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談一個輕松有趣的的話題:陰曹地府是否真的存在呢? 我們在小說電視上經(jīng)常看到陰間地府的情節(jié)描寫,很多人只當是故事神話來看,但若你真的是了解傳統(tǒng)道家理論學說的話,決然不會懷疑他們的存在的。 關(guān)于“地府”,道教典籍中有著詳細的記載:閻羅王被認為是陰曹地府的主宰,掌管地獄輪回。地獄更分為十殿,十殿各有其主和名號,稱地府十王,統(tǒng)稱十殿閻王,各司其職。十殿閻王麾下還有:首席判官崔府君、鐘馗、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神等。 這里自然有很多形象化的比喻和藝術(shù)加工的成分了,不過生死薄、地下宮殿,顛覆你的世界觀一文中很多災難幸存者和“還陽者”講述看到的陰間世界,倒顯得更加真實具體,而且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此都守口如瓶,因為好多人對此極不理解,認為是無稽之談,瘋言瘋語,當事者只好緘默不語。 那么到底是否存在“陰曹地府”這樣一個迥于塵世凡間的一個地方呢,山人今天略談一下看法。 之前在“陽氣不足,陰邪從之”中講述過,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一陰一陽謂之道,循環(huán)往復,周行而不殆,我國的陰陽學說把天地萬物分為兩極,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白天為陽,夜間為陰;道教也認為人是有靈魂的,每個人有三魂七魄,陽氣的魂和作為陰形的魄結(jié)合形成人,人死以后,神魂靈氣歸于天,精魄形骸歸于地。 美國太空總署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天空之城” 那么人死后魂魄去了哪里?有人就說了:身與魂俱滅,哪有什么死后與其他亂七八糟的,這不是赤果果的宣傳封建迷信嘛!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的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會憑空產(chǎn)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是實現(xiàn)不同形式的轉(zhuǎn)化和轉(zhuǎn)移。若說身體消亡,那只是物理上的,而你的意識、記憶、思想等這部分信息上的能量呢?愛因斯坦認為記憶是可延伸且具有彈性的,而感知是存在于時間、空間、記憶之外的。 再有現(xiàn)在前沿的科學家都在研究暗物質(zhì)與暗能量,而且無法直接觀測的暗物質(zhì)占據(jù)了宇宙90%以上的物質(zhì)含量,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的運動皆是由暗能量來推動的,以致暗能量如此強大的力量在宇宙演進中占據(jù)著絕對統(tǒng)治地位。 雖然暗物質(zhì)如此前沿,讓人震撼,以致起初科學家都報以驚奇和懷疑的態(tài)度,但其實以陰陽學說來看很好解釋,有陰必有陽,有可見的物質(zhì),自然就有不可見的“暗物質(zhì)”,萬事萬物都不過陰陽二字,所謂“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天地配以陰陽”,否則天地萬物如何保持平衡呢? 如果對應陰陽學說,我們的地球、山河大地,生存的空間以及所能看到的所有星球宇宙外太空稱作“陽間”,那是否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另一空間——“陰間”呢? 這就是道教中“陰曹地府”的概念,而道教中“陰間”一詞涵蓋的范圍更廣大,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因而不局限于地府,甚至可能與地上人間在空間上重合,但我們卻無法感知。“地獄”好比陰間的“監(jiān)獄和刑場”,是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 那這個“陰間”是不是就是暗物質(zhì)存在的空間呢,山人還沒有如此高的學識予以斷言,也不想妄加對應。端出能量守恒定律與暗物質(zhì)暗能量,只是說明我們現(xiàn)有的認識還很不足,我們已知的空間其實也很渺小,并想從側(cè)面印證道家學說包括道教的很多理論其實都是很“科學”的,不是隨意杜撰和編造的,不能因為不符合常理,無法以科學驗證或者不能親眼所見,就一概否認,簡單地冠以“迷信'二字。 “陰曹地府”這樣一個另外的空間無疑是存在的,至于其中情景道教加以形象描述,并安置掌管生死的“閻羅王”,勾魂索命的“黑白無?!?,讓人喝下孟婆湯的“孟婆”,記錄生死壽現(xiàn)的“生死簿”也是方便教化,導人向善。 另外,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宣揚在人世間之外還有另外的空間,除了道教的陰曹地府,佛教中有“地獄”一說,地藏王菩薩在其中度化,“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基督教中地獄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但不是物質(zhì)的,如同另一個時空一樣。天主教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另有稱為煉獄的地方。 現(xiàn)在科學認為宇宙存在多維空間,超弦理論更認為在十維空間之后推出了十一維空間的超膜理論,認為十一維空間是由時間、空間、記憶與感知構(gòu)成的。這又與宗教中存在另外空間的義理相吻合,至于地府地獄是否是現(xiàn)在科學上宣稱的多維空間中的一個,這個只能到以后兩者真正統(tǒng)一的時候才有徹底的答案了。 現(xiàn)在宗教與科學交匯融合的越來越多,其實無非是兩條線走路,宗教向內(nèi),科學向外,萬法歸宗,“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不論向內(nèi)向外,追尋到極致,到最后都是一樣的終極。 山人還搜集了幾個關(guān)于地府陰間的真人真事,以饗大家,請看本期第二篇。 ------------------------------ 作者:定觀山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