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三國演義》(記住:我今天談的是《三國演義》,其他諸如正史、評話、民間傳說一概不提),關(guān)于諸葛亮對關(guān)羽北伐應(yīng)承擔什么責任,爭議頗多。也引起很多教授先生(如周思源老先生)的點評。但是很多人都一致認為:《演義》里諸葛亮太過謹慎和一些戴有色眼鏡的行為,是為他后來北伐不成功埋下了禍根(這里和正史有區(qū)別)。
俗話說:“老大多了打翻船”,《三國演義》中,龐統(tǒng)身死落鳳坡,正是此話的最好驗證。
龐統(tǒng),字士元,道號鳳雛先生。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言:“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眲淅斡浽谛?,后來先得到了徐庶,通過徐庶又得到了龍、鳳的真實姓名,并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司馬徽又說:“臥龍得其主而未得其時。”意思是說,劉備能爭的天下,只有三分之一還要弱一點,想徹底“安天下”,除非把天下的能人智士、猛將干臣都云集在手,才能有“翻盤”的指望。
龐統(tǒng)的出場源于赤壁大戰(zhàn)。為周瑜做間諜,想出了“連環(huán)計”,令曹操一敗涂地。這龐統(tǒng)可謂智勇雙全了:你有膽子敢到號稱百萬人馬的曹操軍中當間諜嗎?更不要說用這樣一條計策了。
可惜的是:赤壁鏊兵后連續(xù)兩年,這鳳雛竟然一直沒事干,閑置在江東。這里要罵周瑜一句“蠢貨”。為什么?有龐統(tǒng)在,就算你倆單獨斗智,沒有人是諸葛亮的對手,兩人加一起,還不夠諸葛亮喝一壺的?把人才閑置不用,活該給人家氣死了。
倒是魯肅為人重人才,明明周瑜遺書里推薦他任江東的都督,好使孫劉聯(lián)手對付曹操。但他自認為能力不夠,主動讓出自己的帥位,來向?qū)O權(quán)推薦龐統(tǒng)??上O權(quán)這時卻犯了圣人“以貌取人”之過,書中寫道:
“魯肅曰:‘肅碌碌庸才,誤蒙公瑾重薦,其實不稱所職,愿舉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于管、樂,樞機可并于孫、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現(xiàn)在江南,何不重用!’權(quán)聞言大喜,便問此人姓名。肅曰:‘此人乃襄陽人,姓龐,名統(tǒng),字士元:道號鳳雛先生?!瘷?quán)曰:‘孤亦聞其名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請來相見?!谑囚斆C邀請龐統(tǒng)入見孫權(quán)。施禮畢。權(quán)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問曰:‘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統(tǒng)曰:‘不必拘執(zhí),隨機應(yīng)變?!瘷?quán)曰:‘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統(tǒng)笑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瘷?quán)平生最喜周瑜,見統(tǒng)輕之,心中愈不樂,乃謂統(tǒng)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y(tǒng)長嘆一聲而出。魯肅曰:‘主公何不用龐士元?’權(quán)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肅曰:‘赤壁鏖兵之時,此人曾獻連環(huán)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權(quán)曰:‘此時乃曹操自欲釘船,未必此從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可以說孫權(quán)犯了最要命的毛?。很妿熞L得帥的人擔任(從后來《演義》的描寫來看是這樣:魯肅有長者之風、呂蒙有虎將之姿,陸遜更是江南書生的俊秀外表)。需知這里是要安天下,不是招聘模特。從書中這些話來看,龐統(tǒng)并未輕視周瑜(在《演義》中,兩人關(guān)系很好,周瑜曾主動去找龐統(tǒng)問破曹軍的計謀,而且不是諸葛亮引薦的),只是告訴孫權(quán):“戲法人人會變,只是各不相同”。就這也犯了孫權(quán)的忌,孫權(quán)的回答讓我想起了現(xiàn)在很多單位招聘人才時的“口頭禪”:“先回去,等通知?!倍@通知就如過眼云煙,一去不復返。
不過還是有人欣賞龐統(tǒng)的:諸葛亮和魯肅就先后寫了舉薦信,推薦他到劉備那去任職。但是劉備也不喜歡他的相貌(劉備這時不是那個落難新野的劉皇叔了,已經(jīng)升任為荊州之主了),把龐統(tǒng)送到耒陽縣,任個縣令。說實話,龐統(tǒng)要不是有“鳳雛先生”的光環(huán)圍著,恐怕早就被劉備趕走了。
有真才實學的人,是不怕你瞧不起的,他有辦法讓你重用他。龐統(tǒng)通過“耒陽醉酒”和“日斷百案”讓張飛重新推薦了自己。也使劉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請龐統(tǒng)任“副軍師中郎將”。在荊州僅次于劉備和諸葛亮。
張松獻圖,劉備有了入川的機會。在他猶豫不決時,是龐統(tǒng)進曰:“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玄德問曰:“以公之意,當復何如?”統(tǒng)曰:“荊州東孫權(quán),北有曹操,難以得志。益州戶口百萬,土廣財富,可資大業(yè)。今幸張松、法正為內(nèi)助,此天賜也。何必疑哉?”玄德曰:“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于天下,吾不忍也?!饼嫿y(tǒng)笑曰:“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zhí)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quán)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于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毙履嘶腥辉唬骸敖鹗裕斻懛胃??!庇谑撬煺埧酌?,同議起兵西行。
也就是說,沒有龐統(tǒng)的話,劉備會被禮法和小“仁”而錯失進川的最佳時機。這之后,分兵一半,入川進取。劉備眼中的龐統(tǒng)在這時,已高于諸葛亮了。為什么?別忘記了,曹兵南下時,諸葛亮是兩次這么提議的,一次在火燒博望之后:孔明曰:“新野小縣,不可久居,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毙略唬骸肮陨跎?;但備受景升之恩,安忍圖之!”孔明曰:“今若不取,后悔何及!”玄德曰:“吾寧死,不忍作負義之事。”孔明曰:“且再作商議。”另一次在劉琮投降曹操而曹軍未曾接手荊州時:(伊)籍曰:“若如此,使君不如以吊喪為名,前赴襄陽,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黨類,則荊州屬使君矣?!笨酌髟唬骸皺C伯之言是也。主公可從之?!毙麓箿I曰:“吾兄臨危托孤于我,今若執(zhí)其子而奪其地,異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復見吾兄乎?”孔明曰:“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何以拒敵?”玄德曰:“不如走樊城以避之。”
諸葛亮只強調(diào)形式卻不強調(diào)大義,所以劉備不忍取荊州。其實如果在劉琮出降而曹操未接手之前,諸葛亮以“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zhí)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quán)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后,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于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的話來勸說,劉備肯定會同意的。畢竟與其讓荊州歸曹操,不如歸自己。而且當時劉備在荊州頗有人望,取而代之,不大會遭到反對的。所以說龐統(tǒng)有高出諸葛亮的地方,否則二人不能齊名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