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Fotolia.com 今天,我們通過閱讀學術期刊論文來了解全球學者的最新研究,并對此習以為常。但最早的科學交流方式并非如此。15世紀歐洲人發(fā)明印刷機后,人們通過出版書籍來傳播研究成果,但科學家逐漸意識到這種方式的滯后和不便;17世紀,科學家群體內悄然興起信函交流,將研究成果分發(fā)給相關人士。事實上,最初的科學期刊內容很大程度上征集自科學家之間的來往信函。
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第一份專注科學的雜志《哲學匯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又譯《自然科學會報》)。其中“哲學”是“自然哲學”的簡稱,即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始覍W會率先提出,科學的進步需要透明、開放的觀點交流,輔以實驗證據。這一觀點日后逐漸成為科學界的主流認識。
《哲學匯刊》1665年第一期。圖片來源:wikimedia.org 《哲學匯刊》為科學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牛頓、萊布尼茨、達爾文、富蘭克林、麥克斯韋等時代巨擘都曾在該刊發(fā)表研究。1776年,《哲學匯刊》更名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1887年拆分為專注物理、數學、工程的 A 刊和專注生命科學的 B 刊,兩期刊都延續(xù)至今,2016年影響因子分別為2.441和5.847。
20世紀60年代之后,大多數學術出版方走向了商業(yè)化道路,借相對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東風,學術出版行業(yè)走向了空前的繁榮。出版方在此過程中,發(fā)揮了整合信息、聯系作者讀者、組織同行評審、出版模式標準化等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五大盈利性學術出版方(Elsevier、Springer、Wiley、Taylor & Francis、Sage)貢獻了全球學術論文的50%。除此之外,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英國皇家化學會(RSC)、美國化學會(ACS)、美國物理聯合會(AIP)、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等知名學會也貢獻了相當高比例的優(yōu)質期刊。
當前學術出版體系以同行評審(peer review)為核心理念。隨著科學細分領域的不斷增多,僅靠幾名編輯來判定所有論文的價值是不切實際的,此時期刊編輯就需要聯系出版方之外的同行專家(一般為兩名或更多)對論文進行評價,根據同行專家的建議,編輯再做出接收、返修或直接拒稿的決定。依靠專家對同領域的了解,同行評審可以大幅減少論文中的錯誤、疏漏、重復研究和抄襲。
為保證同行評審的公正性,傳統同行評審大多為盲審。盲審又分為審稿人可見作者的單盲評審和審稿人、作者互不知曉的雙盲評審。也有部分期刊開始嘗試開放同行評審,以避免少數審稿人不負責任的情況,同時也利于有價值的優(yōu)質審稿報告得到公開和認可。
同行評議是許多論文投稿者的噩夢,但正是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使得最終發(fā)表的研究更加嚴謹、完善。圖片來源:lab-initio.com |
|
|