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發(fā)于公眾號 特寫CloseUp。 文 | 鄧禎健 從影評人轉型導演,實際上是批評到創(chuàng)作的跨越。批評和創(chuàng)作各自有其方法、原則和規(guī)律,成功的身份轉型有極大的難度甚至是壁壘,尤其是在從事相當長電影評論工作后,批評思維逐漸固化,肯定是很難成功轉型的。 影評人轉型導演,一般很少出現(xiàn)在成熟的工業(yè)體系內,在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領域卻屢見不鮮。另外,影評人如果要轉型導演,很多會選擇一種身份作為過渡,最常見的是編劇。 說幾個吧,不一定是直接從影評人直接轉型到導演的,但這些導演都有一定的電影評論經(jīng)歷。 弗朗索瓦·特呂弗他1932年出生在法國巴黎,從小喜愛文學和電影,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文學素養(yǎng)在導演里是相當不錯的,他后來好多作品其實就改編自文學作品?!端陌贀簟分邪餐腥f就特別迷戀巴爾扎克 ,努力地想要寫好作文,這也是特呂弗自身的投射。 1947年,15歲的特呂弗在巴黎發(fā)起了大眾電影俱樂部。這個俱樂部具有很強的迷影性質,聚合了一批熱愛電影的青年人一起探討電影。這也是特呂弗與的電影事業(yè)的良好開端。那段迷影時光里,對特呂弗影響最大的,是后來引導他走向電影事業(yè)的著名影評人安德烈·巴贊。 1953年,21歲的特呂弗在法國農(nóng)業(yè)部電影處工作,但他不滿意這個拍攝農(nóng)業(yè)科教紀錄片的工作,于是辭職到《電影手冊》和《藝術》做編輯,這期間他寫作了大量評論,迅速成為當時法國知名的影評人。 他最著名的文章,當屬《論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當時法國電影界盛行一種叫做「爸爸電影」的優(yōu)質電影類型,即是由那些文學名作改編的電影,特呂弗在文章中尖刻地批評這種老氣橫秋的創(chuàng)作方式。這篇文章實際上成了法國電影新浪潮的理論宣言,一個率先發(fā)出的吶喊。 這時的特呂弗已經(jīng)不滿足只做一個電影評論家了,他要拿起攝影機自己拍電影了。 1957年,他發(fā)表了文章《法國電影在虛假中死去》,之后就去了意大利,跟羅西里尼學電影導演。兩年后,他導演了自己的長片處女作《四百擊》,這部半自傳的電影根據(jù)他自身的親身經(jīng)歷改編,斬獲了當年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 從電影評論轉向電影創(chuàng)作后,他逐漸放棄了電影評論。后來他將早期的影評文章結集出版,叫《我生命中的電影》,這本書收錄了他從1954年到1958年所寫的影評,也有他從事導演后寫作的一些文章。 讓-呂克·戈達爾1930年出生的戈達爾比特呂弗年長兩歲,出生于一個家境優(yōu)渥的富貴之家。1946年,16歲的戈達爾就讀于索邦大學,后獲得人類學學位,藝術史碩士學位。 在索邦大學讀書期間,熱愛電影的他經(jīng)常出入電影院,還參加各種電影俱樂部。在此期間,他結識了里維特和侯麥,1950年三個人創(chuàng)辦了電影雜志《電影公報》,只出版了5期,戈達爾最初的筆名叫漢斯·盧卡斯(Hans Lucas)。 1952年,戈達爾開始為《電影手冊》撰稿,并認識了其他像特呂弗、夏布洛爾等影評人。他開始同這些人整天泡電影資料館,觀看了大量的各類型的電影。 后來一段時間,戈達爾暫停了影評寫作,開始拍攝一些短片,也在里維特和侯麥的短片里出演一些角色。 幾年之后他重操舊業(yè)又寫了一段時間影評,后來就開始拍電影去了。令他名聲大振的是1960年的《精疲力盡》,得到了當年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精疲力盡》和《四百擊》同為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 埃里克·侯麥侯麥是新浪潮五虎將里比較「年長」的,他1920年出生,只比巴贊小兩歲。他最開始的職業(yè)是教師,不久后就開始從事電影評論工作了。 1950年,《電影手冊》創(chuàng)刊,侯麥是最初的幾個編輯之一,在1957年到1963年,他還擔任了長達7年的主編。