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作者)的父母告訴我,我的血型是A (rh陽性)時,我感到了一點點自豪,因為A 在學校里是比例最小的,那么理所當然A 也應該是最棒的血型咯。不過沒多久我就意識到這個想法很愚蠢,但是我仍然不知道A 血型意味著什么。成年以后,我對于血型所了解的,就是在醫(yī)院需要輸血時,醫(yī)生需要知道患者是什么血型。 關于血型有很多問題。比如,為什么高加索人種有40%是A型血,而只有27%的亞洲人是A型血?血型的不同點來自哪里,會有什么影響?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咨詢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包括血液學學者、遺傳學專家、進化生物學家、病毒學家和營養(yǎng)學家等。 1900年,奧地利醫(yī)生Karl Landsteiner首次發(fā)現了血型,也因此于1930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從那以后科學家們開發(fā)了很多強有力的工具探索血型的生物學特征。他們發(fā)現了一些有趣的線索,比如,可以通過血型追溯祖先,還能夠檢測血型對健康的影響。但是我發(fā)現,血型在很多方面對我們來說仍然是神秘的??茖W家們仍然需要進一步解釋血型存在的原因。 奧地利1000先令:Karl Landsteiner,1868-1943 奧地利免疫學家、血型的發(fā)現者、1930年諾貝爾生理和醫(yī)學獎得主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生物學家Ajit Varki說:“在血型被發(fā)現之后一百年,我們仍然不清楚血型到底有什么用?!?/span> 我知道自己是A型血,這要感謝這項偉大的醫(yī)學發(fā)現。因為醫(yī)生們知道血型的存在,所以才能選擇正確的血型為患者輸血。但是在歷史上大部分時候,將血液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體內都是一個瘋狂的夢想。 文藝復興時期的醫(yī)生們開始思考如果將血液注入患者靜脈中會有發(fā)生什么。一些人認為這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在17世紀,一些醫(yī)生們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踐,但結果卻是災難性的。一位法國醫(yī)生將牛血注射到精神病患者體內,患者開始流汗和嘔吐,尿液變成煙灰色。在第二次輸血之后,患者死亡了。 這個糟糕的結果使輸血在接下來的150年內聲名狼藉。直到19世紀,也很少有醫(yī)生敢嘗試,但一位名叫James Blundell的英國醫(yī)生是個例外。他目睹了很多女性在生孩子時由于大出血而死亡,他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什么改變這種情況了 。他寫道:“我無法抑制這種想法,輸血或許能夠拯救患者?!?/span> Blundell認為,人類患者只能使用人類血液。但在此之前沒人嘗試過以這種方式輸血。Blundell設計了一個使用漏斗、注射器和試管的系統,可以將獻血者的血液輸入到患者體內。 他首先在狗身上測試了這套裝置。在后來一次治療失血過多就要死亡的患者時,他寫到,輸血或許能夠給他一線生機。 幾位獻血者為Blundell提供了大約400毫升血液,然后他將血液注射到患者體內。在此之后,患者告訴Blundell,他感覺好些了,不是那么無力了。但是兩天之后,他還是死亡了。 然而,這次經驗使Blundell相信輸血對人類是有益的。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多次為絕望的患者輸血。他總共為10名患者輸血,其中只有4人活了下來。也有其他的醫(yī)生嘗試過輸血,但是成功率也很低。人們嘗試了各種方法,甚至在19世紀70年代將牛奶用于輸血,但毫無疑問,都失敗了。 Blundell認為人類只能使用人類血液,這點沒問題。但是他不知道另外一個重要的事實:人類只能使用特定類型的血液,由于Blundell不知道這一點,這導致很多患者死亡。 數十年之后,人們發(fā)現了血型的問題,而且只是在一個非常簡單的過程中發(fā)現的。 第一條線索是,在19世紀的輸血失敗案例中,血液中有團塊。在19世紀末期,科學家們將不同人的血液混合于試管中,他們發(fā)現紅細胞會凝結在一起形成團塊。但是由于血液來自于患者,所以科學家們一直認為這些團塊是某些病癥的體現。 沒有人關心健康人的血液是否也會形成團塊,但是Karl Landsteiner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他發(fā)現,健康人的血液混合在一起也會凝結成團塊。 Landsteiner試圖描述這些團塊模式,他收集了實驗室同事的血液,也包括他自己。他將血液樣本分離成紅細胞和血漿,然后將一個人的血漿與另一個人的紅細胞混合在一起。 Landsteiner發(fā)現,只有特定的血漿和紅細胞混合在一起會形成團塊。通過嘗試各種組合,他將血液分為3類。他將其命名為A,B和C(后來C被改名為O,幾年之后研究人員發(fā)現了AB血型)。 在20世紀中期,美國研究人員Philip Levine發(fā)現了另一種為血液分類的方法,基于是否有Rh血液因子。在血型后面用 和-來標識是否有這種因子。 Landsteiner發(fā)現了血液混合的規(guī)律。如果他將A組受試者的紅細胞與A組其他受試者的血漿混合在一起,不會產生團塊。血漿和紅細胞仍然是液體狀態(tài)。 這種規(guī)律也適用于B組。但是如果將A組受試者的紅細胞與B組受試者的血漿混合在一起,則會形成團塊,反之亦然。 而來自O型組的血液則不同。當Landsteiner將A或B型紅細胞加入到O型血漿中,會形成團塊。但是將O型紅細胞加入到A或B型血漿中,卻不會產生團塊。 正是這種團塊使輸血變得危險。如果醫(yī)生錯誤地將B型血輸入我的體內,那么我的身體中就會出現這種團塊。這些團塊會擾亂體內循環(huán),使我大量流血,呼吸困難,并可能會導致死亡。但是如果輸入我體內的是A或O型血,那么就沒有問題。 Landsteiner不知道不同血型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之后幾代的科學家發(fā)現,不同種類的紅細胞表面有不同的分子。 比如,我是A型血,紅細胞的表面有兩層分子,第一層是H抗原,覆蓋在H抗原之上的是A抗原。而B型血紅細胞的第二層則是B抗原。O型血表面只有一層H抗原。 每個人的免疫系統都知道自己的血型,如果輸入了錯誤類型的血液,免疫系統會進行攻擊,將這些血液作為入侵者。 而O型血是個例外,它只有H抗原,而其他的血型中都存在H抗原。對于A或B型血的人來說,H抗原是熟悉的。這使得O型血可以作為通用的血液。 Landsteiner于1900年發(fā)表了自己的實驗。他輕描淡寫地總結到:“我的這項發(fā)現或許能夠幫助解釋輸血治療的各種結果?!?/span> Landsteiner的發(fā)現使得輸血變得安全,甚至今天的血庫仍然使用血細胞凝結塊來測試血液類型。 雖然Landsteiner回答了一個問題,但也提出了新問題。為什么會有不同血型呢?為什么紅細胞表面會有不同的分子呢?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明天分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