fā)的那種意境和韻味,令人心醉。自古以來,吳地素有“泰伯辭讓之遺風”,而越人則傳承著“夏禹勤儉之余習”,兩種古風韻在這里宛如天成般完美融匯。由此,我想,這也許才是“隱讀”這一地名的根本緣由。 千年如一日,古老的村落安靜地佇立在太湖之濱,猶如謙謙君子,飄散著滿腹經(jīng)綸的儒氣。這樣的詩意,這樣的風度,又怎不讓人魂牽夢繞? □陸向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