在整個50年代,他除了電影評論工作,還經(jīng)常拍攝短片,通常是和特呂弗和戈達爾他們合作。 1959年,侯麥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長片《獅子星座》,但卻并不賣座,不想《四百擊》那樣成功。在新浪潮諸將當中,侯麥算是大器晚成的一個,直到1969年,49歲的侯麥才拍出了《我與幕德的一夜》,受到好評。 雅克·里維特里維特的影評生涯是從1950年開始,當時他與戈達爾、侯麥一起創(chuàng)辦了《電影公報》,并開始為這份雜志寫稿。1953年,里維特加入《電影手冊》,在幾位年輕的編輯當中是最狂熱的影迷。 里維特的評論十分張揚和尖刻,在為《電影公報》撰稿時就在文章里批評過巴贊啊、雅克·多尼奧爾-瓦爾克羅茲(同為《電影手冊》的創(chuàng)始人)這些老一輩的資深影評人。里維特酷愛電影,經(jīng)?;ù罅繒r間來看一些奇奇怪怪的電影,還要為它們寫作影評。深受里維特喜愛的導演,是希區(qū)柯克、奧遜·威爾斯、霍華德·霍克斯和尼古拉斯·雷這些人,以至于巴贊稱他為 Hitchcocko-Hawksians。 與影評文章中的尖刻張揚形象不同,里維特內向、羞澀,甚至不懂得經(jīng)營自己,以至于很晚才成名。 1963-1965年,里維特接替被趕下臺的侯麥,主持《電影手冊》的工作,他為手冊寫文章一直持續(xù)到1969年。 里維特曾是讓·雷諾阿和雅克·貝克的助理導演,也為埃里克·侯麥和其他導演擔任過攝影機操作員,他自己前前后后也拍過一些短片。1961年,他拍出了《巴黎屬于我們》,這部電影現(xiàn)在豆瓣上不超過500個人看過,其他影片看過的人也不多,大概是因為他的電影敘事反常規(guī),偏冗長。 克勞德·夏布洛爾1930年6月生于巴黎的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卻批判中產(chǎn)階級虛偽的價值觀。 十幾歲時,夏布洛爾就在鄉(xiāng)下辦電影俱樂部,直到去巴黎大學深造。大學時被父親逼迫學了藥劑學,但服兵役時他就設法讓自己被分配到電影放映師職位。 后來退伍參加了一些電影俱樂部的活動,結識了特呂弗和戈達爾。1953年,因酷愛偵探片和黑色電影,他開始為《電影手冊》和《藝術》雜志寫稿,以筆名Jean-Yves Goute 發(fā)表影評。在《電影手冊》為新浪潮運動做理論準備得時期,夏布洛爾與侯麥兩人共同撰寫了《希區(qū)柯克研究》,為最早的希區(qū)柯克專著。 1957年,他用其第一任妻子繼承來的遺產(chǎn)拍攝了《漂亮的賽爾日》,獲得了兩項最佳導演獎;第二部《表兄弟》獲得了柏林影展金熊獎,受到各方面的重視。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安東尼奧尼出生于意大利北方的歷史名城費拉拉。 1935年,他開始在費拉拉地方報紙《Il Corriere Padano》當電影記者。1940年,安東尼奧尼搬至羅馬,為雜志《電影》(Cinema)工作。 該雜志是官方宣傳法西斯主義的電影刊物,由墨索里尼的兒子 Vittorio 主編。而安東尼奧尼在數(shù)月之后就被開除。 之后他進入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去學習電影技術,后來開始撰寫劇本。那時他開始拍攝短片《波河的人們》,講述了波河貧窮漁夫的故事(安東尼奧尼自1943年到1947年在波河工作)。 保羅·施拉德保羅·施拉德最重要的身份是編劇和導演,相比之下,他的編劇身份似乎更為出色,不乏名作,像《出租車司機》和《憤怒的公牛》等等。這兩個身份之外,他還是一名影評人。 1968年畢業(yè)之后,他被寶琳凱爾舉薦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電影學的碩士,大學期間,他和寶琳·凱爾建立起了亦師亦友的關系,在她的幫助下,很快成為《洛杉磯自由報》的影評人,還為為《電影雜志》寫文章。 施拉德還出過一本書叫《超然的電影風格:小津、布列松、德萊葉》,討論了幾個電影大師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相似點,此書出版于1972年。他最為人熟知的一篇論文叫《黑色電影筆記》,是電影學生必讀的文章。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1955年于法國巴黎,父親是法國導演雅克·雷米。