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例:宋某,男,48 歲。2012年11月12日初診。 多食易饑 2 年余,初起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飲食難飽,每于夜間醒來還要加餐,一晝夜主食總量由原來的1 斤增至 2 斤,體重卻減輕。曾在多家醫(yī)院診治,經(jīng)多種檢查排除了糖尿病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辭為不治,轉(zhuǎn)中醫(yī)治療 2 年,多從中消論治,療效不著。近因病情有所加重,日進食 2 公斤多仍時感饑餓,故來診治?;颊唧w瘦,面色黃,四肢困乏,脈細數(shù),舌淡紅,苔黃,尿黃,大便干結。分析此病多食而不多飲,尿黃而量不多,歷兩載有余,體重減輕不著,此病當屬“食亦”。《素問·氣厥論篇》云: “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人,謂之食亦?!?br/> 此患者胃熱則消谷善饑,大腸有熱則便結,但因脾氣虛弱,納谷較多而形體反瘦。治宜清胃潤腸,佐以健脾,方用白虎、小承氣及四君子湯合方化裁: 酒軍6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知母10克、石膏30克、炙甘草10克、麥冬10克、沙參10克、白術10 。 服藥5劑后即顯效,繼續(xù)服10劑,諸證漸消,飯量正常,日進主食1斤左右,二便正常,精神轉(zhuǎn)佳,停藥觀察月余,前病未復發(fā),體健如常,病已告愈。 食亦病臨床少見,鮮有報道,與中消證似是而非,本例雖病歷兩年,多方診治,皆因未找到其病機之癥結,療效欠佳。接診后仔細辨證分析,與《素問》“食亦”證合,并緊扣病機,立法遣方,而獲良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