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樓老師 | 壹心理專欄作家 來源 :小樓老師心理課(ID:xiaolouxinli) 1. “我和你爸,早離婚了” 很多年前接觸過一個咨詢,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十多歲的女孩來咨詢。
女孩有很多行為問題,偷竊,早戀,而且戀愛對象是女生。
女孩的父母在她7歲的時候就離婚了。 父母一致決定,等孩子成年后再告訴她兩人離婚的事情。 在女孩比較小的時候,只要問起爸爸到哪里去了,母親就會說“出差了”或者“出國了回不來”。 但女孩能感覺到父母關(guān)系不好,因為每次母親回答這個問題就很憤怒,或者很不耐煩。 漸漸地,女孩不敢問。 這么多年,女孩父親和她見面不超過5次,一年可能打一兩次電話。 不知道真相的女孩,能夠感覺到這個家庭非?!芭で薄?/span> 這個橫亙在母女之間的問題,讓兩人關(guān)系越來越遠。 不是沒猜測過兩人是否離婚了,但是每次猜測都被母親粗暴否認。 偶爾父親打電話來,女兒問過一次,也被否認。
母親自己本來就是個有些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對女兒要求也很高——房間要整潔,成績要好,女孩子要學習琴棋書畫…… . 母女之間矛盾越來越多,女兒漸漸感覺,是不是父親已經(jīng)拋棄了她們母女? 后來甚至猜測:父親肯定是受不了母親,才躲得遠遠的不愿回家。 每當想父親的時候,女兒也不敢問母親,但對母親越來越怨恨。 這種怨恨在某一天到了極點—— 女兒無意中看到了母親和一個男人牽著手接吻。
這一幕,不僅讓她憤怒,還很惡心! 一陣陣反胃。 不斷起雞皮疙瘩。
母親和男人牽手接吻的畫面一直在她腦海,只要看見男女親熱就會想起這個畫面。太惡心了。 2. 無論怎樣,離婚都是對孩子的傷害 我不想分析這個女孩是怎樣一步步形成對男女之間“性”的厭惡感,這個案例也有一定特殊性。 但是,如果父母離婚,卻欺騙孩子說“婚姻尚存”,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很多父母本著“保護孩子”的好意,拒絕向孩子透露“離婚事實”。 他們認為孩子大一點了,接受這個事實會更容易。 然而,這只是父母一廂情愿的想法。 幾乎任何一個年齡的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離婚,都會是種傷害。 不管是6歲,16歲,還是26歲。
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很多父母常常低估了孩子的敏銳性,以為自己營造的謊言是為了孩子幸福。 恰恰相反,當孩子看到的、感覺到的事實,和他被告知的事實是分裂的時候, 除了胡亂猜測,他還會經(jīng)歷很多情緒上的折磨。 雖然離婚對家庭中每一個人,尤其是孩子是一個巨大創(chuàng)傷事件,但如果父母處理得當,這種傷害的影響只會是“短期影響”。 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家Paul R. Amato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在經(jīng)歷父母離婚以后還是能夠復(fù)原。 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Hetherington調(diào)查也顯示,父母離婚對許多孩子有短期的消極影響,但這些消極影響多數(shù)會在第二年就減少甚至消失。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會遭受長期的影響。 如果父母在離婚前沖突很嚴重,他們離婚后對孩子的消極影響反而減少。 維吉尼亞大學Robert E. Emery認為,那些能夠很好處理離婚壓力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能盡快適應(yīng)父母婚姻破碎的狀況。 3. 父母應(yīng)該怎樣告訴孩子離婚的消息呢? 請父母們做到這 5 點。
(1)父母最好聚在一起,誠實地告訴孩子兩人的決定 當從父母雙方共同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孩子混亂的感覺會稍微小一些。
(2)一定要告訴孩子,離婚是父母共同的決定 向孩子解釋,有時一對夫妻也可能無法長期相處下去。為了兩人更好生活,父母決定分開。分開的決定不是孩子造成的。
(3)給孩子關(guān)于未來的保證 告訴孩子即便離婚了,父母都還是愛著他。并且仍然會像原來一樣照顧他們,也會和他們保持聯(lián)系。同時告訴孩子對于未來的計劃和安排,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 (4)選擇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告訴孩子 很多被告知父母離婚的孩子,會牢牢記住得知父母離婚那一刻的情景。甚至多年以后想起那一刻,仍然能夠清晰的回憶起父母的表情、語氣、談話內(nèi)容,他們受傷害的情緒也可能被激活。所以告訴孩子離婚的時候,要選擇一個安靜、安全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要能夠承受孩子哭泣、吵鬧。
(5)做出離婚決定后,盡量速戰(zhàn)速決 離婚往往會牽涉到財產(chǎn)分配和孩子撫養(yǎng)權(quán)爭奪,有些夫妻離婚進程會因為這些事物拖延很多年,甚至變成離婚大戰(zhàn)。離婚的過程越長,夫妻沖突越大,對孩子影響越嚴重。孩子需要多長時間去適應(yīng)父母離婚造成的劇變,取決于父母多久可以對這段婚姻釋懷,以及離婚造成的混亂有多嚴重。
此外,有些孩子會對父母離婚的情緒反應(yīng)過大,甚至出現(xiàn)“分離焦慮障礙”,不要忘記帶著孩子向咨詢師求助。 -The End - 小樓老師,壹心理專欄作家,擅長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婚姻家庭治療領(lǐng)域。個人公眾號:小樓老師心理課(ID:xiaolouxinli),分享歐美先進心理學,教育學概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