他畢業(yè)于巴黎市立藝術學院,獲得文學學士。他愛好電影和音樂,最初在漫畫雜志上發(fā)表文章(1979-1982),之后進入《電影手冊》(1980—1985)擔任編輯,其間策劃了專號《香港制造》,首次系統(tǒng)介紹香港電影,在法國引起轟動。 同時他也拍攝短片,1979年到1985年間共拍攝了5部短片,其內容都與流行音樂有關。阿薩亞斯是伯格曼的崇拜者,1990年他出版了《[[與英格瑪·伯格曼對談]]》。 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是最早在法國推廣和傳播華語電影的人,法國電影界發(fā)現(xiàn)侯孝賢他功不可沒,也因為和華語電影的淵源,他還和張曼玉喜結連理,但好景不長,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樸贊郁
1968年,樸贊郁導演出生于韓國,1982年進入韓國西江大學讀哲學系美學專業(yè)。事實上,其他韓國導演和樸贊郁在觀影數(shù)量上比較而言,無人能出其右。樸贊郁在大學里讀的是美學,在對被分析哲學嚴重影響的學院專業(yè)氛圍失望后。他對電影產(chǎn)生濃厚興趣并且加入了一個大學攝影社團,花費大量時間用來觀看電影。在大二那年,看完希區(qū)柯克的《迷魂記》,樸贊郁下決心要成為一名電影導演。 在剛從大學畢業(yè)的那段時間里,樸贊郁參加了一些電影的制作。在那段時間,樸贊郁的身份常在一名導演助理或者是制片人之間來回轉換不定。另一方面,他仍然保持著大量觀影的習慣。 1992年處女作《月亮是太陽的夢想》吸引了一部分影迷,然而它是不成功的,這也使得樸贊郁對自己的從影之路產(chǎn)生動搖,它導致樸贊郁不得不接受一個長達五年的導演事業(yè)間斷期。 在成為導演之后的將近十年時間,樸贊郁是一個「失敗的導演,成功的影評人」。 1993年,正當從處女作慘敗陰影中恢復過來的樸贊郁開始計劃籌拍他的第二部電影,他遇見了曾活躍在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的 LEE Hun 導演,他被樸贊郁形容為「在理解電影的道路上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樸贊郁開始從事他的電影評論工作,通過撰寫大量評論以表達他對電影的熱愛,《看電影的隱密魅力》(Videodrome:The Discrete Charm of Watching Films)一書是匯集了他的眾多評論記錄。書中的評包括了從好萊塢熱門影片到經(jīng)典Cult電影,以及從經(jīng)典的黑色電影到恐怖片等等。樸贊郁保持清楚的評判標準,他的評論從大處著眼,往往能發(fā)現(xiàn)藏在電影中的經(jīng)典部分。樸贊郁精心設置它們的美妙之處以及影片關鍵部分的魅力,讓讀者為之信服。 很快,樸贊郁開始了他第二部電影《三人組》的拍攝,他把這看作是對過去作為一個影迷導演的悔悟并且期待能借助它走上一個新臺階。 1997年的《三人組》是一部帶有動畫色彩并走動作路線的電影。結果這部影片遭到更為大范圍的消極評價。評論界評論形容這部電影為「影迷導演的又一獻作,一部塞滿太多引用借鑒和拙劣模仿其他作品的電影」。 (關于樸贊郁的介紹摘自中文電影百科的樸贊郁詞條) 陳國富
1980年陳國富應地下刊物《電影旬刊》之邀寫影評,開始影評人生涯。 1981年至1982年,陳國富任金馬獎國際影展策劃,后來擔任《影響》電影雜志總編輯以及電影資料館書刊《電影欣賞》編輯。 1986年,為楊德昌改寫《恐怖分子》劇本,正式從影。 舒琪
舒琪原籍廣東寶安,生于香港。初中時代起為報刊撰寫電影評論,后入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系。在校期間曾任由唐書璇創(chuàng)辦的電影雜志《大特寫》的編輯,還擔任過任香港《電影雙周刊》雜志總編。 他寫過的影評多關注香港電影,屬于本土影評人,對香港電影中粵語片的研究極深。 1981年執(zhí)導《兩小無猜》獲國際天主教金巨獎。1986執(zhí)導《老娘夠騷》于1988年在日本香港電影博覽會展映。
近年還有香港電影《踏血尋梅》的導演翁子光、《呼吸正?!返膶а堇钤撇ǎㄔ浦校┮彩怯霸u人出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